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推广中国文化 促进商务往来(孔院之光)

时间:2025-7-18 09:12 0 45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二〇二四世界中文大会上,科林获颁“孔院之光”荣誉奖。




今年5月,科林主持“人工智能及其影响”专题论坛。

受访者供图

科林·克拉克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的会计学教授,曾任该校商法学院执行院长、商学院院长,国际事务部主任。2015年,科林推动维多利亚大学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共建商务特色孔子学院,并担任澳方院长。
该院不仅积极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还注重打造差异化优势,借助两校在工商管理、金融、贸易、财经等专业上的优势,着重建设商务特色,致力于成为维多利亚州与中国在人文交流和商务沟通方面的桥梁纽带。
因其在孔子学院工作中的突出贡献,2024年11月的世界中文大会上,科林获颁“孔院之光”荣誉奖。
“我也曾是孔院学生”
一名澳大利亚的会计学教授,是如何与国际中文教育项目产生联系的呢?
故事要从1990年讲起,那一年,科林第一次来到中国。风格多样的建筑,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传统习俗,还有“从酒店房间望向窗外时,看到拥挤的十字路口满是自行车,载着纸箱或农产品”,种种见闻都令他难忘。这段旅程,在科林心里种下了一颗中文的种子。
“澳中两国有着紧密的关联。”科林对记者说,中国商人构成了澳大利亚早期历史的一部分,尤其是在19世纪50年代的淘金热时期。现如今澳大利亚的2700多万人口当中,100多万人有中国血统。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仅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还是游客和留学生的主要来源国。
将时钟拨到本世纪初,担任维多利亚大学商学院院长期间,科林多次访问中国,心中的种子随之破土、萌芽、拔节茁长,终于促使他进入墨尔本大学孔子学院学习中文。“我很幸运,当时遇到的老师都是中国人,我想这样能学到最地道的中文,并且更直接地接触中国文化。”他说。
科林还记得,学习初期有趣的一点是,中文词汇的字面直译和真正含义存在差别。“‘西兰花’的翻译是‘来自西方的蓝色花朵’,这让我很难把它和超市里货架上的绿色蔬菜对应起来。”他笑着举例说。
科林坦言,最初的学习目标仅是能够简单对话,以便向人们打招呼,聊一聊家人和朋友。没想到,中文发音、汉字起源和语法结构让他着迷,一点点啃下“最难语言”的成就感让他坚持了下来,如今正跟着课本自学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三级内容,并且满心期待参加考试。在他看来,HSK考试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检验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机会,更让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中文教育有了统一标准。
“所以,我也曾是孔院的学生,后来才成为孔院的建立者和院长。”科林说,“去将学中文的想法付诸行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其背后文化,你一定会感到乐趣无穷。”
科林最近一次到访中国,是去年11月来北京参加世界中文大会之行。送餐机器人、无人便利店、刷脸检票,以及公路上使用比例颇高的新能源汽车都令他感到兴奋。“中国还有共享单车,不仅方便市民出行,提高了运输效率,而且绿色出行对环境更加友好。”科林说,作为商学研究者,共享经济也是他们关注的中国经济动态之一。
迷人、先进、文化底蕴深厚——这是科林对中国的最新印象。“中国人热情友好,尊重他人,我认为这是传统儒家思想的日常体现。同时,中国很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他说,“在经济和科技方面,中国发展迅猛。去年北京之行中,我所看到的景象变迁,正是中国在30多年间所取得进步的标志。”
中文成澳教学规模最大第二语言
在墨尔本大学孔子学院,随着自身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学习逐渐深入,科林逐渐萌生了自己创办一所孔子学院的想法。“我自己切身感受到了解中国、拥有中文读写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想把这样的机会带给学生。”他说,“即便他们只是稍微入门,我想也会大有裨益。”
于是,基于自身商学背景,2015年,科林推动维多利亚大学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共同建立了一所以商务主题为特色的孔子学院(下文简称“商务孔院”),并担任澳方院长。该院开设基础中文、商务中文和中国语言文化类课程,并且打造了一批商务特色项目,旨在促进更多人深入了解中国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助力中澳人文交流和经济互动。
