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一位名字中带“诗”的工地大叔

时间:2025-7-4 10:17 0 59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刘诗利。本报记者 刘少华摄




陈行甲写给刘诗利的赠言。(人民日报客户端)

“您在工地上做什么?”
“就是绑钢筋,打混凝土。”
“平常来书店吗?”
“我来过好几次了。”
……
眼前的河南大叔,黝黑的面庞上胡子拉碴,朴实真诚的笑容中满是皱纹,一本书拿起又放下……这几天,一段不到4分钟的视频,触动了无数网友。
故事发生在位于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6月25日,人民日报出版社举办的《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精装修订版)新书分享会上,聚集了一百多位读者。在作者陈行甲为读者们签名时,工作人员注意到了刘诗利。“满脸的皱纹,局促的神情,站不敢站,坐不敢坐,就待在一个角落里,和整个会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
这段浏览、收藏和点赞量均达10万+的视频,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思考。
意外走红
“为什么感动?因为他在不方便读书的环境中还能坚持读书,也没有(因)生活辛苦放弃心中热爱,他站在那里格格不入,却又那么让人瞩目。这样的人,让人敬佩,令人感动。”
6月26日凌晨,陈行甲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了这则视频,配文道:“这位老哥,你是我书写生涯得到的最高褒奖。我想起那句话,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是无穷无尽的……”
视频里,陈行甲听到介绍后,随即握着刘诗利的手把他拉到自己面前,询问他的名字,刘诗利从兜里摸出身份证给他看。陈行甲签名留言后对刘诗利说:“大哥,这个书是送给您的。这后边是我的电话号码,给我发信息!”随后,陈行甲递给他一杯酸梅汤,走出签售座位,张开双臂拥抱了他。刘诗利拍着陈行甲的后背,笑着回应这个拥抱。
“我就是今天没干活,想到这儿看看。”视频里,刘诗利回答着视频拍摄者、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张炜煜的问题,不时低头看看、摩挲着手里的书。
就在原视频下4.6万条评论中,不少网友表示“看得热泪盈眶”。网友“敏敏芳菲”的话引发了5000多位网友点赞——“为什么感动?因为他在不方便读书的环境中还能坚持读书,也没有(因)生活辛苦放弃心中热爱,他站在那里格格不入,却又那么让人瞩目。这样的人,让人敬佩,令人感动。”
人民日报客户端的评论《热爱读书的“工地大叔”,何以打动人心?》,对视频这样评价:“当不少人抱怨没时间读书、读不进去书,一位在异乡打拼的农民工,在繁重工作之余仍不时到书店看书,这样的坚持令人钦佩。这份热爱与执着被照亮和放大,让我们看到,无关学历和职业,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都可以凭借对读书、对人生的别样理解,构筑起精彩富足的精神家园。”
大河报·豫视频报道,刘诗利和陈行甲已经取得联系,对方约着回来见面聊天,一起吃顿饭。刘诗利说,陈行甲给自己签名送书的事让他觉得很温暖,也很感激,也因为这次没花钱就拿了书,有点过意不去。
这篇报道中,张炜煜这样描述刘诗利:“那是一张典型的中国式农民的脸……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就是这张脸上“沧桑而真诚的笑意”,近日让无数人停下划动屏幕的指尖,静静看完他的故事。
红星新闻报道,刘诗利是当天去书店看书时,偶遇发布会的海报才驻足的。陈行甲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世俗标签所定义的差距,在真诚面前毫无意义。他说:“想和刘大哥建立一种长久的连接,希望能和他见面聊天,每年问候。”
真爱读书
从马驹桥到图书大厦有30多公里,他会搭公交或者乘地铁,也骑过2小时的自行车。“一天干9个多小时,下了班一般就累得没气力了。但有时候就是想歇一两天,来看一看书。”
视频火起来后,许多网友开始问:刘诗利是谁?
6月28日晚上,本报记者见到了刘诗利。他比视频中显得还要精瘦、黝黑,身材有一点佝偻着。他双手紧紧握住本报记者的手,操着一口纯正的河南濮阳方言说:“对我来说,人民日报一直是很神圣的地方。”
他比画着:“手机上有那种帖子,同样一件事普通人怎么描述,人民日报怎么描述,一对比,人民日报说得就是好听。”
