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促“最后一公里”变“最美一公里”(暖闻热评)

时间:2025-7-8 22:36 0 56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关键词】“互助共建”
【事件】河渠通了,村道整洁了,公共空间杂物变少了,庭院花草更多了……在广东云浮市,一场“互助共建”的热潮,正推动乡村面貌不断焕新。近年来,云浮以自然村为单位,创新组建互助工作队7882支、召集队员9.8万人,覆盖全市8168个自然村,累计开展互助活动超17万场次。
【点评】
“短短几个月,家乡美得真让人认不出来了!”看着错落有致的新房、相映成趣的绿树红花,云浮新屋村村民张淑媛不禁感慨。如今美不胜收气象新,谁能想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过去却是“有新屋无新村”,杂物乱堆、杂草丛生。
局面是如何打开的?新屋村以党建为引领,组织党员骨干、乡贤、退役军人等成立互助工作队,筹措资金带动村民开展“减乱加绿”系列活动。通过这支身边的工作队,当地形成“党组织领着干、党员带着群众上”的共治局面,吸引数千人次投身乡村绿化,种植苗木780多株、建设小生态板块15个。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末梢,也是服务群众的前沿。搭建互助平台,促进政策与资源下沉,形成“有钱办事、有人办事、有机制办事”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充分释放发展活力,促“最后一公里”变“最美一公里”。
现实中,各地这样的有益探索还有很多。江苏宿迁宿豫区成立村级互助会,由区民政局整合资源、提供支持,村干部带领村民开展“为老为小为残为困”服务;上海浦东新区塘桥街道在20余个小区建成“互助通中转站”,各小区组织志愿团队,征集闲置物品,打造共享小屋,既方便居民生活,也增进邻里感情。创新形式,调动积极性,就能变等靠要的“输血”为齐发力的“造血”。
互助不能仅靠热情,合理的制度设计和组织保障尤为重要。比如,云浮出台规章、明确职责,建立台账、跟踪管理,引导互助工作队每周至少开展3次活动。又如,安徽旌德县构建“县镇村”联动机制,通过多元筹资,为每个村级“救急难”互助社配备3万元启动资金,保障帮扶工作“有阵地、有资金、有队伍”。让每一名互助参与者都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尽力做、做得好,才能切实激活基层共治的“一池春水”。
互助活动虽好,但在实践中也存在“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等问题。如何不让互助成为“一阵风”“独角戏”?形成可持续的利益联结与情感认同,让参与者切切实实有获得感是关键。
湖北秭归县滨湖社区为更好开展“银龄互助”,探索推广“时间银行”模式。低龄老年人照顾高龄、失能老年人后,可存下积分,不仅能兑换米面油,还可在之后需要帮助时用积分“购买”服务。一名68岁的志愿者感慨:“帮助别人的同时为自己的将来存下养老保障,心里踏实。”让付出看得到、让互助有回报,方能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实现“细水长流”的互助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机制、搭平台、强保障,以互助为桥梁,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必能汇聚起安居乐业、致富兴业的强大合力。(常晋)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08日05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