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斯里兰卡资讯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他们,用光影为英雄立传(烽火记忆·时代回响·纪念抗战 ...
菲龙网管理员8
有 237 人收听 TA
72771
主题
73223
回复
93327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中国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5
)
菲龙网管理员8发布过的帖子
0/28
破解治理赤字 彰显大国担当(和音)
0/26
好评中国|铭记光辉历史,在民族复兴征程上砥砺奋进
0/22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0/31
胜利日回眸:抗战中不能忘却的“侨力量”
0/36
塞尔维亚前副总理:中国在二战中的巨大牺牲应被历史铭记
0/36
多国人士: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应永远被铭记
0/49
多国政要: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重要贡献
1/551
禽兽!菲律宾21岁女子性虐待六岁男童
0/78
商总领导出席南洋机工抗战展剪彩致辞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他们,用光影为英雄立传(烽火记忆·时代回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时间:2025-9-1 09:19
0
86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王玉华(左)在采访老兵孙春林。陈旻摄
《最后一个军礼》。王玉华摄
姚振锋(左四)与老兵来到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厉飞摄
抗联老兵和大学生一起高唱《露营之歌》。姚振锋摄
郭宏伟(左)在为抗战老兵整理衣装。王保军摄
抗战老兵郝云雷。郭宏伟摄
史云鹏(左一)和4名老兵合影。肥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老兵写给青年的寄语。史云鹏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抗日战争中,一批批青年人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走上战场,谱写了一部部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壮烈史诗。
多年来,全国各地多名摄影师长期跟拍抗战老兵,用光影展现老兵英姿。本版特推出“他们,用光影为英雄立传”专刊,邀请4名摄影师分享他们的拍摄故事与感悟,从记录者的视角描摹抗战老兵的英雄气概,带我们一起致敬先辈血捍山河的信仰之力,汲取矢志奋斗的精神之光。
——编者
摄影记者王玉华——
文献摄影让老兵形象更饱满
摄影对我来说是一种修行。
作为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工作的摄影记者,自2013年底开始,我利用工余时间和节假日,深入农村、社区,探访医院、养老院,对生活在金坛以及北京、上海、福建等地,曾在江苏茅山地区参加过抗战的老兵进行抢救性采访,以文献摄影的手法拍摄了77名抗战老兵。
文献摄影的手法要求我必须走进历史深处,走进老兵内心,将“环境肖像”“生活场景”融为一体,努力把抗战老兵拍摄得坚毅伟岸、凝重肃穆。
为了呈现一名老兵,我一般需要多次采访,拍摄的照片少则几百幅多则上千幅。拍摄1944年加入新四军的老兵夏锡生时,我去到夏老家里采访了不下10次,他仅头部就有3处子弹伤:一处是子弹将帽子打飞从头顶擦过,一处是子弹从后脑勺脖颈处擦过,最惊险的是一枚子弹从口中穿入、脸颊穿出。
每次采访老兵都是一次心灵洗礼。拍摄时,我总是先交流,后琢磨,再拍照——找好自然光线,调整构图,不仅注意人物外形,更注意人物眼睛,在瞬间的抓拍中,通过眼睛来表达老兵的个性与风骨。
2014年9月,采访91岁抗战老兵孙春林时,老人激动地回忆起带着5公斤炸药深夜炸毁侵华日军碉堡,炸死10多个日伪军,还缴获两挺机枪等武器的故事。老人越讲越兴奋,我迅速调整相机参数,捕捉这份纯粹的情感。我深知,摄影不仅是记录,更是情感的共鸣。
拍摄照片《最后一个军礼》时,92岁的丁炳生由于身体不好已经卧床一周,但在采访结束时,他却庄重地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我赶紧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一时刻。拍摄肖像时,我讲究正反向留白,让人物照片看起来有雕像的庄严和层次感,让画面的故事性和情感张力带给观众更多的观赏空间。
这些年,在人物肖像的基础上,我展开二次创作,记录老兵们的生活状态,呈现他们与家人、社会的联系。我还注意收集老兵们的老照片、证件、勋章奖章、回忆录手稿等资料,同时录制口述音频及视频,让文献摄影不再只是一张记录历史痕迹的照片,而是更为丰富的文献档案集,让英雄形象更加饱满。
今年,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我将这些资料汇编成摄影集。今年7月以来,我还分别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常州美术馆等地举办《丰碑——抗战老兵视觉文献展》。
时至今日,我拍摄采访过的77名抗战老兵,尚有6名健在,其中,最年长者104岁,最年轻者97岁。越是走近这些老兵,就越为他们的人格和境界着迷,那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高风亮节,那种无怨无悔的精神境界,让人肃然起敬!
