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科技新闻
›
全中国最懂小红书的,是一群郑州的中年男人|深氪 ...
菲龙网编辑部7
有 744 人收听 TA
154068
主题
154085
回复
180475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科技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3
)
菲龙网编辑部7发布过的帖子
0/49
爱奇艺堪称王炸的5部双男主剧集,真是越看越上头
0/58
《朝雪录》她成颜值担当,身高167只92斤,长相甜美撞脸景甜
0/65
明明是同一个人,演完《古惑仔》又演《扫毒风暴》,差点没认出来
0/54
《朝雪录》和《樱桃琥珀》各看6集,一部昏昏欲睡,一部看上瘾
0/64
不是黎安!《扫毒风暴》内鬼锁定林强峰身边,7个熟脸都有可能
0/55
广电总局发布管理提示:杜绝抗战题材微短剧悬浮设定、幼稚剧情、伪主题创作
0/51
《扫毒风暴》里这个一闪而过的演员,其实是那个年代的顶流明星
0/48
速看!《朝雪录》“索命戏伶”晴娘,竟藏着这般血海深仇!
0/47
《扫毒风暴》林强峰的一句话,暴露卢少骅不肯收手的真正原因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全中国最懂小红书的,是一群郑州的中年男人|深氪
时间:2025-7-22 09:24
0
112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文|
肖思佳
编辑|
乔芊
倘若有人深入郑州腹地,大概会看到这样一副荒诞图景:一群三四十岁、看起来与小红书的精致气质毫无瓜葛的中年男人,却借助这个年轻女性聚集的平台,靠着标准化内容工厂,和对算法的极致利用,撑起了数千万乃至上亿的年营收。他们几乎都是草根出身,许多人仅有中小学文凭。
在互联网营销圈,他们有一个颇具气势的名字:郑州帮。
时间回到2018年。淘宝直播带货初露锋芒,李佳琦、薇娅相继出圈,爆款不断的抖音在年中正式反超快手,成为中国内容分发类App中的头部流量池。以至于几乎没有人将小红书放在眼里——一个月活不过千万的种草社区。
但正是在那一年,一群来自郑州电商公司的操盘者悄然登场。
如今回头看,二者的“合谋”颇有些相似之处:作为互联网资源匮乏的农业大省,河南的商家长期处于电商圈的边缘地带。他们既缺乏资本支撑,也不具备品牌资源,大多只能在产业链下游艰难摸索。曾有10年淘宝电商经验的刘智告诉36氪,那时的郑州只有2000家天猫店,但在杭州,这个数字翻了10倍。
而彼时刚刚转型为“生活方式内容平台”的小红书,在抖音和淘宝的双重夹击下,亦显得有些尴尬。这是主流玩家不屑介入的荒地,却意外给了边缘力量以可乘之机。没想到,正是这一看似无奈的选择,让他们意外挖掘到了一座无人争抢的金矿。
然而,当前来掘金的人增多,小红书这个舞台,也收回了最初的宽容。新人还在涌入,老玩家却已掉头默默离场。
郑州小红书线下分享会
01 流量神话
“我们之前一直调侃自己是互联网界的游牧民族,哪里有流量、哪里水草丰美,我们就去哪里。”
2025年4月末,郑州,在一场关于小红书内容电商的线下教学会上,主讲人大明这样定义“郑州帮”的身份。“小红书的流量属于又优质、又丰美的状态。” 他调侃道。
随后,他分享了一个案例,来说明小红书如何通过流量撬动财富神话:2022年,他在一个0粉的素人账号上,发了一条种草笔记。帖子内容极为简单,正文只有一句话“我婆婆夸我买得好”,配图则是一张床,场景中植入了产品 —— 一个给新生儿使用的小枕头。最终,在没有任何投流的情况下,这条笔记凭借自然流量冲到了10万阅读量,并为他的产品带来了十几万的销售额。而这样的一条笔记,几乎没有成本。
