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中文见证中华文明连续性(孔院之光)

时间:2025-10-17 08:45 0 37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易福成在孔子学院教室里录制课外补充知识视频。




2024年11月,易福成在“全俄大学生中国文化知识大赛”开幕式上致辞。受访者供图

塔拉斯·伊甫琴科(Taras Ivchenko),中文名叫易福成,俄罗斯汉学家、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语言学院东方学系主任、俄罗斯汉语教师协会主席、世界汉语教学协会理事,自2007年至今一直担任莫斯科首家孔子学院——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俄方院长,研究范围涵盖汉语语法、语义学、古汉语、翻译学、中国文学等。
作为高水平俄中双语译员,他多次承担中俄高层领导人会晤、国际论坛等重要活动的同传工作,2010年获中国政府“中国语言文化普及奖”,2023年获首届兰花奖“友好使者奖”,2024年在世界中文大会上获颁“孔院之光”致谢铭牌。
以中文典籍滋养生活
“我的中文名字是中国朋友帮着起的。”采访一开场,易福成便笑着说起自己名字的由来,“他结合我‘伊甫琴科’的姓氏谐音,最初起的是‘易富成’,后来我把富贵的‘富’改成了福气的‘福’。”
在莫斯科大学求学时,易福成加入了一项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项目,连续7年前往中亚,对东干语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还参与了该语言的词典编写工作。
临近毕业时,他开始学习中文,师从当时到该校任教的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语言学家赵淑华。“因为有东干语的基础,我觉得中文学起来没那么难。而且我们用的英文版《基础汉语》教材特别好,赵淑华女士就是编写小组的成员之一。”他回忆道。
1995至1999年,对中国古典哲学的浓厚兴趣,驱使着易福成远赴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专业为古代汉语,师从著名语言学家郭锡良教授。提及恩师,他满心感激:“郭老师总是全心全意支持学生钻研,再忙都会每周挤出一个上午的时间指导我,这份用心我一直记着。”
易福成与中国思想典籍的缘分,始于一本英译《道德经》。他记得第一次读时,能理解的内容很少,却觉得很有意思,便下决心读原文。可翻开原文,他却犯了难——“道可道,非常道”,每个汉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却摸不着头脑。他没打退堂鼓,认为读不懂是因为自己知识积累不够,于是更坚定了学习决心,又同步读起《论语》《庄子》《孙子兵法》,一句一章细细琢磨、查资料,并请教中国老师同学。
在他看来,《道德经》里讲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都是能直接指导为人处世的箴言。从理解典籍到将其中智慧融入生活的过程,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更改变了他的思维与生活方式,帮他“更好地认知世界、认识自我”,是一段让人受益无穷、其乐无穷的精神旅途。
一部《道德经》,陪伴了易福成半生的学习生活。从最初坐在桌前研读、在枕边翻阅大部头,到后来在手机电脑里浏览电子版,再到如今利用课间休息等碎片化时间,用手机APP收听朗读音频,他从未数过自己把《道德经》读了多少遍,只是想起来就读、反复品,将其视作放松大脑的舒适区以及汲取思维养分的源头活水。
除了古典文学,易福成对现当代中国文学也有关注,十分欣赏鲁迅、老舍、莫言、余华等作家的经典作品。
这些积累为他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基础。其博士论文对《孙子兵法》进行专书研究,聚焦词类、词性和语言规律,深入剖析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本质差异。
基于深入钻研,易福成认为,中文这门语言的独特魅力,在于悠久的书面语传统以及汉字和文学承载的丰富文化遗产,它们见证着中华文明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连续性。
在俄罗斯播撒中文种子
从中国深造归来后,易福成回到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任教,主讲语言理论、中文构词法、修辞学等课程。
“我最喜欢讲的一门课是古代汉语。”易福成说,“文言文的词类使用特别灵活,有时会在词语间建立临时联系,生出新语义。更难得的是它表达高效,每个字都‘用到刀刃上’,有种精炼之美。”
授课时,除了现成教材,他总会补充些鲜活素材——从《子不语》《聊斋志异》里挑出篇幅短、内容生动的民间趣闻、志怪小品,再从语法、构词法、句法角度拆解,引导学生摸索汉语规律的演变——“文言文并没有消失,它只是嵌入进了现代汉语,成为我们今天使用的中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基于教学实践,易福成还牵头推动本土化中文教材研发。目前,该校孔院自行编撰出版的《新编汉语新目标1-4》《初级汉语完全教程1》、中学生用《汉语5-9年级》《汉语常用300字》《汉语自学手册》《汉语语法纲要》等教材都已投入使用,深受俄罗斯汉语教师和学习者认可。