每一次按下快门,我都感觉到一种心灵的共振。记录老兵生命质感是我摄影的灵魂所在,也为我留下了许多感悟:一是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二是以史为鉴,警钟长鸣;三是珍爱和平,面向未来。
(本报记者尹晓宇采访整理)
退役军人姚振锋——
照片在,精神就在
拿起相机的第30年,我依然会为镜头里的画面热泪盈眶。当101岁的抗战老兵王凤和颤巍巍举起右臂,敬出标准军礼时,快门声仿佛与历史的回响重叠——这是我拍摄的第279名老兵。
1995年刚拿起相机时,我镜头里是部队训练场上战士的汗水、硝烟以及边海防一线的星辰大海。直到2014年首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仪式上,一名老兵颤抖着敬礼,呢喃道“战友回家了”,那未被定格的瞬间成了我毕生遗憾。正是这份遗憾,让我把镜头转向了这一个个“活着的历史”。2021年,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时,我终于捕捉到4名老兵共同敬礼的画面。后来,那张照片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走进”了沈阳的大中小学,我忽然懂了:影像能传递永不褪色的精神。
与老兵深交后,我发现他们藏着共同的遗憾——“一辈子没穿过军装拍张军礼照”。志愿军老兵金东辉拍摄时没穿军服,他说退伍后几经搬家,军装不慎遗失。老人落寞的眼神刺痛了我,我辗转联系,复刻了一套志愿军军装。当他穿上军装的那一刻,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像熄灭多年的火炬被重新点燃。那瞬间我明白,我的镜头不仅要记录容颜,更要记录历史,让英雄有“像”。为了拍好这些老兵,我背着器材翻过山沟、蹚过泥泞,哪怕顶风冒雨走一小时山路也值得——他们的故事,不能随岁月流逝。
每次和老兵的拍摄与交流都是一次精神洗礼。“起来哟,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和抗联老兵杨振国一起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时,他触景生情,动情地唱起《露营之歌》。杨振国14岁背着干柴进山参加抗联队伍,每天吃的是野菜和松果,每次战斗都要更换一次营地,他说:“这首歌我唱了80多年,看着这露营场景,很是想念他们,好想把胜利80年的喜讯告诉长眠在白山深处的同志们啊。”
这些年,我不仅是摄影师,更成了“历史摆渡人”。陕西的战友许骋委托我寻找烈士大伯的名字,我在烈士陵园拍了20多张照片给他,看着屏幕那头“找到了”的消息,我知道这些影像正在连接过去与现在。
一个人的经历是故事,一群人的经历是历史。退役后,我和志愿者们完成了57名老兵的口述采访,整理出20余万字的战斗故事。我带着这些照片和故事走进了100多所学校和社区。看着孩子们围着照片追问“爷爷当年怎么打胜仗”,我总会想起老兵们的话:“我们把仗打完了,你们就不用打了。”现在的孩子们或许不懂冻土豆的滋味,但透过照片里的皱纹与勋章,他们能触摸到信仰的温度。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正筹备新展,要把13名抗战老兵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有人问我为什么坚持跟拍老兵,我总会重复那句话:“老兵在,历史就在;照片在,精神就在。”当金东辉穿上军装的瞬间被定格,当王凤和的军礼穿越百年,这些影像早已超越照片本身,成为民族记忆。
三十载光影流转,我从军营记录者变成历史守望者。在沈阳这座英雄城市的红色底片里,藏着无数这样的故事。如今每次按下快门,我都觉得是在与历史对话。那些“血捍山河”的誓言,那些“寸土不让”的坚守,我们每个人都应铭记在心。
我愿做那个用镜头温暖历史的人,让老兵的家国情怀成为照亮未来的光。因为我知道,当年轻一代能从照片中读懂老兵心中的山河,从军礼中看见信仰的力量时,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就永远闪烁着生生不息的奋斗之光。