这种以小搏大的内容策略,正是郑州帮的典型打法。
整个会场座无虚席。百余名来自各公司的创始人或电商操盘手三五成群,围坐在一张张长桌旁,神情专注。每个人都紧盯着屏幕上的“流量公式”,并时不时举起手机拍照。人群中,不乏从河南省外慕名赶来的学习者。
作为有5年经验的小红书操盘手,林卿在两三年前就听说过郑州帮的存在。但自2024年后,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在他耳边频繁提及三个字。原因是这些商家发现,在各自的品类赛道中,陆续冒出一批排名靠前的新品牌。它们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迅速生长,将深耕多年的老品牌远远甩在身后。
一番顺藤摸瓜后,他们发现这些品牌的IP定位最终指向了同一个源头:郑州。
所谓郑州帮并非正式组织,而是一群聚集在郑州,靠研究小红书内容生产、种草投放起家的电商公司。它们早期靠白牌起家,主攻大健康、黑五类等利润高赛道,后来随着打法成熟,逐步拓展至美妆、家居、小家电等领域。
与高价投放明星、达人,动辄花费几十上百万的传统营销方式不同,郑州帮走的是“以量取胜”路径—— 大规模招聘小红书编辑,每天批量复制爆款内容生产出海量笔记,广泛投放于素人账号,靠自然流量跑出爆款,再引流至站外的淘宝天猫平台成交。这样绕开官方,纯靠免费流量的野路子打法,被业内称为“水下笔记”。
郑州帮有三种经典内容模版:测评、种草、钓鱼帖。以所谓“钓鱼帖”为例,一名郑州小红书编辑,以素人的口吻在小红书上发帖询问:“什么黑咖啡被你回购了五次以上。” 接着,再用另一个账号在评论区推荐指定产品。当然,同样是以素人的口吻。
这种方式精准地捕捉到了小红书的核心机制:种草驱动,不硬推,只以分享真实生活的姿态悄悄植入产品。不过,这些看似偶然、真诚的笔记,实则是由工位前的一个个小红书编辑,凭空构造的场景和文案而来。也正是这支隐身在平台背后的“蚂蚁雄兵”,通过一篇篇源源不断的种草笔记,潜移默化地操纵着用户的消费决策。
主讲人大明称这套打法称为“贴地飞行”。它既不追求声量,也不讲品牌调性,只讲转化效率和笔记数据。更重要的是,成本极低,“哪怕赔你也赔不了什么钱,顶多赔个人工(费)。”
很难不令人羡慕。“他用了一些很低成本的东西,做了非常多有效的阅读,但这些我们需要(花钱)投流才能投出来。”一名品牌方的小红书运营感叹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和身边的同行都在讨论和研究郑州帮,试图弄清这套模式背后的运行规则。
一个无法忽视的背景是:近几年,小红书的流量正变得越来越贵。与此同时,商家手中的预算却在缩水。
陈珏是上海一家内衣品牌的媒介策划。因降本增效,这两年部门的营销预算减少了近一半。但要花钱的地方一点没少。“如果我们做报备内容(指通过官方蒲公英平台推广的内容,需支付10%服务费)的话,不投流基本上是跑不出去的。”根据陈珏的观察,一个平均阅读量在1000左右的小红书博主,发布的合作推广内容阅读量会降到六七百,“不投流的话,内容前期很难冲上去,你不得不花钱。”
预算少了,流量贵了,唯独转化效果不如从前。陈钰记得有一周,公司在小红书平台上的投放费用是17000多元,同比前一年增长了28.77%,但销量反而下滑。
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下,“郑州帮”这种打法进入了她的视野。2024年双十一复盘会上,做竞品分析时,她发现了一个异军突起的品牌。“它的打法非常粗暴,市场份额占的也很不错。” 当时,打开小红书,只要输入和“内衣”沾边的关键词,跳出的无一例外都是该竞品的产品,“整屏全部都是他们。”
