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斯里兰卡资讯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菲律宾新闻
›
当岭南彩墨邂逅热带群岛,画笔如何搭建菲中文化之桥? ...
菲龙网管理员8
有 237 人收听 TA
75159
主题
75613
回复
96049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菲律宾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93
)
菲龙网管理员8发布过的帖子
0/23
今日(11月11日)汇率
0/34
菲华坑口同乡会新届职员就职 蔡敦凉承诺竭尽所能励精图治
0/24
丝竹桑林各团体联合会(九联)新届职员就职
0/24
商总代表团出席第十八届世界华商大会开幕仪式
0/25
菲律宾电器商联总会(电总)参访2025大阪世博会之旅
0/29
中国洪门致公党第二支部新届就职
0/28
观山屏同乡会家乡港澳庆贺团莅菲
0/37
台风来袭,损失惨重
0/64
岷电:本月电费将上调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当岭南彩墨邂逅热带群岛,画笔如何搭建菲中文化之桥?
时间:2025-11-11 09:54
0
83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图为施荣宣画作《融合》。 (受访者供图)
——专访菲律宾华人画家施荣宣
中新社记者 张兴龙
在菲律宾,一位华人画家以中国笔墨描绘热带风物六十余年。他坚守岭南画派传统,融汇西方技法与南洋意象,在创作与教学中推动中菲文化交流。近日,菲华画家施荣宣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中国画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根脉的延续。他希望通过画笔,让更多人理解中华美学的精神内核。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最初是如何接触岭南画派,并最终确立自己的艺术方向的?
施荣宣:我出生在福建晋江一个靠海的小村庄,自幼便对自然万物充满兴趣。家禽、牲畜的生活状态,以及乡间的农作物、花草昆虫,都是我儿时涂鸦的对象。小学时,我从老师那里获得一本《芥子园画谱》,如获至宝,便反复临摹,奠定了我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最初兴趣。
1955年,我离开家乡前往中国香港。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地,在那里不仅能接触到现代艺术思潮,也有机会欣赏古今名家的绘画真迹,其中就包括大量岭南画派作品。这一时期,我开始对岭南画派产生浓厚兴趣。
20世纪60年代,我因接手父亲生意而移居菲律宾,但绘画始终未曾中断。我常在业余时间创作,作品也时常在当地华文报刊上发表。 1965年,我得知岭南画派代表性人物之一的赵少昂先生开班授课,便立即报名,开始系统学习岭南画派的技法与理念。
在赵少昂先生的影响下,我决定弃商从画。赵少昂先生不仅重视笔墨技巧,更强调写生与观察自然,鼓励我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一己之面目”。而这“一己之面目”便成为我此后一直追求的目标。
中新社记者:在菲律宾长期从事中国画创作,您观察到当地社会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接受和理解有何变化?
施荣宣:我初到菲律宾时,当地华人社群多以经商为业,普遍认为艺术难以维生,“学画画”甚至被视为不务正业。与此同时,彼时菲律宾市场上几乎难以购得画中国画所需的纸、笔与颜料等基本工具,我只能托人从香港购买,以维持创作。
由于受西班牙与美国长期殖民影响,菲律宾主流社会深受西方文化熏陶,我那时所结识的当地画家也几乎清一色是西洋画创作者,真正从事中国画创作者极为罕见。这种文化背景使得中国画在当时缺乏观众基础。
尽管如此,我始终坚持创作中国画,并积极参与社会展览。有一年,马尼拉市区青年会举办全国性美术展,我以一幅具有岭南画派风格的作品参展,意外收获许多观众的肯定与鼓励。尽管他们对中国画背后的哲学与技法体系尚不熟悉,但对其形式美感与自然意趣表现出极大兴趣,甚至有人主动表示希望拜我为师。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文化语境不同,艺术依然能够以其形式与情感力量建立起跨文化共鸣。
此后,我在菲律宾相继创设“岷江艺苑”和“菲律宾中国艺术中心”,教授的学生来自五十多个国家,并在当地高校、博物馆和画廊举办了数百场个人展、夫妇联展及师生联展。这些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画在当地的可见度与接受度。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语言之间的差异与互补?
施荣宣: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主张通过观察自然、体悟内心,借助“意在笔先”“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等手法,实现艺术与哲思的统一。传统笔墨技法讲究线条的韵律感与气韵生动,构图上多采用“散点透视”,以展现时间与空间的流动性,营造“可游可居”的画面意境。这种画法并不追求一时一地的真实,而在于表现对象的神采与气质,强调“传神”与“写意”。
相比之下,西方绘画更加强调对物象的精准描摹与空间结构的真实再现。其技法体系中,光影的表现、色彩的塑造以及定点透视的应用,是实现立体空间与视觉真实感的关键。这种理性化的建构方式体现出西方绘画中以科学观察为基础的表现体系。
总而言之,两种绘画体系各有侧重:一个重“神似”,一个重“形似”;一个源于“笔墨心法”,一个依托“视觉逻辑”。然而,这种差异并非对立,反而在当代艺术实践中展现出广阔的互补空间。艺术本质上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表达,不应受限于国界或技法体系。正如当今世界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艺术的融合也应顺应这一趋势,以更加开放、多元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
中新社记者:作为一名在海外的华人画家,双重文化身份对您的艺术表达有何影响?
施荣宣:长期生活在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社会中,我的中国文化背景反而成为一种独特的优势,使我得以从不同文明的交汇处,重新审视与激活中国画的表现力。
岭南画派本就主张“折衷中西、融汇古今”,这种开放包容的艺术观念让我在异国他乡的创作实践中有了扎实的理论依据。菲律宾的热带气候、自然生态、人文风貌为我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我将所见所感融入画面,在我的许多作品中,既可见到中华传统绘画语言的痕迹,也能感受到菲律宾自然元素与社会图景的融汇。双重文化身份并非束缚,反而成为我艺术语言得以扩展的重要动力。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画在华裔年轻一代中的传播?您希望他们通过笔墨理解怎样的文化根脉?
施荣宣:中国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其背后体现的是中国人关于天道、自然与人生的整体认知。因此,要真正理解和继承中国画,仅靠笔墨技巧远远不够,更要在“画外”下功夫。这包括深入理解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思想、诗文修养,以及对“天人合一”“以简驭繁”等传统审美理念的体悟。
近年来,我在教授中国画时发现,很多华裔新生代虽然对笔墨技法有兴趣,但对于中华文化的整体认识仍显薄弱。我希望他们能通过学习中国画,不只是掌握技法,更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知与理解。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