这,就是我用3万张照片守护的初心。
(本报记者刘洪超采访整理)
“农民导演”郭宏伟——
英雄的故事不能埋进土里
我是一名影视工作者,从小就特别喜欢表演,大伙儿都叫我“农民导演郭小二”。其实我就是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上郭乡路家庄的一个普通农民,从小在农村生、在农村长。
年轻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经朋友介绍,我在北京边打工边跟着剧组学习,场工、制片、剪辑,剧组里的岗位我几乎干了个遍。摸透了影视制作的门道,忙里偷闲时,我就在心里酝酿剧本,想着以一个农民的身份拍摄关注农民和农村的电影。终于,在进入影视圈的第12个年头,也就是2010年,我自筹资金、自编、自导、自己主演,在运城市拍摄了我的第一部电影《河东师情》,从此做起了“农民导演”。
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我在运城市万荣县拍摄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他们讲述的一个个视死如归、以身许国的壮烈故事,让我一次又一次被感动。
从此,我心里就装着比庄稼和电影更沉的事儿——把运城市所有健在的,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都拍下来。
我从运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市委老干部局找到全市的老兵名单,制定详细的拍摄计划和路线,逐一上门拜访。或许正是一身“土气”,成了我敲开老兵心门的“通行证”。他们看我扛着摄像机、满头大汗地从地里赶来的模样,觉得亲切,不把我当“外人”。聊收成、拉家常,话匣子很容易就打开了。但我的镜头想挖掘的,不只是家常。作为一名导演,我知道,我必须安静地等待,等待他们被某一个问题击中,打开记忆之匣,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
老兵走一个少一个,我得赶在时间前面。所以,我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运城13个县市区,拍下近1000小时的素材,记录下400多名耄耋老兵的身影,其中近20名参加过抗日战争。
记忆最深的是采访一位名叫郝云雷的抗战老兵。他说自己当年揣着镰刀当武器摸向敌人碉堡,突破了5道防线,躲过伪军,劈开树枝,拨开电网,爬过河道,趁着哨兵不注意,在敌人的碉堡上贴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
“小郭,你知道啥叫真不怕死吗?”老人说到这里,浑浊的眼里突然迸出光芒,“大字报贴了一张,高炮楼上突然打了一枪,我被敌人发现了!后来我顺着浇地的河跑到了5公里外的姐姐家,在那里躲了十几天。”
过去,我一直觉得“抗战精神”是个宏大的词。但现在,我有了答案——老人家当时不顾自身安危,还要把咱的口号贴在敌人眼皮底下,这种以命相搏的不屈,是向死而生的勇气。郝云雷心里装着比生死更大的东西,这种精神,比任何画面都更具冲击力。
如今,运城市档案馆委托我整理文字材料,这些故事将作为革命档案被珍藏。农民不懂大道理,但我知道,这些故事不能埋进土里。我趴在桌上整理文字,逐字逐句校对,总觉得哪个词没写对,就对不起老兵的付出。
接下来,我想把老兵们收藏的革命时期物品收集起来,以便将来让更多年轻人通过这些物件,清晰地看见历史、记住历史;另外,我还想把现有的影像素材剪辑成纪录片,把老兵们的照片做成照片墙。
其实,我拍老兵的故事,也不是为了当啥导演,就是想当后人指着照片问“这是谁”的时候,有人能说:“这是抗日战争中的英雄,这是咱不能忘的人。”
等纪录片剪好了,我要先给健在的老兵们播放,让他们瞅瞅,自己的故事,能传得很远很远。
(本报记者郑洋洋采访整理)
90后摄影师史云鹏——