在被视为“消费决策最后一站”的小红书上,谁抢占了关键词,谁就占领了用户心智。因此,商家往往会在平台上大量铺设内容,围绕目标人群的搜索习惯进行“关键词锁位”。比如一款沐浴油,需尽可能覆盖如“干皮沐浴油”“秋冬保湿沐浴”等相关词汇,确保用户搜索这些关键词时,首先看到的就是自家产品。关键词锁得越牢,转化效果也越显著。
然而,当陈钰的公司在小红书上投放了数十万元后,回过头来却发现 “好多(位置)都被他们抢了。” 得知对方使用了郑州帮打法后,几乎没有任何犹豫,陈钰的主管当即下令让组员们复刻这套模式,用魔法打败魔法。
“别人可以,我们也可以。” 在下轮三八大促到来时,他们决心夺回失去的领地。
02 郑州往事
刘智第一次被小红书震惊,是在2019年5月。他和几位朋友组建了一个名叫“万牛会”的电商交流社群,每天去两家企业交流学习。
彼时,郑州还只有四家专攻小红书的公司。去其中一家拜访时,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那是一家中等规模的电商公司,三四百人,只做小红书一个流量渠道。他看到一个单身的应届毕业生小伙子,在小红书上写教人如何备孕,纯免费流量导到淘宝,单月就能带货百万。
“我觉得我对电商的理解崩塌了。” 刘智是新闻专业出身,自认在文字上有些审美,看到这些内容时,他第一反应是鄙夷。他专门去看了眼写这篇帖子的小伙子,一米七的个头,略显瘦弱,皮肤还有些黑,是非常朴素的形象,“跟小红书一点都不搭” 。
但就是这样粗糙的内容,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员工,带来了夸张的销售额。坐在办公室里,大概有十来分钟的时间,刘智没有说话,陷入了沉思。
离开该公司后,刘智与合伙人迅速复刻了这套打法,从零推广一款新产品。他们招了三名应届生,开设天猫店铺,每人配十部手机,在小红书上每天发布30篇内容,围绕脱毛、防晒和产品推荐。彼时小红书平台内容去重机制宽松,帖子改几字就能重复发布。市场几乎没竞争,只要说明产品功效就能带动销量。即便团队经验不足,产品每天仍能实现2万元流水,一个月就是60万。
后来的刘智,将郑州帮模式的成功总结为一句话—— “用60分的人,产出60分的内容,但是要求120分的执行标准。”
如果你是郑州的一名小红书编辑,每天的工作流程大致如此:前一晚先刷小红书,挖掘相应品类赛道的爆文模板,转发给组长过目确认;第二天一上班,就按选定模板开工——拍照、修图、写文案,一步不差地模仿;在下班前发布规定数量的笔记(通常是6条),确认顺利收录后,还不能松懈。接下来要盯数据,看是否哪篇帖子破了100个赞,一旦跑出百赞爆款,就要立刻补评论、做引导,把流量牢牢引向站外的购买链接。
刘智生动形象地将这套内容打法,形容为电子流水线、线上富士康。“你说流水线要做什么?就是尽可能不让员工动脑子。他只要打好螺丝,要求就是打得别变形。” 他强调,郑州打法最厉害并不是跟流量、追爆款的能力,而是这套高度标准化、可复制的SOP 。
其背后的隐藏逻辑是:郑州帮打法既不依赖才华,也不要求创新,而是不出错。
“非常机械。你看到别人哪篇火了,你就拍照模仿他、文案模仿他、字体特效也模仿他。”已经离职的前郑州小红书编辑章可欣吐槽道,“比如有篇文章火了,它的内容是手拿一个牙膏,背景是花花草草。那这个时候我们就去模仿,我也拿着卸妆油,对着我们公司的花草拍照。”
模仿市面上已有的爆款笔记,靠堆量的模式输出内容,拉高跑出爆款的概率。按照这一路径,任何人来了都能在一周内快速上手。
