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出海记 | 从种子到市场,湖南打造对非农业合作系统样本

时间:2025-9-2 22:48 0 80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十多年前,袁隆平院士一句“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全球,让非洲人民吃饱饭”的深切嘱托,让一粒小小的杂交水稻种子承载着希望漂洋过海,在非洲广袤的土地上扎下了根。这颗种子不负期许,在异国他乡努力生长,结出饱满的果实,从最初的零星种植,逐渐发展成规模化的产业,从在一个国家落地生根,慢慢推广到更多非洲国家的田野间。如今,在非洲大陆,已有20多个国家的农田里摇曳着中国杂交水稻的身影。随着越来越多的黄瓜、大豆、玉米等各类种子、农业机械落地非洲,它早已不再是孤军奋战的“单兵”。在这背后,是湖南以种子为起点,一步步构建起包含技术、标准输出等在内的对非农业合作的完整体系,在非洲大地上书写着湘非农业合作的新篇章。

3月26日,农民走在马达加斯加马希齐镇的中国杂交水稻高产示范基地示范田间。新华社记者 李亚辉 摄

从优质种子到农机装备,湘字号产品扎根非洲沃土
“袁老师,您的种子在冈比亚生根发芽,我们不再挨饿了。”今年6月,来自冈比亚的47岁农场主穆萨双手捧着一袋不远万里从非洲带来的中国杂交水稻稻米,放在袁隆平院士的墓前,用略带哽咽的声音诉说着感谢。穆萨与湖南的缘分开始于一粒小小的杂交水稻种子。2019年,刚接手父亲留下的农场的穆萨便经历了一场严重损失,这曾让他一度产生想要关停农场的想法。困难之际,湖南省隆平高科农业专家黄智带领的团队来到冈比亚,为穆萨的农场带来了重生的曙光。在中国专家们手把手的悉心指导下,穆萨的农场不仅走出了困境,种植面积更从最初的3公顷扩展到上百公顷。据了解,该团队在当地培育的水稻实现每公顷10.8吨的高产,比当地传统水稻品种产量高出2至3倍。冈比亚农业部长登巴·萨巴利由衷称赞,“中国技术团队引进多种优质水稻品种,包括高产种子和杂交种子,这对冈比亚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在马达加斯加,湖南另一家企业袁氏种业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田野间。在这里,杂交水稻不仅填饱了肚子,还充实了钱袋子,让当地农民过上了好日子。据袁氏种业副总经理姚震球介绍,袁氏种业因地制宜培育出5个杂交水稻品种并通过该国审定,单产均稳定在每公顷7.5吨以上,是当地常规品种的两到三倍。据了解,通过建立健全商业运营模式,袁氏种业在马达加斯加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制种、种植、加工及销售的全产业链本土化覆盖。该国也成为非洲第一个实现杂交水稻商业化运营的国家。

图为娄底市双峰县湖南湘源金穗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工人在组装小型收割机。近年来,双峰县农机企业针对非洲国家地形地貌等特点,开发小型收割机、碾米机、铡草机、玉米脱粒机等小农机产品,销往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等国。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湖南种子的落地推动种植规模扩大,让湘籍农机装备也在非洲的田间地头有了用武之地。据了解,湖南娄底双峰县素有“中国农业机械之乡”之称,今年前5月农机规上企业对非出口1500余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6%。此前,在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上,湖南田牧之家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签订首笔非洲出口订单,标志着该企业正式进军非洲市场。从种子到农机,湘字号农业产品形成了日益完整的出海链条。
从技术输出到标准落地,湘式农技激活非洲产业市场
当一粒粒金黄稻种在非洲田野上跳跃,一颗颗鲜红辣椒也端上国人的饭桌……在非洲卢旺达,一片片绿海掩映间,是一串串火红辣椒在阳光下肆意生长。卢旺达鸟眼椒,高原火山土壤孕育出的魔鬼辣椒,品质虽好,但由于种植粗放,产能不高,供应不稳。2024年,这一状况出现了转机。湖南现代农业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与卢旺达加绍拉农场公司合作,启动了卢旺达—湖南辣椒产业示范项目。从育苗到种植再到采摘等环节,一步步开始种植示范,将湖南标准化种植技术落地田间。“最让他们惊讶的是我们设计的遮阳网,非洲阳光太强,适度遮阴反而能提升品质。”湘非国际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曾姿之介绍称。据悉,目前已有许多农场开始使用有机种植和信息化管理,提高了辣椒的产品质量和可追溯能力。仅2024年一期项目,鸟眼辣椒产量就达200吨,占该国输华总量的50%以上,首批上市的5万袋产品在3个月内销售一空。

