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镜头里的爱鸟故事

时间:2025-7-14 18:21 0 66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图①:河南三门峡市灰堆石村,红腹锦鸡正在漫步。

沈锦潮摄

图②:北京永定河畔,崖沙燕捕虫回巢哺育幼鸟。

郝志全摄

图③: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莲宝叶则山上,胡兀鹫展翅飞翔。

沈锦潮摄

图④:上海崇明东滩保护区,小天鹅飞往江边滩涂觅食。

姜添翼摄

图⑤:西藏墨脱县原始森林中,火尾绿鹛俏立枝头。

肖辉跃摄

图⑥:湖南宁乡市靳江河畔,大斑啄木鸟正在觅食。

肖辉跃摄

图⑦:四川康定市高山上,一对白腹锦鸡正在嬉戏。

沈锦潮摄

图⑧:青海湖畔,大天鹅在休憩。

肖辉跃摄

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保护鸟类,必须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性,同时还要增强保护意识,不断壮大爱鸟、护鸟者的队伍,形成严密的鸟类守护网。最近,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有代表性的摄影爱好者,听他们讲述用镜头拍鸟、护鸟的生动故事,也希望大家一起携手,共同守护可爱的“天空精灵”。

——编  者

首先要爱鸟懂鸟  

浙江省金华市退休教师  沈锦潮

我今年69岁,是一名退休教师,也是一名快乐的“拍鸟人”。7年来,我去过20多个省份,自驾行程超过5万公里。粗略一算,拍了差不多400多种鸟,总共50多万张照片。

7年前,有一次我去参观金华市老干部摄影协会在公园办的鸟类摄影展,那里面一幅幅鸟类照片拍得可真好!没想到我们的城市里有这么多漂亮的“小家伙”,我当时就有了拍鸟的想法。

儿子很支持,不久就买来了一套专业摄影设备,从此我便走上了拍鸟之路。很快,我就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比如拍鸟一般选择春冬两季,春天的鸟最活跃,羽毛也最漂亮。到了冬季,有一些过境鸟会飞来,能拍到一些平时难以遇到的鸟类。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这两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我拍到的鸟类越来越多,观鸟的人也越来越多。周末,很多人会到公园寻鸟,辨别它们的种类,观察它们如何觅食、迁徙、社交。不仅如此,周围互通“鸟讯”的人越来越多。通过各个观鸟人,我们间接形成了一张鸟类保护网。

刚开始我就在金华地区拍,不仅拍到了翠鸟、鹪莺、水雉、白鹭、白琵鹭、绿头鸭等,还拍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白鹤以及东方白鹳。

后来觉得不过瘾,我开始到全国各地拍鸟。去年2月底,我和3位好友出去了40天,到11个省份去拍鸟。记得在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我们在山上等待了2个小时,终于拍到了在雪地上觅食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红腹锦鸡。

拍鸟首先要爱鸟、懂鸟。无论是用相机,还是用无人机,拍摄过程中都不能大声喧哗惊动鸟类。每当发现有不文明的拍鸟行为,我都会上前制止。

都说动物有灵性,我在拍鸟的时候感受到了。有一次,我正在拍鸟,头顶上忽然飞来一只鸟叫个不停,后来又飞到鸟巢下面的草丛中。我意识到有幼鸟掉在了草丛里,鸟妈妈应该是在向我求助。我捡起小鸟放回鸟巢,鸟妈妈很快便安静了下来。

我经常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照片,并标注好对应的鸟类名字。每年4月浙江的“爱鸟周”,我都会把这些年拍的鸟类照片做成展板,为大家科普和宣传鸟类保护知识。

照片上,一个个活泼可爱的鸟类小精灵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守护好身边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鸟类的和谐共处。

(本报记者窦皓采访整理)

一边观鸟一边写作

湖南省生态文学作家、摄影师  肖辉跃

“黎明,天空一片靛蓝,浓雾在河中缓缓流淌。”

