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三代人的未了心愿——血脉可断,精神永续的寻根路

时间:2025-7-24 09:24 0 210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三代人的未了心愿——血脉可断,精神永续的寻根路(下篇)

养子的执著与孝心

奶奶黄速治带著未能为丈夫正名、未能迎回丈夫英灵的遗憾离世了,但寻找并未停止。接力棒交到了他的养子——杨棋龙手中。

杨棋龙虽非杨志民亲生,却继承了养母那份深沉的情感与责任。他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养父的革命足迹:购买相关书籍资料、查阅革命前辈回忆录、向健在的老前辈发出求助信……这不仅是对养母孝心的延续,更是对一种崇高家族精神的自觉传承。

在杨棋龙收集的资料中,爱国人士施纯亮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撰写的一篇长文《火样的革命热情 青松似的革命性格》,成为了解杨志民品格与事迹的珍贵史料。施纯亮深情回忆了杨志民这位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开路人”和引路人。

记忆中的青松:革命引路人的光辉

施纯亮回忆,抗战爆发后,他们一群向往延安的华侨青年还在犹豫观望时,惊闻杨志民等五位华侨青年已毅然回国奔赴延安。这个消息如同惊雷,他们激动地互相鼓励:“开路先锋已经出动了,我们还犹豫什么?要尽快跟上去!”不久,施纯亮等四人也冲破重重阻碍,抵达延安。

在陕北公学,施纯亮第一个见到的就是杨志民。他们一同被编入“陕公”22队一区队(该区队学员皆为华侨)且同班。在施纯亮笔下,杨志民性情看似沉静、寡言,甚至有些孤傲,但接触后会发现,他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对同志充满火一样的热情。

关怀备至的兄长:得知施纯亮没有笔记本,杨志民亲自买纸为他装订。带他进城选购《列宁主义概论》等理论书籍,不仅讲解要点,还常陪读讨论。延安春夜寒冷,热带长大的施纯亮冻得发抖,杨志民默默将自己的大衣盖在他薄被上,谎称自己被子厚盖大衣太热。发现施纯亮爱蒙头睡,他细心帮他拉下被子,耐心解释危害,督促他锻炼身体。

严格又温暖的导师: 一次施纯亮生病,无法参加欢迎国际代表团的盛大活动,懊恼不已。杨志民主动留下照顾他,买来珍贵的白面馍馍给他吃。察觉到施纯亮因想家蒙头哭泣,他严肃而真诚地开导:“做革命者,一定要忠诚坦白,不作假事,不说假话。”他鼓励施纯亮坦然面对思乡之情,更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念。在杨志民的帮助和影响下,施纯亮光荣入党,他坦言:“党内生活几十年,党小组长换了许多,印象最深、帮助教育最多的,还是杨志民。”

钢铁意志的战士: 一次野营训练前,杨志民疝气发作,行走困难。施纯亮劝他请假,他正色道:“要是真上战场,敌人打来了,还好请假吗?去向敌人请假吗?”他视训练为实战准备,严厉批评施纯亮“革命不是做游戏”的想法。他咬牙坚持全程训练,抢著帮人背东西,在夜间搜索“残敌”,课目中冲锋在前,不断鼓舞战友,累到虚脱也毫不退缩。他“火样的革命热情”和“青松似的革命性格”深深烙印在施纯亮心中。

慷慨惜别的战友:1938年6月底,施纯亮等三人被批准去华北八路军工作。临行前,杨志民将自己仅剩的钱分给每人一块,让路上买碗茶水。对身无分文的施纯亮来说,这一块钱珍贵无比,久久珍藏。出发那日清晨,杨志民早早起来帮大家整理行装,殷殷叮嘱。当施纯亮问及他的去向(是否参加华侨工作团回南洋),杨志民回答:“一切看组织安排……不过更希望在祖国土地上战斗一辈子。”他凝重地说:“这一次,也说不定是我们最后分别……我们共产党员,就是要随时准备为革命献身的。”

雾中永别的背影: 送别的队伍在浓雾中出发,高唱著《再会吧,在前线上》。杨志民跟著队伍走了很远才停下。当大家走出几十步回头想再看一眼时,他的身影已被浓雾吞没。队伍大声呼喊:“在前线上再见!”远处传来杨志民坚定而清晰的回应:“在前线上再见!祝你们胜利……” 这竟是施纯亮与杨同志的永诀。施纯亮后来两次回延安打听杨志民的消息无果,直至听闻他牺牲的噩耗。

孙子的使命:在新时代点亮历史

杨正红在革命前辈饱含深情的回忆里,真切感受到了爷爷杨志民“火样的革命热情”和“青松似的革命性格”。父亲杨棋龙虽非爷爷亲生,但那份厘清历史、告慰先烈的信念,数十年来从未动摇。

