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在“浙”看到未来乡村(“融”观中国)

时间:2025-10-13 13:30 0 45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五四村,村民通过“云诊室”与医生进行视频会诊。谢尚国摄(人民视觉)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墅丰村,老年村民用村里发放的智能手环进行健康检测。受访者供图


2024年5月,永安村党委书记张水宝(右)和农村职业经理人刘松扫描数字灌溉设备的二维码。受访者供图


扫描二维码看“融”观中国主页

未来乡村什么样?来到浙江,或许你会有更清晰的想象。

借助智能传感设备,人们可以在手机上认养“共享菜田”;智能垃圾清运车靠“掂量”,就能了解垃圾重量、分类情况;无人超市、智慧快递站、智能医务室,在越来越多乡村出现……

近年来,浙江省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推进共同富裕,大力开展未来乡村建设工作。数字化具体如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现代化乡村正呈现哪些新形态?记者深入之江大地乡野田间进行探访。

线上认养“共享菜园”

来到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永安村,记者的最大感受是“热闹”。

周末,这里人车熙攘。掰玉米、学扎染、制米糕……不少游客来这里体验农耕文化。

走走转转,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传感器、田间气象站、物理灭虫设备、虫情测报灯等数字化设备。村里的大数据平台上数字跳动,实时显示着云端传回的各项监测数据,从虫情监测、智能灌溉到无人机植保等,实现全流程数智化管理。

“从前种稻子,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现在是穿皮鞋‘种田’,手机就可以监控虫害、控制灌溉。”种粮大户姚凤贤说。

有了这些智能设备,村里打造了“共享菜园”——市民游客可以付费线上认养一块15平方米的菜田,不仅能全天候查看作物生长情况,等到收获季,还能拿到一茬绿色蔬菜,过一把“当农场主”的瘾。截至2024年底,认养企业累计达73家,认养家庭达200多户,认养收入500多万元。2024年,永安村核心区块基本农田每亩净收益达5800元。

其实,永安村的发展并非一开始就顺风顺水。2017年,由于村里农业结构单一,产业附加值不高,永安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28.5万元,被划入余杭区经济薄弱村之列。

2020年,永安村迎来第一位“乡村经理人”,35岁的刘松。他本科学动物科学和农业技术推广,管过猪场,经营过农场,还当过上市公司农业板块的主管。一番调研后,刘松给出方案:农业生产全链条数字化,与时俱进。村里大片农田种水稻?那就推动水稻产业品牌化,有品牌才有影响力。

说干就干。通过引进优质水稻品种,村里出产的水稻品质越来越好。年糕、米酒、粽子等深加工产品相继诞生,水稻附加值越来越高。

好产品如何卖出去?数字化手段帮了大忙。村里农产品展示厅内,各种农产品琳琅满目,经过运营团队统一包装;直播间内,村民支起手机,热情吆喝,采摘、农事体验、研学等农文旅产品也相继上线。一箱箱农产品礼盒从电商仓库出库,被装上快递物流车。

村里还开展“村播引领”“全网合作”两大工坊直播项目,“团队播、大咖播、村民播”全面发力,邀请直播达人来到村里,从田间地头到室内农事体验坊,全方位展示永安村的魅力。

在刘松团队的运营下,永安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19年的73万元,升至2024年的609万元。2024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21.5万人次,直接带动农文旅综合收入1075万元。

从农田的“机器换人”,到气象数据的远程监控,再到产品的电商销售……根据浙江省印发的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实施方案,到2027年底,省内将建成数字农业工厂1000家、未来农场100家。数字经济正成为浙江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村里驶来“智能垃圾车”

秋意正浓,记者漫步在湖州市德清县五四村,村道干净整洁,庭院错落有致。一大早,一辆清运车开进村中,在每家每户的垃圾桶前收取垃圾。

“这可不是普通的垃圾清运车。”顺着五四村党总支书记阮建强指的方向看去,清运车上安装着智能称重设备和扫描仪——当垃圾被倾倒时,通过扫描每户人家垃圾桶上的二维码,户主姓名、垃圾重量、分类是否合格等信息就能被传入系统中。