他说,自己是河南濮阳县的农民,今年58岁,家里有十几亩地,如今已承包出去。他掰着指头算,两个儿子均已成家,也有了孙子、孙女,家里六口人。
年轻时,刘诗利还当过小学老师。就在视频发出后,有网友评论“这是曾经我小学的刘老师,俺村里最敬佩的诗利大哥”。这位初中毕业生,从1985年到1996年,当了多年教师,因为村校人少,语文、数学、地理、历史、自然和品德等他都教过,“还真教出过大学生”。
最近这些年,外出打工是刘诗利的常态。6月10日,趁着麦收结束,他来到北京打工。每天凌晨5点钟,他会到达北京通州马驹桥附近的零工市场,有活就干,一天下来能挣两三百元,自己留一部分作生活费,大头带回家里。因为不一定住在哪,每天都得随身带着鼓鼓的行囊。
不过在生活所有的琐碎之外,读书是他始终不渝的热爱。
刘诗利说,从马驹桥到图书大厦有30多公里,他会搭公交或者乘地铁,也骑过2小时的自行车。“一天干9个多小时,下了班一般就累得没气力了。但有时候就是想歇一两天,来看一看书。”
他的故事,触动着无数人。
网友“浅笑颜颜”说:“衣着平平,满脸沧桑却眼神清亮。”网友“蓝天白云高华彬”形容,他有着“水泥和钢筋困不住的心灵”。网友“谁不喜欢张二小姐呢”评论他,“身处泥泞却心有诗歌”。网友“纳尼一给莫呀”说:“我今天还因为生活琐事有点烦躁,看到这个视频,我都感觉到自己很无聊。是啊,多读书,人生更阔大。”网友“追逐正能量的孩子”说:“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是每个‘读书人’心中永远的‘执念’!因为坚守,所以值得!”
“刘诗利,这个名字中带着‘诗’的工地大叔告诉我们,只要捧起书,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自足的阅读者。”澎湃新闻的评论,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知识之用
他把知识视作一种财富。“做小工一天挣两百,你当技工砌砖一天挣三百嘞。再聪明的人,你没练习过、没学习过可就砌不好。至少得练习过或者知道这方面的道理,那你就得学习。”
刘诗利的微信名叫“幸福”,他说这是孩子原来起的微信名,他没想出更好的名字,就没有再改。他说,看书就是幸福。
刘诗利的书单,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
面对这个问题,他的答案有些出乎意料。他告诉记者,闲暇时候最喜欢翻的是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小学生词典和辞海都看过。“不是细看,不是一页一行挨着看,就是浏览式地翻,喜欢哪一条就看哪一条。”
还有一类书,主要取决于“干活的时候需要什么技能”。比如,因为打工的需要,他经常看建筑方面的书籍,如何砌墙,如何做好钢筋绑扎等。“我觉得自己看书学习,比跟师傅学习的效果还要好。但有些人不一样,他不喜欢看书,就只能向师傅学习。”
“不具备这个技能,你就干不了这个活,挣不了这个钱。看书学习能达到目的。”刘诗利解释,他拿手冲本报记者比画——“比如砌墙,或者是钢筋绑扎,怎么量长度,怎么切断,怎么绑……”
他把知识视作一种财富。“做小工一天挣两百,当技工砌砖一天挣三百嘞。再聪明的人,你没练习过、没学习过可就砌不好,至少得练习过或者知道这方面的道理。那就得学习。”他说,自己接下来想看电工电焊这方面的书。“哪怕就是学一小部分,干活的时候也能用得到。学一点就好一点。”
张炜煜感慨:“刘诗利不只是自己爱读书,他也代表了广大农村一直求上进的农民的形象……是最可敬、最可爱的人群代表。”
央广网注意到,视频走红后,刘诗利的生活忙碌了起来。最先“忙”起来的是手机,每天都有各地的记者和热心网友打电话联系他,有的想了解他的故事,有的想为他提供帮助。
“能引起共鸣是因为大家都是一边干活一边提升自己,大家都是将心比心。”刘诗利十分清醒,他也婉拒了物质帮助:“谁的钱不是辛苦钱?我能养活自己和家人,这就足够了。”
6月29日,人民日报出版社在北京图书大厦向刘诗利赠书。《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笔下起风雷 胸中百万兵:土地革命战争中的毛泽东》《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新时代关键词: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读者点题  共同关注:打造开门办报新名片》《如果人生是一张精选辑》……
面对书,他欣然收下,连声道谢。(刘少华 许佳)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04日 第 05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