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在侨批中重温胜利喜悦(人民家书)

时间:2025-9-3 08:44 0 71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945年11月17日,广东台山籍华侨李云宏从古巴写给儿子的书信。

李云宏曾孙李柏达供图


1946年1月12日,广东揭阳籍华侨吴道善从印度尼西亚写给家人的书信。

广东省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供图


1946年1月12日,广东揭阳籍华侨吴道善从印度尼西亚写给家人的书信。

广东省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供图


1945年11月26日,广东梅州籍华侨梁炯君从印度尼西亚写给父母的书信。

广东省梅州市客侨博物馆供图


1945年10月8日,福建泉州籍华侨蔡经培从菲律宾写给父母、弟妹的书信。

福建省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供图


1945年10月8日,福建泉州籍华侨蔡经培从菲律宾写给父母、弟妹的书信。

福建省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供图


游客在云南省瑞丽市畹町镇参观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

新华社记者 胡 超摄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
消息传遍世界,海外华侨热血沸腾!
在新加坡,华侨支起戏台,汇聚街头,为欢庆胜利热演游行;在美国夏威夷,华侨拉起庆祝横幅,汽车开道,组成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华侨组织盛大的舞龙舞狮表演,与当地民众分享胜利的喜悦……从东南亚到北美、南美,从欧洲到非洲、大洋洲,千万颗滚烫的赤子之心,不约而同地飞向祖国。
许多华侨得知胜利喜讯,第一时间寄出侨批。思亲人、念故乡、盼祖国前途光明,家国深情伴随一封封侨批,漂洋过海,传往魂牵梦萦的故土。
侨批是近代以来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承载着海外华侨的爱国心、桑梓情。写于抗战时期的侨批成为记录当时华侨真实生活与精神面貌的鲜活档案。
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海外版推出“人民家书”之“胜利侨批”,遴选海外华侨在抗战胜利后写给家人的4封侨批,让我们一起聆听当年海外华侨欢庆胜利的澎湃心声,品读海外华侨对祖国发展、民族复兴的深切热望。
光明已至,投身建设尽侨力
本报记者  高  乔
蔡经培:“总之,我要你们能够亲亲笑笑地过日子……现在光明已经到临了”
1945年10月,菲律宾马尼拉。抗战胜利的喜悦在当地侨界蔓延。因战乱与家人音讯阻隔3年的福建泉州籍华侨蔡经培,写下给父母、弟弟妹妹的两封长信。
祖母已年近七旬,父母也年逾四十,蔡经培对亲人的牵挂因抗战胜利化作重逢的希望:“想相见之期,当在不远。”
在给弟弟妹妹的信中,蔡经培将对抗战胜利的欢喜之情表达得更加直白。“总之,我要你们能够亲亲笑笑地过日子……现在光明已经到临了。”他在信中殷殷叮咛:“华,你现在年纪不少了,从前你总喜欢跟轸淘气,现在也该改了。凡事要有让步,他比你还年轻,要好好地教导他才对。”
在蔡经培落笔时,他还不知道,正是这个从前总是淘气的弟弟蔡经华,在抗战胜利后投身中国革命事业,于194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厦门积极组织开展地下活动。1949年9月,蔡经华因掩护地下工作被逮捕,不幸牺牲,20岁的生命永远驻留在新中国成立前夕。
一个华侨家庭为抗战胜利的欢欣鼓舞、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的赤诚无畏,在泛黄的信纸中悄然留存,也在时间的长河里震撼回响。
【品读】
今年4月,我接到年过八旬的蔡碧儿女士来电,商议捐赠蔡经培侨批事宜,一封尘封多年的侨批和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由此走进视野。
