收起左侧
发新帖

作家送娃上作文班,你遇到同款育儿难题了吗?(有事说事)

时间:2025-9-8 15:35 0 28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家马伯庸,作品引来万千读者,笔下故事扣人心弦,居然也送娃去上作文班?
近日,马伯庸自曝儿子不爱阅读、作文“拉胯”,他不得不硬着头皮送娃去上作文班,还千叮咛万嘱咐“不许对老师说你爸是谁”。这番幽默自嘲,引发不少网友共鸣——原来,大作家也有同款育儿难题。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许多人便想当然地认为,作家的孩子理应擅长写作。这不禁让人想起鲁迅长孙周令飞的经历:年轻时参军,被要求写通讯报道,他直言“我最不会写的就是作文”,众人不信——你是鲁迅的孙子,怎么可能不会写文章?他只好熬夜硬写,熬到半夜,排长给他递烟,“我说不会,他说怎么可能,鲁迅抽烟……”
生活中,这样的误解比比皆是。然而现实中,许多名人的子女并未继承父辈的专长。作家的孩子不爱写作,教授的孩子不爱读书……这并不稀奇,而是教育中常见的现象,背后也隐藏着值得深思的地方。
单拿写作来说,它并非简单的技巧堆砌,而需要广泛持续的阅读、丰富的生活体验以及敏锐的感受力。这是一种需要长期积累、反复磨炼的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天赋。即使父母是知名作家,如果孩子本身对写作缺乏兴趣、不愿投入努力,也很难在这一领域自学成才。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言:“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也就是说,文章写得好坏,终究无法靠血缘传递。
在这方面,鲁迅看得透彻,他曾对孩子表达过这样的期望:“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后来,周海婴果然没有成为文学家或美术家,而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无线电专家。
如今,许多父母也面临着相似的课题:自己擅长或深耕的领域,孩子不感兴趣或不擅长,是该坚持引导,还是放下预设,让孩子自由探索?更进一步说,家长能否坦然接受孩子没有按照自己预设的路径成长?
孩子不是父母基因的简单复制,父母的成就也未必能直接转化为家庭教育上的优势。育儿终归要回归到现实——正如作家的孩子未必还要当作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可能拥有与父母截然不同的性情、成长节奏和潜在天赋。有的孩子像花,绽放时绚烂夺目,赠人以芬芳;有的孩子像树,在岁月里静默生长,予人以荫凉。教育的目的,当然不是让花变成树、让树变成花,而是尊重生命原本的面貌,让花尽情绽放,让树自然成荫。
唐代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记载了一位擅长种树的老人,他的秘诀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也就是不过度干预,树木方能依其本性茁壮成长。育人何尝不是这样?人们常说“因材施教”,前提正是读懂“材”之所在。孩子的成长有其内在的规律与路径,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差异,不强求孩子走自己的路,不把他们当作自己未竟梦想的工具,也不急于修剪,而是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让孩子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所长,这才是为人父母应有的清醒。
教育的真谛,一直都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想明白这一点,我们或许就能少一些焦虑,多一些从容。在孩子的成长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尊重规律、因势利导,既不迷信父母的能力,也不必低估孩子的潜力,脚踏实地,用心陪伴,我们终会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成长路径。(王美华)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08日 第 09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