“一只小白鹭的歌声从浓雾里升起,贴着水面落到河西岸的一块大石边。接着两只、三只、五只,相继有十一支歌起飞。”

这是我在2023年出版的书籍《醒来的河流》中的一段文字,也是我从家乡——湘江一级支流靳江河丰富的动植物生态资源中观察到的一抹寻常。在这条河边,我用约10年的时间,捕捉到了192种鸟类、32种鱼类、16种蜻蜓、28种两栖爬行类以及8种哺乳动物的踪影。

追寻蓬勃生命景象,特别是鸟类的迁徙,让我如痴如醉。

2014年初冬,我被一则报纸上的野生动物保护广告吸引,来到了鄱阳湖。茫茫的草地上,一群白鹤从头顶飞过,整个鄱阳湖上空都回荡着它们的歌声。同行的老师告诉我,白鹤在全球只有2000多只,而全球98%的白鹤都在鄱阳湖越冬。为什么白鹤要飞到鄱阳湖越冬,为什么数量又如此稀少?这些疑问吸引我爱上了观鸟。

近几年,我发现靳江河的鸟类资源非常丰富,有我童年时代没有见过的白鹭,也有在当地“消失”了近20年的喜鹊。

是什么原因让白鹭和喜鹊回归?靳江河流域还藏着多少大自然的秘密故事呢?为了探寻这些谜团,我开始了“家乡寻鸟之路”。

绿头鸭、苍鹭、白顶溪鸲、金头扇尾莺……第一趟观鸟,我就记录下40种鸟。我压根儿就没想到家乡有这么多鸟类。我首次看到金头扇尾莺是在靳江河。

10多年前初次接触观鸟时,我拼命找国内外各种工具书,恶补鸟类学知识。当时,国内这样的生态文学作品还比较少。

我是否也能写一本与鸟有关的生态文学呢?从那时起,我拿起笔,开始一边观鸟,一边写作。

2019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观鸟笔记,也是一部自然文学作品《飞跃高原》。近10年间,我在靳江河连续、系统地观察,几乎每一天、每一年都有惊喜和收获。那些独特的经历,促成了我的第二部自然文学作品《醒来的河流》。

凭借长时间的观察,我能看到人与自然、人与鸟的关系的一个演变过程——北灰鹟与喜鹊如何回归、家燕在本地的居留……这些细节如河流一般,在我笔尖之下丝滑流淌。

现在,我又开始了新的观鸟之旅——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创作我的第三部生态文学作品。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在生态保护、科研科普等方面发挥作用,给大众传递生态文明理念。

(本报记者申智林采访整理)

拍鸟让我发现家乡之美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装配工  姜添翼

我是一名95后退伍军人,开启拍鸟之路完全出于偶然。我购买了相机和长焦镜头后,一开始只是拍拍风景和花草,后来又跟着摄影爱好者去公园里蹲鸟,等鸟飞近时拍鸟。

2023年,因为工作变动,我回到家乡崇明岛。我家离世界自然遗产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有30分钟的车程。这里是亚太地区春秋季节候鸟迁徙的停歇地,也是候鸟的重要越冬地,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拍摄资源。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每到周末,趁着天还没亮,我就开车往东滩跑,这时鸟类活动最活跃。一开始对周边环境不熟,一路停停拍拍,一天下来也拍不到什么。在崇明区野生动物保护中心赵天天老师的指导下,我渐渐了解了东滩的鸟类分布。从那以后,我转变为记录鸟类迁徙的观察者。

抓拍飞鸟有技巧,光线也有讲究,清晨和傍晚的光线,照射在鸟身上能拍出美丽的画面。东滩保护区地广人稀,北部、中部、南部都存在不同的生境,栖息的鸟类也不尽相同,吸引着观鸟人在不同区域间往返。为了赶时间,我就在车上啃点干粮充饥,从凌晨拍到傍晚。