出乎意料的是,报名进入商务孔院的除了本校学生,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满怀学习兴趣的华裔、商人、退休人员、周边社区居民以及地方政府工作人员。
在一次校园开放日上,正当科林对外宣传商务孔院的活动时,一个名叫“佩珀”的机器人缓缓走过来,对着人们开口讲起中文,语言的魅力在科技的添彩下瞬间绽放,吸引了很多目光。而给“佩珀”编程的机器人领域教师,正是商务孔院的一名学员。
“学者们之所以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或是因为他们去过中国访学,或是因为他们在澳大利亚教中国留学生。”科林说,“师生一起学中文,我认为这有助于提升我们大学的文化自觉性。不同群体的中文学习动机不同,但是殊途同归,都将在此收获颇丰。”
从组织中国传统节日庆典、参与维多利亚大学“多元文化周”,到协办澳大利亚华人作家节、举办中澳篮球体育文化交流会……在科林的精心策划下,多年来,商务孔院用一场场活动促进了中澳文化交流。
今年5月,商务孔院第七次承办“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墨尔本地区预赛。看到选手们围绕“天下一家”主题作中文演讲,在才艺展示环节或唱中文歌、朗诵中文诗,或打太极拳、表演中国功夫,抑或展示书法或国画作品,科林感觉“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在澳大利亚百花齐放”。
除此之外,商务孔院还组织学员制作推出电子月刊、“关注中国”音频播客及访谈视频节目,传播中国文化,解读中国经济政策。
在5月的电子月刊中,“故事时间”栏目讲述了中文班一名阿拉伯学生“迈向三语卓越之路”的经历;“中国文化角”栏目以剁椒鱼头为例,介绍了中国八大传统菜系之湘菜;“每月短语”栏目则介绍了“内卷”一词的含义。
14期播客同样内容丰富,不仅有对中国书法、筷子、乐器和茶道的介绍,还有关于中国餐桌礼仪、传统节日、旅游城市的分享,更有对中国网络热词和婚恋文化的讨论。轻松愉快的对话间,中澳两国人民的距离就这样被拉近了。
据介绍,中文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教学规模最大的第二语言。如今,商务孔院不仅在维多利亚大学开展常规教学与文化项目,还应当地中小学邀请,为他们设计和提供中国文化活动。
“我们注意到,有限的教师数量,是制约澳大利亚中文教学更快发展的一个因素。”科林说,鉴于此,近年来商务孔院聘请了当地中文教师。“2023年,我院教师高鹤在世界中文大会上荣获‘金牌教师’奖。”他自豪地说,并表示希望将来能促成更多当地教师前往中国接受培训。
让中文课遇上商业经
商务孔院,从设立之初就带有鲜明的商学烙印。
在语言教学方面,除了基础中文,该院还开设商务中文课程。中澳专家联合授课,参考《BCT(商务中文考试)标准教程》等权威教材自编教学资料,侧重讲解商务谈判、合同签订、跨文化会议中的语汇和表达技巧。
“中澳商务沟通的差异之一,在于建立信任的方式。”科林举例说,“比起西方人看重合同条款,中国人往往先成为互信伙伴,再把合同拿上台面,更加弹性灵活。”
在特色项目方面,科林为商务孔院策划了系列品牌活动:定期举办“澳中商务”论坛,并通过电子月刊、官方网站等平台设立中国商务资讯专栏;组织“创业青年领袖中国行”项目,支持澳大利亚青年赴华访问,了解中国市场与创业环境。此外,该院积极推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维多利亚大学共建政策研究中心,以加强经济模型及政策研究。
“澳中商务”系列论坛由商务孔院与澳大利亚上海总商会等商业及社区机构联合开展,每期主题均由孔院顾问委员会(成员多为商界人士、政策专家)共同敲定,紧扣澳中商业热点,涵盖清洁能源、人工智能、跨境电商、体育产业、物流产业等多个领域。
科林作为论坛主持人,对两场关于小红书品牌营销的讨论记忆犹新,“中国人口结构变化:挑战与机遇”主题也让他印象深刻。“当中国的老龄化问题重塑生产与消费模式之时,澳大利亚的出生率和移民人口也在减少。”科林说,专家们介绍了中国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政策,并深入分析了人口变化对中澳贸易的潜在影响,让参与者直呼“收获良多,感谢活动组织者!”“下一场何时举行?”
除了论坛,商务孔院还通过多渠道延伸影响力。官网上的“与中国经商”专栏则汇总行业新闻、研究和报告,已成为企业与研究者的“资料库”;每月发布的电子月刊,开设有“经济角”专栏,及时推送中国经济动态,例如今年5月刊介绍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刊发了毕马威发布的《揭秘2025年中国对澳大利亚投资》。
世界中文大会中国行期间,科林专门花时间探索如何开辟中澳之间新的游学项目,旨在为两国高校师生创造交流互访的机会。展望未来,商务孔院将持续拓展多元化学习体验,增加游学机会,并通过课程和实践项目加强国际化教育合作。
“不论商业还是文化,都要求人们在差异中寻找共识。”科林说,“我对中澳关系发展前景乐观,希望能借助高校这一国际人文交流平台,扩大商务孔院的影响力和人群覆盖面,让越来越多人有机会了解中国。”(本报记者 陈静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18日 第 11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