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盛夏的台北,高温溽热,晴雨不定。
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当天,一场呼吁“尊重抗日史实、反对媚日史观”的集会在风雨中进行。台湾统一联盟党等10余个政党团体,在民进党中央党部外要求民进党当局正视两岸共同抗战及台湾人民抗日的史实。
沧桑历史,记载着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欺凌的苦难。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噩耗传来,全国上下义愤填膺,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怀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的爱国激情,不畏强暴,前仆后继,奋起反抗,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武装斗争。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开创未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台湾光复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铸就的伟大胜利,无可辩驳地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值得两岸同胞共同纪念。
让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追寻台湾同胞的抗日足迹,回望那一个个挺起中华民族不屈脊梁的壮举,感受台湾同胞义不臣倭、浴血护台的民族大义与爱国深情。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彰化,地处台湾中部,是南来北往的咽喉要地。这里的八卦山上,乙未保台和平纪念公园在绿荫中静默,两门古炮诉说着130年前的战火硝烟。
甲午战败,乙未割台。台湾民众“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从日军登台之日起,反抗运动就此起彼伏。奈何战力悬殊,台胞组成的义军由北南移、据守八卦山。1895年8月底,一场台胞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八卦山战役在这里打响。
园中斑驳的八卦山乙未抗日烈士纪念碑上,铭刻着当年的悲壮:“与敌作殊死战,枪林弹雨、前仆后继,血战三昼夜,终以弹尽援绝,壮烈成仁者约达四五千人……”此役,义军重创日军。
1965年,彰化民众意外挖掘出679具骨骸,经查正是此役中的烈士。这些英雄的遗骸后安葬于公园内,供后人凭吊。纪念碑上也写下对烈士的崇敬:“是役也,吾胞基于民族大义,守土御侮,仅凭血肉之躯,力挫敌军三倍于我之坚甲利兵。其英勇壮烈,虽败犹荣,而威武不屈之民族精神,尤足为后世所钦崇。”
从彰化一路往南,至屏东县佳冬乡。萧家古厝旁的步月楼外墙上弹痕犹存,见证着高雄、屏东一带客家民众浴血守土的忠烈。
1895年10月11日,日军第二师团1.8万人于屏东枋寮登陆。面对强敌,作为高屏客家领袖之一的萧光明义无反顾,领导乡民义勇及“黑旗军”部分兵士在步月楼正面迎敌,拼死抵抗。
“勇丁义烈守城墙,英魂血溅步月楼。”透过萧家古厝悬挂的这幅字,依稀可见当年的悲壮场面。义军武器简陋,不少人拿的甚至是木棍绑菜刀,连村中妇孺都投入战斗。步月楼一役从早上8点多持续至午夜,日军死伤72人,义军伤亡百余人,萧光明的次子萧升祥、三子萧月祥壮烈牺牲。
这一役后,萧光明率众一路退守至30多公里外的长治乡火烧庄,在另一位客家领袖邱凤扬指挥下与日军决战。面对义军殊死抵抗,日军悍然炮轰,放火烧屋,村庄几成焦土。火烧庄战役纪念碑志上记:“十一月火烧庄战役爆发,血战数日,六堆义军及火烧庄男女青年壮丁,以土枪对洋炮,死伤惨烈,血性悲壮……”
昔日的火烧庄战场,如今已是一座抗日纪念公园,纪念碑、烈士祠静穆肃立,碑上有书法家于右任所题颂诗:“气与河山壮,名争日月光。煌煌民族史,照耀火烧庄。”
这些由南到北、遍及全岛的英勇抗争,是台湾人民用血肉之躯发出的“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的怒吼,令侵略者也不得不叹服“人民就是士兵,其数不可知”。
此后多年,岛内起义烽火连绵不息,涌现出北部简大狮、中部柯铁、南部林少猫等被称为“三猛”的义军首领,苗栗事件、噍吧哖事件和雾社起义等抗争血染史册。
“有国才有家,爱家先要爱国”
新北市芦洲区,名为“友邦”的巷子尽头,一座三落四合院式红砖古厝古朴静谧。宅邸门楣上书“陇西堂”,道出屋主的家族渊源——这里是抗日名将李友邦的故居。
院外,“烽火侠侣”李友邦与夫人严秀峰的浮雕铜像上刻“复疆”两字。“‘复’指的是光复,‘疆’就是指台湾。”李友邦将军之子、现年已80岁的李力群动情介绍,“我父亲一生抗日的最大心愿,就是让台湾回归祖国”。
“父亲祖籍福建同安,出生于台湾,自幼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步入古宅中厅,李力群介绍,“就在这张长桌旁,我父亲听到日本人把台湾人当成二等国民,义愤填膺,和同学袭击日本派出所,此后走上抗日道路。”