做鸟类观察者需要有相关的知识,一开始我并不识鸟,现在我一眼就能认出是什么鸟。两年来,我已经累计拍摄到200多种鸟。在我的相册里,保存着东方白鹳、勺嘴鹬、黑脸琵鹭、震旦鸦雀等众多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珍贵照片。我会定期把拍摄到的鸟种类记录上报给上海野鸟会,作为科学研究的补充数据。有时候,我还会去东滩保护区志愿者活动会听课培训。

拍鸟最大的快乐来自意外。有一次,我和几位朋友在东滩南部观察到一个家燕与短嘴金丝燕的混群,随手拍摄了几张照片。在检查照片时,燕群中一只不同花色的鸟儿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似乎是崇明从未有过记录的种类——白腹毛脚燕。经上海野鸟会确认,这不仅是崇明拍摄到的首例白腹毛脚燕,也是上海市自1994年以来第一次对白腹毛脚燕确切的野外记录。那天,我激动得几乎睡不着觉。

我在一个社交平台上开设了两个鸟类相册,一个叫“东滩观鸟记”,一个叫“上海观鸟记”,发布了700多张照片,还获得了该平台“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共创伙伴”称号,这让我感到骄傲。观鸟、拍鸟让我在平常生活之外,找到了人生另外一番天地。

拍鸟让我重新发现家乡之美,我也希望通过我的镜头,唤起大家保护自然的意识。

(本报记者田泓采访整理)

希望更多人加入护鸟行列

“自然之友”野鸟会观鸟活动领队  郝志全

我今年28岁,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2020年,我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环颈雉。透过望远镜观察,只见它华丽的羽毛散发出金属的色泽,颈部呈绿色环带,长长的尾巴在微风中颤动,非常漂亮。从此,我迷上了观鸟,一有时间就背上相机、望远镜去寻找鸟儿的踪迹。

回到北京后,我经常和有同样爱好的朋友一起观鸟、拍鸟。此后,我担任“自然之友”野鸟会观鸟活动的领队,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带领鸟友们到圆明园观鸟。

作为野鸟会第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鸟类调查项目,圆明园观鸟从2002年至今已经持续开展了20多年。圆明园鸟类调查有东线和西线两条路线,东线路线较短,水域面积多,水鸟相对易于观察,适合新手和体力不好的鸟友。西线线路长,徒步需要4个小时,适合体力好和有经验的鸟友。观鸟时,我会一边带着大家观察,一边讲解鸟类觅食、求偶等行为,并记录当天观察到的鸟种、数量和位置。最多的一次,我们记录了49种鸟,在一个市区的公园中能看到这么多种鸟,大家觉得不可思议。

观鸟不仅能带来视觉的震撼,也是一种听觉享受。鸟儿们求偶时会鸣唱,和平时的叫声不一样。譬如被称为“百舌鸟”的乌鸫,在求偶季的叫声特别优美。清晨走进公园,各种鸟儿在鸣唱,好似在开一场演唱会,听起来非常美妙。

拍鸟时间越长,护鸟意识越强。去年6月17日,有鸟友在微信群里发布消息,说是有关方面准备铲除永定河特大桥南边的一处细沙崖壁,实施护坡工程。这处崖壁是北京最大的崖沙燕栖息地,当时正值崖沙燕繁殖季节,至少1/3的雏鸟还未出巢。大家迅速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很快,工人暂停了施工,工程队和机械设备撤出现场,之后,治河方案也进行了修改。小燕子的“家”保住了!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北京的鸟类越来越多。新疆鸟种白眉歌鸫和田鸫,以及过去并不常见的北长尾山雀、原本生活在东南亚的爪哇池鹭都在北京现身。

观鸟的人也越来越多,队伍中经常可以见到年轻人的身影。一些中小学还设有观鸟社团,学生们的鸟类知识越来越丰富。

这些年来,我给鸟儿拍了10多万张照片。未来,我希望有更多人加入爱鸟、护鸟行列,让我们的家园更加和谐美丽。

(本报记者施芳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14日 第 18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