章可欣曾试过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些不一样的内容。比如,结合当下热门的乙女游戏或IP进行创作,根据用户喜欢的角色,推荐相应的产品。这个想法在公司内部获得一致好评。可等到内容发布时,却直接被平台判营销违规,没有被成功收录,等于“白忙活了”。那之后,她开始乖乖复刻,再也不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说白了,我们就是一个为了卖产品的流水线机器人。”
一家郑州帮模式的电商公司,往往需要上百名小红书编辑来支撑。“所以人才门槛要低,不能有包袱。”刘智强调。
他曾认识一位做月子会所的商家,在招小红书内容编辑时,要求对方既要审美好、文笔好,还要对月子行业有所了解。最后,这名商家招了位报社出身的编辑,却始终在小红书上没有溅起水花。
本质上,郑州招募的并非创作者,而是销售。凭借这套自创打法,那几年,通过布局小红书一夜暴富的故事,在郑州的土地上比比皆是。似乎只要播种,无论洒下的是什么,都能结出金子。
郑州帮式内容风格
03 成功秘诀
并非所有人都能意识到,所谓郑州帮打法,其核心优势不在“打法”,而在“郑州”二字。巨大的人口红利,给了郑州帮赖以生长的空间。
在郑州,一名小红书运营的基础员工,底薪普遍只有3500元左右,且大多公司不缴纳社保。同样的岗位放在上海或杭州,成本至少是它的两到三倍。批量产出的内容背后,是一套以密集劳动力为支撑、以牺牲员工福利与发展空间为代价,堆砌出的极致人效比。
南橘北枳。离开郑州的土壤,同样的模式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在决定跟进郑州帮打法后,陈钰的主管派出两三名员工,仿照竞品的内容模板,于2025年1月至2月下旬期间发布了97篇水下笔记。结局毫无意外,以失败告终。在这97篇笔记中,数据过百的的有19篇,点赞量最高的为366。但一番折腾下来,陈钰发现,销量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因策略调整,削减了尾部KOL和KOC的投放,出现了一定下滑。
复盘这段经历时,陈钰和同事一度陷入困惑,“很茫然”。直到他们打听到,竞品背后有80人规模的小红书团队在支撑,才终于恍然大悟:“难怪打不过。”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公司二把手也对这次尝试做出了总结和定性:“80人的媒介成本,如果摊到我们身上,是一笔相当大的支出。”
严格来说,陈钰团队产出的内容并非完全失败。按照郑州帮的标准,点赞过50即算爆款。刘智告诉36氪,郑州帮打法只有通过堆积大量的笔记,换取爆文的概率,才能拉动收益。而陈钰团队因缺乏“量”的堆叠,自然难以在销量层面产生“质”的撬动。
不过,最终促使陈钰团队叫停这番操作的,是用户的负面投诉。陈钰表示,自从试水这套打法后,收到的用户投诉数量番了一倍。“她们觉得我们的营销策略拉低了整个品牌的调性。”
作为一个运行十余年的品牌,该公司积累了一批忠实用户。每次上新,品牌都会邀请老用户参与内测,哪怕是当季新品的包装盒设计,老用户们也会认真给出修改建议。
郑州帮的内容模式源于白牌逻辑,讲求“抓眼球”“博流量”。但对于一个品牌而言,社交媒体上的每一条内容,都不仅仅是营销动作,更代表着品牌的姿态与边界。不能那么不计后果、毫无节制。两者的出发点从本质上不相。这种错位传导回老用户身上,带来的只能是失望。
而一些选择奔赴郑州就地搭建小红书团队的品牌,在落地过程中,也遭遇了类似的“水土不服”。