镜头下,我读懂了军人的“仪式感”
18岁那年,我攥着干兼职攒下的600元钱,在二手市场买下人生第一台单反相机。背着这台相机,我踏上山东肥城的乡间土路,寻找那些曾为国浴血奋战的老兵,用快门为即将远去的峥嵘岁月,留存一份鲜活的历史记忆。
最初,老兵于我而言,只是历史长河中模糊的群像剪影。直到遇见路良平爷爷,这份认知才被彻底改写。那是我第一次拍摄老兵,手足无措地站在路爷爷家院子里,他正忙着晾晒玉米,见我来,笑着招呼:“来吧,多拍点。等我走了,这些就是后人们的念想。”这句朴实的话,让我按下了第一声快门,也开启了长达7年的牵挂。
7年里,温暖的片段俯拾皆是。路爷爷家种的南瓜从不轻易送人,却总记得为我留一个;我专科毕业时,他特意包饺子招待我,攥着我的手反复叮嘱:“娃,要接着考学,要为国家做点事。”
这句嘱托,成了我专升本路上最坚实的动力。2023年2月,我站在路爷爷的墓前,拍下了我们的最后一张“合影”,照片里只有墓碑与蓝天,却盛满了无数个午后唠家常的温情记忆。
从2017年至今,我已为144名老兵拍摄了超过14万张照片,影像资料塞满了5个硬盘。我拍了老兵9年,和他们也相处了9年。在拍摄肖像之余,我还记录下许多老兵爷爷对党、对国家、对青年的寄语,上传至社交媒体平台。
镜头下,我读懂了什么是军人的“仪式感”。拍摄郭明生爷爷时,他总是站得如松柏般挺拔。我说:“爷爷,放松点。”他却答:“不行,要站出军人的样子。”张显宗爷爷起初不肯拍军礼照,只因“没戴军帽,不正规”。但当戴上军帽,标准军礼举起的那一刻,他眼中闪烁起光芒,仿佛穿越时空,变回了当年投身革命的热血少年。
这些瞬间让我彻悟:抗战精神从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具象在郭爷爷挺直的脊梁里,融进张爷爷对荣誉的极致珍视中,更体现在王德武爷爷面对敏感过往时那句斩钉截铁的“这是组织的任务,我不能说”。这份忠诚与信念,他们用一生践行,从未褪色。
随着跟拍的深入,我的记录方式也从静态照片走向立体多元。跟着李其生爷爷的三轮车,我用视频记录下他与老战友重逢时紧握的双手、颤抖的声音。
可时光不会停留。今年3月,我去肥城市仪阳街道看望认识多年的马金田爷爷,当时爷爷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但没有想到次日便传来他离世的噩耗。144名老兵中,如今已有半数以上离世,但我知道,他们留下的精神火炬,永远不会熄灭。
今年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天河医院,我与4名老兵爷爷一起拍下合影。望着他们胸前历经沧桑却依旧闪亮的军功章,我瞬间湿了眼眶。
常有人问,将9年青春付之于此,值吗?我的答案从未犹豫:“非常值得。”生逢伟大时代,能为守护历史记忆尽一份力,是我的幸运,更是我的责任。我拍摄的许多照片,都成了老兵们最后的“家庭合影”;当我带着这些照片与老兵家属回忆往昔,看着他们眼中泛起的泪光时,我愈发明白这份事业的意义:我们留住的不只是照片,更是“不能忘记的人”,是民族的精神根脉。
其实,抗战精神的传承,不是让年轻人记住遥远的硝烟与战火,而是让他们懂得:英雄从未远离,或许就是隔壁那个爱唠叨的爷爷,是菜市场里拄着拐杖慢慢行走的老者。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握紧他们布满皱纹的手,耐心听他们把故事讲完——这,也是我与144名老兵之间,从未改变的时光约定。
(本报记者李蕊采访整理)
制图:徐嘉伟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01日 第 07 版)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爱车一族
菲律宾千岛诗社
公告栏
菲游不可
郭彩荣
法律问答
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及总领事馆
菲律宾新闻
新闻视频
菲华ban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