蔡碧儿是蔡经培、蔡经华的妹妹。她回忆,这封侨批自菲律宾寄回家乡泉州后,一直被蔡经华珍藏。抗战胜利后,蔡经华辗转中国、菲律宾多地,还将这封侨批抄录、拍照各一份,随身携带,睹物思人。
像蔡氏兄妹这样为抗战和中国革命事业作出贡献的华侨家庭,在侨乡福建泉州并非个案。抗战胜利后,回国参加抗战的泉州籍华侨青年中,许多选择留在国内继续投身革命和解放事业;东南亚国家的许多华侨也回到祖国参加革命。
80年过去,海外华侨的拳拳报国之心,仍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抗日战争的艰辛,让海外华侨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强大是他们个人发展的后盾。如今,重温海外华侨欢庆抗战胜利的历史瞬间,回望他们在抗战胜利后仍积极参与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背影,更能体会中华儿女历经时间洗礼的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
(福建省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馆员傅惠玲)
坚定意志,奋发有为谋新业
本报记者  李嘉宝
吴道善:“坚定意志,击破障碍,拓开路径而循平坦大道”
1946年1月,人们在抗战胜利的喜庆气氛中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远在印度尼西亚的广东揭阳籍华侨吴道善思亲之情愈发浓烈,提笔写下一封家书。
因弟弟惨遭日军杀害,吴道善给母亲的信中,充满失去手足的锥心之痛:“为亲者痛切心腑,哭尽无穷泣泪。”
但念及全世界人民在“惨情困苦和乱世之秋”中同历劫难,吴道善收拾情绪,劝慰母亲切勿过度悲伤,叮嘱家人“设法支持家计并策谋事业”。
信纸的另一面,是吴道善写给弟妹的殷殷嘱托。“今战事和平,战前商情比战后大不相同……”在理性剖析时局后,他鼓励弟妹“坚定意志,击破障碍,拓开路径而循平坦大道”。他还忆起弟弟生前“兄弟二人谈话,互相勉励发展事业”的情景,叮嘱后辈“奋发有为,继承你哥你姑父之志,以慰在天之灵”。
薄薄一页信纸,写满吴道善作为家中长子的担当、对抗战胜利后家族未来的规划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坚韧的奋斗精神,在光阴流转中历久弥新。
【品读】
泛黄的侨批上,华侨吴道善的字迹虽历经岁月磨洗,却依然透着一股奋发有为的韧劲。抗战胜利后,吴道善不忘死难亲人,并鼓励后辈或闯商海、或求学业,继续奋发有为,告慰亲人在天之灵。一字一句,正是万千海外华侨接力奋斗、爱国爱家的生动缩影。
侨批里不仅写满海外华侨对家人的思念,还承载着他们对祖国的赤诚——爱国华侨曾仰梅以在泰国开设的振盛兴批局为掩护,募集资金支援抗战。抗战胜利后,中共地下党员曾天远来到振盛兴批局化身“批脚”(侨批派送员),在递送侨批的途中秘密输送革命情报……
这份赤子丹心,在侨批的墨痕里扎根生长,又在时代变迁中代代延续。如今,奋发有为的侨乡儿女已经接过先辈的接力棒:侨商带着资金与技术回归,为家乡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海外华侨新生代主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鲜活的中国故事。时代命题在变,但华侨厚重的家国情怀始终滚烫鲜活。
(广东省汕头市档案馆侨批文化讲师团讲师卢博宇)
思亲念乡,倾己之力献桑梓
本报记者  王慧琼
李云宏:“现下中国胜利,交通利便,各人兄弟回家乡也”
1945年11月17日,古巴中部城市舍咕埠。得知祖国抗战胜利,交通便利了,许多华侨都准备回家看看,64岁的李云宏也难抑激动。12天前,他刚往家乡广东台山寄回一封平安信。此刻,他又写下一封家书,询问家人是否平安、故土是否无恙。
尤其令李云宏牵挂的,是他此前汇给家人生活所用的两笔款项是否如数收到。1942年11月,他汇了200港银;1944年4月,又电汇1000国币。可是,战火阻隔,音信如同断线风筝。想到家人可能因为没有收到汇款而生活艰难,李云宏急切地在信中两次追问:“未知收到否?”“亦未见收到否?”