“在推广方式和节奏上,他们根本无法理解。”郑州帮出身的乐言在小红书已有四五年运营经验,曾成功操盘过月销300万的爆品。2024年7月,他被招进一家来到郑州的外省品牌,出任内容总监。但当他在笔记中照常使用“拉踩”元素时,却被总部迅速叫停,认为这会影响品牌形象。
乐言表示,郑州帮的打法几乎都带有一定的“拉踩”成分,否则很难实现转化。而在他所任职的品牌在小红书几乎还无人知晓,不“拉踩”更难有流量。“既要又要。”他颇为不满地吐槽道。
更为关键的是,乐言感到公司压根就不信任他们,许多决策无法推进。不到三个月,乐言就从这家公司离了职。2025年年初,他听说该公司的郑州团队已经解散。
闻风而来,败兴而归,这是许多未做足准备便涌入郑州的品牌最终的结局。
对于原本人手不多的公司来说,突然要在郑州复制一套劳动密集型模式,挑战远比想象中大。以评论区控评引流为例,看似简单,实则环环相扣。一位小红书编辑,可能要同时对数十篇笔记做好数据监控:是否被推荐、有没有评论、需不需要投流、做数据维护或二次编辑等,都是需要快速决策的节点。
一旦某篇内容爆了,控评工作必须第一时间跟上。不仅要抢占前排评论,还得准备多样化话术。有人负责询问价格,有人负责“扮演”老顾客称赞产品,且要用多个账号配合,避免被识别为硬广。评论区若被截流,还需及时删除或补评论反制。一篇笔记爆了,评论量往往在短时间内激增,一旦错过控评的关键时间点,后期想把自己的评论“挤”上去,成本将大幅增加。
表面看只是发了几篇笔记,背后却是一场系统化的精密战役。为了应对这种强执行节奏,团队往往需要几十部设备、数十张手机卡、大量注册账号,以及一整套围绕内容投放、数据监控、评论运营的运维体系。这些都考验着一家公司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任何一处细节的失控,都可能带来整体的溃败。
去年,林卿的一位朋友慕名来郑州设立分公司,招了几十人,甚至挖来一个曾在郑州帮中做出过成绩的团队。但折腾了半年多,月GMV仍未破10万,每月亏损至少十万元。在林卿看来,郑州帮模式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叠加的产物。但他强调,“现在已经没办法复制了!”
原因显而易见:当所有人都看向同一个方向时,潮水往往已开始消退。而当海面上挤满了船,蓝海也就不再蓝了。
04 退潮时分
在郑州帮内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行业禁忌:聚餐时不能吃甲鱼。
据说是有一年,一群做小红书电商的老板相约在郑州一家以甲鱼闻名的馆子聚餐。饭还没吃完,就听见手机震动此起彼伏。众人一看,群聊炸了:自家运营操盘手纷纷发出报警,说账号被封。“我们每家都封了几百个号。”刘智打趣道。整张桌子全军覆没,竟无一幸免。从此以后,甲鱼被视为帮内的头号忌讳。
可以说,郑州帮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小红书平台的“相爱相杀”史。
自成立以来,“素人水下”一直是郑州的主流打法—— 绕开官方、不付费、不投流。与此同时,这套打法批量产出的高度同质化内容,不但稀释了平台的优质内容比例,还不断侵蚀着小红书引以为傲的真实感。
对本就商业化推进艰难的小红书而言,这种做法无异于“在官方雷点上蹦迪”。随之而来的,自然是一轮又一轮的治理。
2020年9月,小红书官方推出“啄木鸟行动”。大量涉及虚假营销的账号被封号、断流。这轮行动最终清理违规笔记21万篇,处罚账号超过7,000个。2021年初,小红书上线蒲公英平台,开启“报备制”。小红书开始把控内容入口,不断收紧商业化投放的权限。
这些年,小红书一直试图将这类“白嫖流量”与生产劣质内容的行径,清理出社区生态之外。但随着层层加码的限制,郑州帮本身的形态也在不断迭代。