五四村村委办公楼里,大屏上实时显示村里的垃圾分类情况。“设备收集到的信息会传到村里的数字化治理平台,平台会根据信息,分析出每家每户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积分和公示,积分能换到相应的生活物资。”阮建强说,自平台上线以来,村里垃圾分类正确率已达95%以上。

垃圾分类,只是五四村用数字化手段赋能乡村治理的缩影。2019年,五四村在相关部门帮助下,探索建设“一图全面感知”乡村数字化治理平台——叠加自然资源、农业、水利、交通、建设、文旅、民政等部门17个图层232类数据,用户点击不同模块,环境治理、水域监测、危房监测、医疗健康等各类统计数据就映入眼帘。

回到家,阮建强还习惯打开电视机。原来,村里家家户户的电视机都关联了这张“数字地图”,只要打开电视,就能看到全村的公开政务信息。不仅如此,“一张图”汇集的数据还联通了“我德清”小程序,村民可以在线办理出生、就业、婚姻、就医、建房等事项,并随时查看处置进度及办结情况。

“村庄环境好了,村民收入高了,大伙儿对管理服务的要求也高了。”阮建强说,乡村的人手有限,数字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有效集合乡村工作信息,提高治理效率。

值班村干部赵世明的手机上,平台发来一条预警信息:“有下水道井盖破损,请及时处理!”在数字地图上明确井盖位置后,他立即通知施工人员赶往现场。不到两小时,破损井盖就修好了。

事项办结如此高效,得益于安装在井盖上的物联感知装备。据统计,五四村已布设了污水监测、智能井盖、智能垃圾桶、智能灯杆等感知设备500多个,实现了对基础设施、小微水体的智能巡查。“通过全天候监测、多维度记录,相关情况会直接发到村干部手机,帮助我们快速发现并解决问题。”赵世明说。

数据显示,自乡村数字化治理平台上线以来,五四村处理环境污染等问题,平均用时从以往的5个工作日缩短到3个小时。

未来,浙江还将构建全省贯通、业务协同、数据共享、智能驱动的“浙江乡村大脑2.0”,实现用户全上线、门户全统一、业务全闭环、地图全覆盖、服务全集成。“数智化的巨大潜力,让乡村善治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家门口开了“智能医务室”

在嘉兴桐乡市墅丰村,茂林修竹,水声潺潺,前来观光和体验农家风情的游客络绎不绝。美丽的田园风光之外,同样亮眼的是村民便利的“数字生活”。

村里的无人超市内,一排排货架上摆满商品。结账时,“滴”的一声,村民只需刷脸,就可以通过后台绑定的信息完成自助结算。还有智慧快递站、健康小屋……众多智慧便民设施让人大开眼界。

人气最高的当数村里的自助健康驿站,有了这座“智能医务室”,村民省去了不少外出求医的麻烦。

今年72岁的村民李大伯,常年患有高血压,几乎每周都会来到这里。医务室内的智慧医疗设备不仅可以量血压、测心率,还能远程开具电子处方。“村子离卫生院和县级医院都有一定距离,以前得经常去外面拿药,现在少跑了不少路。”李大伯说。

李大伯还展示起手腕上的黑科技——一款村里免费发放的智能手环,它可以实时感知心率、血氧饱和度、跌倒摔伤等情况。手环上一红一绿两个按键很显眼,绿色的按键上有语音对话标志,红色的按键上则标注了“SOS”,便于老人操作。

“儿女不在身边,我平常一个人住,如果发生什么意外情况,用手环就能报警呼叫。”李大伯说,前段时间自己下楼时摔倒,儿子立刻打来了询问电话。

手表如此“聪明”,离不开“智慧大脑”。村委大楼内,墅丰村党委书记窦国勇展示起智慧养老健康监测云平台,手表传感器所收集到的数据都流向这里——屏幕实时显示设备使用情况、人口分布、警报提示等信息,可查看全村每位70周岁以上老人既往病史以及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数据,还能在老人跌倒后发出预警,并在老人走失后帮助GPS定位。

桐乡是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类似墅丰村这样的“数智乡村”随处可见。“现在数字化手段越来越先进,带来的便利正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窦国勇说。(本报记者 窦 皓)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13日 第 08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