只身在外打拼数十年,李云宏的生活其实并不宽裕。就在抗战胜利消息传来前,他因经营艰难,卖掉了亲手创办的洗衣馆。但想到家族里的孩子们有些已到读书年龄,他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尽量多攒些钱,寄回家乡。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华侨的赤子情怀。
李云宏的这封家书自寄出后,辗转哈瓦那、迈阿密、纽约、广州等地,最终在48天后送达台山温边村,由其儿子李维浓签收。隔山望水,难断血脉亲情。家书总会抵达,就像胜利终会到来。
【品读】
这封从古巴辗转48天寄回广东台山的家书,写满海外游子对祖国、对家人的深切挂念。
抗战期间,美洲华侨以多种形式支援抗战,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在经济支援方面,据统计,自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至1945年抗战胜利,美洲侨汇在全国侨汇总量中占比超过一半,成为支援中国抗战的重要经济力量。除直接捐款外,美洲华侨还主动认购国民政府发行的救国公债、自由公债、美金公债及储蓄券等各类债券。
在人力支援方面,美洲华侨青年同样展现出强烈的家国担当。以美国华侨为例,抗战爆发后,大批美国华侨青年响应“航空救国”号召,回国服务,极大充实了中国空军力量——当时广东空军的飞行员,几乎全部由华侨担任。
抗战胜利后,美洲华侨继续向家乡亲人寄送侨汇,保障亲人基本生活,助力家乡战后重建和经济恢复,在国家经济建设与侨乡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美洲华侨选择回国,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发展紧密相连。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罗佩玲)
时隔数年,重闻音讯如获宝
本报记者  严  瑜
梁炯君:“自日军投降至今已有三月,昨日忽接9月15日发来信一封,似如获宝”
1945年11月26日,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华侨梁炯君放下手中的活计,伏案疾书。中断3年半的邮路终于通了,他要赶紧给远在广东梅州的父母写信,报一声平安。
“双亲大人膝下……自日军投降至今已有三月,昨日忽接9月15日发来信一封,似如获宝……”
笔尖簌簌,收到双亲音讯的喜悦、牵挂家人安危的焦急、告知自身状况的迫切……万般情绪揉在一起,浓缩为纸上的切切字句。
自1942年初日军进攻爪哇岛后,海陆交通皆断,邮路不通,行动不得自由,梁炯君与梅州老家的亲人失去了联系。
而今,抗战胜利了!1945年11月25日,梁炯君突然收到父母在9月15日寄出的一封家书。信中告知,家中亲人各均安好。
3年半来的忧心如焚瞬间化作万分欢喜。收到信件次日,梁炯君便迫不及待地回信,向远方的父母细细禀告这些年来自己在南洋的情况。信末,不忘再问一句心中最深的牵绊:此刻家乡情势如何?
家书抵万金。日思夜盼的家书伴随抗战胜利的消息送达游子手中。这一刻,有国才有家,显得如此具象。
【品读】
抗日战争中后期,香港沦陷后,日军封锁中国沿海,广东、福建等地传统邮路、汇路中断,广大海外华侨普遍与家乡侨眷失去联系,也无法寄钱回家,心急如焚。因此,当抗战胜利消息传来,邮路、汇路重新疏通,海外华侨重获家人音讯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就如梁炯君信中所言,“似如获宝”。
梁炯君的老家梅州,是广东著名侨乡之一。梅州籍华侨早年主要赴南洋发展,尤以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居多。抗战时期,南洋地区同样饱受侵略者铁蹄践踏,当地华侨生活艰难,但依然心系祖国,在陈嘉庚先生、丘元荣先生等爱国侨领的号召下,为中国抗战积极捐钱捐物。
抗战胜利之后,南洋各国华侨一方面飞鸿传书,给家乡亲人寄钱带物,一方面在居住国组织大量庆祝活动,尽情欢庆胜利。
时隔80年,海外华侨与祖国的心心相印,穿越时空,依旧打动人心。
(广东省梅州市客侨博物馆馆长魏金华)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03日 第 08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