1924年,李友邦到大陆黄埔军校学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李友邦判断“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欲致力于台湾革命的成功,必先致力于中国抗战的胜利”。于是,他提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口号,号召各地台胞投身反抗日本军国主义的民族解放与救国运动。
1939年,李友邦将旅居在闽浙一带的台湾同胞组织起来,在浙江金华成立了台湾义勇队,并组建台湾少年团,活跃在抗日前线,从事生产、情报、宣传和医疗等工作。台湾义勇队从起初的42人发展到1945年的381人,成为台胞参加祖国抗日斗争中人数最多、活动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抗日团体。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许多像李友邦一样的台湾热血青年冒着生命危险,间关万里,冲破封锁,潜归祖国大陆,融汇到全面抗战的连天烽火之中。
台中雾峰,一片百年古建筑群见证了一代代雾峰林家人前仆后继、奋勇抗日的历史。
“林朝栋、林祖密、林幼春、林正亨、林冈……从武装抗日到非武装抗日,从在台湾抗日到赴大陆抗日,日本殖民统治50年,我们家族也抵抗了整整50年。”在一张密密麻麻的族谱前,林家后人、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创会会长林光辉说。
1913年,不受“倭奴之辱”的林祖密放弃家产,向日本殖民当局提出退籍,成为1911年后台湾同胞恢复中国国籍第一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林祖密之子林正亨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广西昆仑关战役,后随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林祖密之女林冈奔赴延安,投身抗日洪流……
“祖父林祖密常常教导子女‘有国才有家,爱家先要爱国’。”站在雾峰林家古宅院中,谈起家族先辈们,林光辉真情流露,“林家的爱国之心、民族之情,是先辈用生命铸就的,也需要我们后人接续”。
“这段历史真相,不容忘记,更不能歪曲”
在日据50年的时间里,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同胞一道,不屈不挠,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先后有65万多台湾同胞慷慨赴死,用生命写就顶天立地的壮举,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这段血泪写就的历史,在今天的台湾却面临着被淡化甚至被歪曲的严峻挑战。近年来,民进党当局鼓吹“台独”史观,推行“去中国化”政策,蓄意曲解历史,甚至粉饰美化日本殖民统治,意在割裂两岸的历史联结和精神纽带。
历史不容篡改,两岸同胞共同抵御外侮的历史功绩和爱国爱乡传统不容抹杀。
7月7日,“尊重抗日史实、反对媚日史观”集会上,台湾统一联盟党荣誉主席戚嘉林在现场痛陈:“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调查发现,一个月内台湾就爆发了70多起抗日事件,亦有许多台湾青年奔赴祖国大陆参加抗战。今天我们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就是要发扬民族精神,反对‘台独’分裂,致力实现国家统一。”
台湾《观察》杂志发行人纪欣义正辞严:“我们今天来到民进党中央党部,就是要提醒民进党当局,台湾同胞素有爱国主义传统。希望当局停止一切‘台独’分裂行径,回到历史正轨,维护两岸和平发展大局。”
岛内有识之士为此持续奔走。早在2007年,林光辉就发起成立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成员包括30个抗日家族。多年来,林光辉等抗日志士后代奔走两岸,组织图文展、追思会、座谈会等活动,讲述台湾同胞英勇抗日事迹,还原历史真相。
在一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与台湾光复80周年的座谈会上,台湾中兴大学教授孙若怡详细梳理了台湾同胞抗日的事迹,她说,台湾义军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执大刀、长矛,在草莽水泽、山林沟壑与装备先进的敌寇近身肉搏,牺牲惨烈,涌现出一大批“誓死不当亡国奴”的英雄前辈,“他们的牺牲见证了中华民族浩气长存”。
谈到动情处,孙若怡几度哽咽,但她的声音掷地有声,“台湾民众的抗日运动是一场抵御外侮的抗争。这段历史真相,不容忘记,更不能歪曲”。(本报记者 程 龙)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27日 第 06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