“和中国教师一起讨论,是编好中文教材的不二法门。”他说,另一条经验则是在教学过程中摸清俄语母语学生的理解难点——比如“了”字的使用、“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辨析,还有“说得好”“吃得多”这类补语后置表达,都是共性难点。对此,他在课上尝试用不同方式分阶段讲解,并在编写教材例句时控制词汇范围与语法难度,以贴合学习者需求。
《论语》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理念,是易福成的教学准则。他继承恩师郭锡良的经验,坚持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曾有名学生中文语音学得很快,可一碰到汉字就犯怵。易福成没让他跟着别人赶进度,而是让他慢下来,从字义、字形入手一点点分析汉字,待其摸透构字规律后,又鼓励他学书法。慢慢地,这名学生克服了汉字障碍,中文读写能力明显提升。
2007年成立的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作为莫斯科首家孔院,开设了综合汉语、听力强化、商务汉语等中文课程以及书法、国画、茶艺等中国文化课程,既为该校汉语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提供学分课,也服务当地中学生和社会人士。
如今,孔子学院的学员人数从建院时的40人到2024年的869人,增长了20多倍,其中累计有200多名学生曾到中国深造。中文热背后,俄罗斯学员的学习目的多种多样:有人是为了去中国旅游、留学、工作,或是在中资企业里能和中国同事沟通,更多人则纯粹出于热爱中国书画、武术等传统文化,继而前来学语言。
易福成非常注重俄罗斯本土中文教师的培养,他所在的孔院常年开设教学研讨、写作等课程,并举办本土中文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培训班和全俄中文教学研讨会年会。目前孔院26名教职员工中,有15人是本土教师。
把孔院往深里探、向宽里拓
在中文能力之上,易福成还引导学生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深入探索语言背后的思想文化。他让学生一方面阅读古代哲学经典,另一方面阅读中国领导人讲话、政府工作报告等内容,体会《周易》“天人合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在当代的体现,感受中国文化的延续性。有时,学生们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角度和新鲜看法,还会让他眼前一亮。
今年,在几位中国朋友的支持下,易福成在哔哩哔哩、小红书等中国社交媒体注册了账号。他用中文分享俄罗斯历史知识,也会讲讲孔院的日常。
“学中文的俄罗斯人都看什么书?”这条短视频拍摄于他的办公室,镜头一转对准书架——从多个版本的全套《中国大百科全书》,到精装本《诸子集成》《朱熹集》《十三经注疏》《四书章句集注》,再到早年购买、现在依然常用的繁体版《中国文化大博览》,这位“中国通”如数家珍,“这套手抄《石头记》虽然是竖排繁体字,但依然有感兴趣的学生借阅,抱着中文辞典或对照英文版来读。”
除了中文教学和师资培训,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院还开设了丰富的中国文化课程——从中国历史、地理,到书画、影视赏析,再到建筑、环保,内容包罗万象。中俄专家也曾到此开展过涵盖中国经济、社会、文学、建筑等领域的高水平讲座,吸引了不少师生和校外专业人士参与。
“孔院的使命是在中国和外国之间架桥,这座桥应当是宽广的。”易福成希望,孔院从教学型机构转变为研究中文的综合型机构——不仅普及中文,更致力于编写教材、办教学研讨会、开文化讲座、做学术研究,“只有不断把孔院往深里探、向宽里拓,才能同时扩大中国文化和孔院品牌影响力”。
而在校园之外,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院也在把“架桥”落到实处:加强跨国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组织夏令营和中国文化体验活动,还为中资企业提供定制培训,主动铺展交流道路。
18年来,在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院学习过的各类学员累计超过1万人次,他们有的在中国深造,有的在中国公司工作,有的从事外交工作,还有的在俄罗斯研究中国历史,在中俄两国不断拓展的各个合作领域中发光发热。最让易福成欣慰的是,有7名学生如今也成了中文教师,把中文的种子继续播撒在俄罗斯的土地上。(本报记者 陈静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17日 第 11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