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9月1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银河系隔壁,藏着一个千万太阳重的“隐形邻居”?

时间:2025-9-2 09:33 0 77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9月1日(星期一)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是巧合还是选择?研究发现夫妻常患同一种精神疾病
一项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r)的大型跨国研究揭示,精神疾病患者之间存在明显的“选择性配对”现象:患有相同类型精神疾病的个体成为配偶的概率显著高于随机匹配。这一发现基于对中国台湾、丹麦和瑞典超过1480万人的健康数据分析,涵盖了从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到焦虑症、自闭症和物质使用障碍等九类常见精神疾病。
研究表明,夫妻共患同一精神疾病的比例显著高于预期,这一趋势在过去五十年间保持稳定并略有上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如患有相同疾病,其子女罹患该病的风险将达到仅有一方患病子女的两倍,提示此类配对模式可能加剧精神疾病在家族中的代际传递。
针对这一现象,研究人员提出了三类主要机制:行为趋同(共享生活环境诱发或加重症状)、择偶偏好(相似经历促进彼此理解与吸引)以及社会因素(病耻感限制婚恋选择范围)。尽管强迫症、双相障碍和厌食症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一定差异,整体趋势在不同文化和社会制度下仍高度一致。
该研究由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市劳瑞德脑研究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多机构合作完成。成果不仅为精神疾病的遗传与家庭传播机制提供了新证据,也对临床遗传咨询和公共卫生策略具有启示意义。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银河系近旁惊现巨大暗物质团块,质量达太阳千万倍
天文学家在我们银河系的近邻区域中,可能首次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暗物质团块——一个质量相当于千万倍太阳、却完全不可见的物质凝聚体。这一发现如经证实,将标志着对银河系内暗物质“亚晕”的首次直接探测,为理解暗物质的本质打开新的窗口。
根据当前宇宙学模型,暗物质是主导宇宙物质构成的关键成分,其引力效应驱动了星系的形成与演化。理论预测银河系除被万亿太阳质量的暗物质“晕”包裹外,还应存在大量游荡的亚晕结构,但由于暗物质仅通过引力与外界相互作用,直接探测一直极为困难。此次发现若被证实,将是银河系内首个亚晕探测案例,对理解暗物质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一个天体物理团队没有采用传统的成像或光谱方法,而是另辟蹊径:他们将脉冲星——宇宙中最精确的时钟——作为引力扰动探测器。通过分析双脉冲星系统轨道频率的微小变化,研究人员发现多个系统均出现异常衰减,且衰减模式高度一致,指示出一个不可见的巨大质量体正在施加引力影响。
研究团队排除了常规物质的可能来源。借助欧洲空间局“盖亚”卫星的高精度星表及星际气体分布图,他们确认该天区内不存在足够质量的恒星或气体云。甚至连超大质量黑洞的假说也因缺乏电磁波对应体而难以成立。暗物质亚晕成为最合理的解释。
尽管这一结果尚需进一步验证,但它展示了“脉冲星计时”方法在暗物质探测中的巨大潜力。随着平方公里阵列(SKA)等下一代射电望远镜投入运行,更多脉冲星将被发现和监测,天文学家有望构建出银河系内暗物质结构的精细分布图,最终揭示暗物质的粒子属性。
《科学通讯》网站(www.sciencenews.org)
无关热量:研究发现超加工食品本身会导致更多脂肪堆积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全球肥胖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大幅攀升,同时男性精子质量显著下降。众多研究将这一趋势与超加工食品消费的增长相联系,但其背后机制一直存在争议:是食品成分本身、加工方式,还是单纯因为容易摄入过量?
一项发表于《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的重要研究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证据。该研究由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诺和诺德基金会基础代谢研究中心(CBMR)与法国蔚蓝海岸大学合作完成,首次通过严格控制的人体试验表明:即使热量摄入完全相同,超加工饮食仍会比未加工饮食导致更多体脂增加和代谢紊乱。
研究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纳入43名20–35岁健康男性。每位受试者先后接受三周的超加工饮食与未加工饮食,中间设有三个月的“清洗期”。两组饮食在宏量营养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总热量上完全匹配,且部分受试者在两组中均额外摄入高热量饮食。
结果显示,在超加工饮食阶段,受试者平均多增加1公斤脂肪,胰岛素敏感性和多项血脂指标出现恶化。更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在其体内检测到更高水平的塑化剂污染物——邻苯二甲酸酯cxMINP,同时睾酮和促卵泡激素水平下降,而这些激素对维持正常生育功能至关重要。
该项研究明确指出,超加工食品对代谢和生殖健康的不利影响独立于热量摄入,而与其加工过程中引入或产生的物质(如内分泌干扰物)密切相关。研究者建议公共卫生政策和膳食指南应更加重视食品加工程度,而不仅仅是营养成分组成,以应对日益沉重的慢性病负担。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科学最大谜题遇挫:数学模型显示生命自然起源“极不可能”
生命究竟如何从无到有?一项最新数学研究为这个终极难题带来了令人惊讶的视角。根据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团队的最新研究,生命在地球上自然起源的可能性,可能远低于以往预期。
研究人员采用信息论与算法复杂性的数学工具,对早期地球环境下的生命起源过程进行了建模。结果发现,由简单化学分子自发组装成具有生物功能的原始细胞,面临着极高的信息形成障碍。这类似于指望猴子随机敲出莎士比亚全集——理论上有机会,但实际概率小到几乎可以忽略。
研究表明,自然系统普遍遵循从有序走向无序的规律,而生命的出现却需要跨越从无序到高度有序的巨大鸿沟。在早期地球有限的时间窗口和资源条件下,随机化学反应产生足够复杂度生物结构的假说,遇到了数学上的严峻挑战。
该发现并未否定自然起源的可能性,但强烈提示我们可能尚未发现其中关键的自然机制。论文作者指出,生命起源研究需要寻找新的物理解释,甚至可能需要突破现有认知框架。(刘春)
                    
               
               
               
               
               
               
                    
                        延伸阅读
                        
                           
                           
                           
                                阿里涨超18%,芯片有“后备方案”
                           
                           
                           
                           
                                成都车展众生相:20个主播围着拍华为
                           
                           
                           
                           
                                北京四中天才少年背刺马斯克,疑窃xAI机密“叛逃”OpenAI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