“爸爸20多年前就患了癌症,前前后后得了四种癌,他都挺过来了。这几年癌细胞扩散厉害,写信手都抖。”杨正红心疼地说。看著父亲拖著病体艰难寻找,去年他坚定地对父亲说:“我来帮你找吧!”父亲眼中瞬间燃起的希望之光,让他更感责任重大。

杨正红的寻找方式与父亲有所不同。他的第一步,是回到泉州老家亭店村,自费修缮了爷爷的故居,并将父亲多年收集的资料精心布展。“故居开放后,很多人来参观,不仅孩子们来,老一辈也渐渐回忆起往事,主动找我聊,说我爷爷当年多么优秀。”杨正红说。这座故居,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也成了红色记忆的传播点。

同时,他积极向政府部门求助,向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陕西及山西的统战部、侨联等发出申请,请求协助调查。更重要的,是借助网络的力量。他向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媒体和个人广泛求助,呼吁大家关注爱国华侨的抗日事迹,寻找爷爷的知情人。“效果很明显,很多组织都在帮我呼吁。以前网上关于爷爷的信息很少,现在知道杨志民名字的人越来越多了。”杨正红欣慰地说。

2024年8月15日,杨正红亲赴革命老区陕西旬邑县,重走爷爷的革命足迹。在花宫村陕北公学旧址,看著一幅幅历史图片和简陋的校舍,想象著当年那群年轻学子,他的泪水夺眶而出。“那一刻,我感觉离爷爷更近了。我似乎理解了,那个20岁的南洋富少,为何能在国难当头放下儿女情长、放下堂前父母,义无反顾地走上抗日最前线。”在马栏革命纪念碑前,他虔诚祭拜,缅怀包括爷爷在内的所有先烈。

超越血缘:寻找的意义与精神的回响

杨正红坦言,最初寻找爷爷的牺牲地、争取追认,更多是为了完成奶奶和父亲的心愿。“我们全家都在香港,生活无忧,不需要什么金钱。我反而花钱修缮故居,把它建成红色教育基地。为什么?”他自问自答,“因为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渐渐被爷爷那一代华侨的抗日精神深深震撼和感染了。”

“华侨对祖国的贡献是巨大的,尤其是福建华侨。我觉得有必要把这段爱国华侨的历史传承下去,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先辈们的伟大。看看现在短视频上流行的某些价值观,哪里还有一点民族精神和气节?”杨正红的语气充满责任感,“做这些事是正能量,无论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影响都是好的。”

这份精神也影响著下一代。他的儿子不仅学业优秀,且极重孝道,得知爷爷(杨棋龙)身体不好,立刻从加拿大飞回香港探望爷爷。杨正红计划未来带儿子回大陆,去父亲生活的泉州,去爷爷战斗过的延安、山西,让他亲身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尾声:无名丰碑与永恒的铭记

寻找仍在继续。尽管一年多来得到无数热心人和一些政府部门的帮助,但杨志民烈士确切的部队番号和牺牲地,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杨正红忧虑爷爷上前线后可能改了名字,加之在部队时间较短(约一年),档案资料恐难寻觅。

“如果一直无法确认部队番号和牺牲地,那类似的无名抗日英雄,又该怎么办?”杨正红提出了一个沉重而现实的问题。

刘霞在文末深情写道:初次与杨正红交流,他讲述奶奶时的真挚情感令人动容,丝毫未察觉杨棋龙先生并非奶奶亲生。直到谈及杨爸爸年龄(80岁)与时间线不符,才知晓这段超越血缘的深厚亲情。

那一刻,心被深深触动。我更加心疼那个结婚仅14天就与丈夫永别、在漫长孤寂中苦守45年的16岁新娘。若她早知丈夫牺牲,人生或许另有选择?这命运的轨迹,或许正是为了安排她与养子杨棋龙之间这段胜似血亲的“今生之缘”。

而杨爸爸,几十年如一日执著寻找那个素未谋面、毫无血缘的养父,这份坚守早已超越了世俗定义。他不仅是对养母的至孝,更是对先烈的崇高致敬。

无论杨志民烈士的部队番号能否最终确认,他的故事、他的精神,已然铭刻在知晓他事迹的人们心中。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活在烈士未竟的事业里。这份由血脉(或超越血脉)相连、由共同信念铸就的寻找与传承,本身就是对英灵最深沉的告慰。(下)  (杨正红述说/刘霞·记录)
5.jpg

6.jpg

4.jpg

3.jpg

2.jpg

图片说明
图1-2:杨正红把亭店村的祖屋修缮成抗日小展馆
图3:在马栏革命纪念碑前,杨正红缅怀包括爷爷在内的所有先烈。
图4:著军装的杨志民先烈
图5:战友施纯亮上世纪七十年末撰写《火样的革命热情 青松似的革命性格》怀念杨志民先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