6月12日,在湖南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参展商在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上推介卢旺达辣椒。新华社记者 金马梦妮 摄

辣椒示范项目的落地为当地发展带来了多重利好。在双方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当地辣椒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纷纷入驻,烘干场、包装厂、检疫基地……从农田到各国货架的链条被全面打通。与此同时,当地辣椒贸易培训和认证体系也逐渐完善,为非洲辣椒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坚实基础。此外,辣椒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就业,显著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现在我可以买肥皂、盐和衣服,还能支付孩子们的学费。这份工作对我的家庭太重要了。”在农场里从事辣椒筛选工作,同时是4个孩子的母亲杰奎琳笑言。
人民日报海外网关注到,湖南还推动标准落地延伸至非洲农产品贸易出口环节。今年三月,长沙海关推出的全国首创举措“非洲输华食品准入预评估制度”获海关总署备案,在湖南自贸试验区施行。该项举措将结合非洲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特点,制定差异化评估方案。同时,同步建立非洲国家食品安全信息库、预评估技术库和风险评估资料库,为非洲农食产品输华准入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共谱合作新篇,湘非农业携手迈向广阔未来
湘非农业合作的深远意义,正被国际社会广泛见证。阿联酋新闻网站“Arabian Post”报道称,在过去几年中,随着中国与非洲关系的深化,中非在贸易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基础设施、采矿和农业等领域。津巴布韦《ZBCNews》网站报道称,湖南是建立与非洲可持续和多元化合作新模式的开拓者。马里商务中心主任卡尔称,自2019年首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以来,湖南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是非洲通往中国的门户。莫桑比克360mozambique网站称,湖南是中国农业创新中心,为与莫桑比克在农业工业、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方面的合作打开了大门。
非洲国家对与中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充满期待。刚果民主共和国驻华大使巴卢穆埃内称,“我们有土地,可以种植稻米和玉米,但缺乏技术,期待能与中国以及湖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索马里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和丹·奥斯曼·阿布迪也表示,“我们期待中国能继续在杂交水稻方面给予技术和科研支持,特别是在抗旱、抗病、抗虫方面的研究。也希望更多的索马里农民能够接受来自中国的农业培训,提升实用技能。”
如今,期待正通过政策落地转化为行动。今年上半年,湖南省印发《湖南省落实中非“十大伙伴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指出实施兴农惠民伙伴行动,涵盖扩大农业技术交流和合作范围,助力非洲国家解决粮食问题,支持在坦桑尼亚等非洲多国加强玉米、大豆、水稻、花生、木薯和小麦种植项目合作等多方面内容。《方案》指出2025—2027年争取累计派出农技专家50人次左右,累计培训非洲农业技术人员5000人次左右,示范推广杂交水稻10000亩左右,在5个以上非洲国家示范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此外,湖南省妇联还积极联合政府部门、科研院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发起“非洲母亲新农场”项目,扶持一批非洲女性成为“新农人”,既为非洲家庭端稳“饭碗”,更让中国减贫智慧在非洲田野生根,成为另一颗推动非洲妇女全面发展的新“种子”。
从一粒种子漂洋过海到全产业链协同共建,从技术输出 “授人以渔”到标准落地“提质增效”,湘非农业合作已形成“种子+技术+装备+市场+人才”的全链条生态。未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相信湘非将持续深耕农业合作,让每一粒种子都生长出共赢的希望,让全链条合作结出更多惠及民生的硕果。(海外网 张英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