在郑州帮早期,那个仅凭微博账号就可以注册小红书,也不需要实名认证的年代,每家团队都有不少账号积累。后来,小红书账号开始与手机号绑定,要求“一卡一号”。账号的数量有了限制,郑州帮便由直发转向找网上的素人代发笔记内容,每次付费3至5元。
内容形式也在变化。以测评笔记为例,郑州帮早期只抠图,不拍照。等平台开始要求“有真实体验”后,他们就买竞品回来,实拍、上手、真人出镜。后来平台又不让出现“拉踩”,他们就改话术,从“我们比它好用”变成“它好看,我们好用”。再到后来,这种对比也不行了,他们就干脆各夸各的:“它适合油皮,我们更适合干皮。”
封号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快则一个月,慢则也撑不过半年。用刘智的话说,“在郑州,没有被封禁过,就说明小红书做的不优秀。”
为了在围剿中生存,郑州帮不得不发展出一套更灵活的应对方式。一个账号活不久,那就多准备几个;一种账号活不久,那就各种类型都注册一遍。素人号、人设号、企业号、KOS号,平台给哪类流量,就往哪边迁移。壳变了,人还在,内容照发。
多账号还不够,还得多品牌、多产品。防止品牌被封,就一口气注册三五个商标。今天这个词条死了,明天换个牌子,套在同一款产品上还能继续卖。
产品线也要尽量铺开。比如写一篇“端午节出行攻略”,推荐的十几款必备化妆品,从防晒到洗护,看着像不同品牌,其实是自家的产品换了六张皮;再比如做防脱洗发水测评,列出来的六个竞品,看似混战,实则全出自一家公司。
这就是郑州帮的生存法则:品牌会消失,账号会死掉,但只要还有平台在,他们还是能想法设法找到那些别人看不见的缝隙。
不过,如今这条缝隙已变得越来越窄。2025年3月,小红书发出多条通知,禁止站外交易导流,严控同质化、低质营销内容。与此同时,流量算法也进一步调整,更倾向于分发优质原创内容。
有运营按老套路做了个医学生人设号,5人穿上白大褂,假扮专业人士拍视频、推产品。结果发了一条内容,就被以“人设造假”封号处理,账号总共就活了一天。对方表示,现在这种医生学人设号的封号概率是100%。
如今的郑州,许多没有“抗风险能力”的中小公司,要么倒闭,要么转型。而还坚持做“水下内容”的,都是些老牌郑州帮公司。不过,早在2023年前后,许多意识到水下危机的公司,就已经开始陆续浮出水面,抽出一部分成本走官方报备路线。
谁都清楚,品牌化才是最终的归宿。可对于依靠郑州帮模式起家,本就缺乏学历和资源的这群创业者来说,那是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一名郑州本地的商家表示,郑州帮中的某些公司,即便做到上千规模,依然是靠做小本生意、个体户的思维在经营。“工资都用支付宝发。”品牌该怎么做?没几个人说得清楚。
那么,郑州帮打法是否还有可取之处?
林卿觉得,对于那些本就有基础体量、每年投放大几千万的品牌来说,把一部分执行团队放在郑州,补充水下的打法,或是把原有的运营模型去在郑州放大,“这个逻辑是对的。” 去年,某知名彩妆品牌就在郑州组建了100人的基层团队,并预计于2025年年底扩充至200多人。
“郑州它既然有这个市场,做小红书还是专业的。”一名曾在郑州乙方公司待过一段时间的小红书编辑表示,“我之前在乙方,我的很多客户,上海、广州、杭州的都有,他自己投流其实也投不明白。”
而对于一个从“分享真实生活”生根发芽的社区App而言,小红书始终绕不开商业化与生活感之间的拉锯。这意味着,只要“种草”仍是小红书的底层语言,郑州帮式的内容工厂,就不可能真正被连根拔除。
就像刘智总结的那样:“水下永远都不会消失。”
(文中陈钰、章可欣、乐言为化名)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