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加速进化研制的机器人加速T1在大力射门。加速进化供图
搭载“慧思开物”的“天工”完成桌面清理任务。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供图
小顽童队选手松延动力N2参加北京“人机半马”比赛。新华社记者 曹灿摄
北京亦庄“人机半马”比赛上,天工队选手天工Ultra冲向终点。新华社记者 李欣摄
扫描二维码看“融”观中国主页
今年4月,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上,人形机器人跑步进入公众视野。“一米八大个儿”的冠军“天工”,穿着跑鞋、步履稳健的“小顽童”,长相呆萌、边跑还不忘打招呼的“小巨人”……令人印象深刻的选手里,有不少来自北京。
2024年,北京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相关企业超过2400家,占全国近一半。
“为什么选择北京?”大家给出的原因各异,但“人才”二字高频出现。人才从哪来?为什么留在这里?人才的涌现和集聚,又以什么形式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高校、初创企业、研究机构,寻找答案。
“每次比赛都是一次技术迭代”
绿茵场上,后撤步,自然摆臂,轰出一脚大力射门,皮球在空中划出弧线,越过“人墙”应声入网。
秀出这样精湛脚法的,并非足球运动员,而是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加速进化”)研发的加速T1机器人——它个头不大,皮实耐摔,传接球有模有样,倒地后能迅速起身。
正是用这款机器人,“清华火神队”在今年3月以9∶0击败东道主德国队,捧回了机器人世界杯(RoboCup)德国公开赛成人组决赛的冠军奖杯。
今年8月,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即将在北京举办,机器人足球赛是主体赛事之一。加速进化与组委会合作,为参赛队伍提供技术培训和支持。“为了让参赛队伍提升技战术水平,我们正在举办正式比赛前的能力测试赛,给队伍们提供机器人本体和训练环境,以赛代练。”加速进化市场负责人徐磊告诉记者。这家年轻的公司成立于2023年,位于北京海淀。
“这半个月,他们几乎每天都来训练,常常热火朝天地相互交流技术问题。”加速进化赛事运营负责人王永皓说。
王永皓口中的“他们”是谁?“都是计算机、自动化、机电等相关专业的在校生,以硕、博为主。”王永皓告诉记者,“目前处于赛事早期准备阶段,我们初筛出了12支参赛队伍,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包括清华、农大、北信科等。”
“他们用我们的专业场地和加速T1机器人进行软件开发与调试,我们则提供开发指南文档,并定期举办技术培训。近一个月,技术培训已经办了4次,平均每周1次”。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刘俱进(化名)今年研二,是“清华火神队”的一员。在清华大学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老师的带领下,参加机器人足球赛已成为队伍20年来的传统。
“目标肯定是拿冠军。”刘俱进介绍,目前团队正基于加速T1的硬件,不断打磨机器人在运动控制、决策、感知等多个层面的算法。
参赛的劲头从哪来?
“每次比赛都是一次技术迭代。”刘俱进解释,“比赛场景下的问题,比如机器人的跌倒爬起,都和实验室本身的课题方向相符合。很多细节,比如踢球的准度、球前调整的时长,也只有在赛场上才能发现。”
像实验室的不少学长一样,刘俱进计划毕业后留在北京,进入人形机器人企业工作。他身上的“火神队”标签,业界并不陌生——不少人形机器人研发者、创业者都从这里走出。加速进化的创始人程昊,就曾任火神队第三任队长,这也奠定了这家企业的“足球基因”。
眼下,加速进化正在邀请更多高校队伍参赛。
在王永皓看来,未来一段时间内,技术攻关仍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需要大量人才。“与高校合作,为在校生提供‘实战机会’,既是为市场培养潜在的用户,更是为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培育人才”。
同时,参赛队伍“集众智”在球场上打磨的能力,包括模仿学习、定位导航、皮实耐摔等,绝不只是简单的“花活儿”,而是真正走入千万家的必要准备。
“足球是人形机器人的‘练兵场’。”徐磊告诉记者,“什么时候机器人能和人踢出一场精彩的比赛,它才有能力进入真实的工业和家庭场景。行业内还有这样一个愿景,那就是到2050年,人形机器人球队能够踢赢当年的世界杯冠军。”
“让企业不用‘重复造轮子’”
许多人关心:人形机器人离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到底还有多远?
“5到10年。”这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简称“北京人形”)通用大模型负责人鞠笑竹给出的答案。
他告诉记者,针对人形机器人面对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近年来不断有突破认知的新成果涌现——见证并亲身参与其中,给了他做出乐观预测的底气。
今年3月,北京人形正式发布全球首个“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
鞠笑竹介绍,它颠覆了过往机器人应用开发的模式,降低了开发门槛——从必须基于单一场景单一任务做专项开发,到借助数据与大模型,将倒水、搬箱子等百余个基础操作集成一个个技能包。开发者不用每次写新代码,就能让机器人“举一反三”,自主理解并完成多种场景下的不同任务。
在这里,记者体验了“慧思开物”的“桌面清理”任务——面对桌上随机摆放的水杯、托盘等物件与纸团、矿泉水瓶等垃圾,人形机器人能够精准归类;即便“存心捣乱”多次移动物品,机器人仍能调整动作、重新规划并完成任务。
换句话说,“慧思开物”为机器人建造了“大小脑”,提升了其面对复杂任务的智能程度和执行效率。而距“慧思开物”最初立项,刚过去短短半年。
“‘慧思开物’发布后,我们首先请开发经验丰富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试用;经过调整迭代,计划6月份在企业用户中测试,收集场景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未来逐步继续开源开放。”鞠笑竹说。
那么,企业与开发者将如何从中受益?
“开源是关键。”鞠笑竹说。据了解,机器人行业内有名的一次开源,就是麻省理工学院开源了四足机器狗技术,此后行业内涌现出一批四足机器人研发、制造厂商,产业化进程大大加快。
相似地,通过逐步开源“天工”“慧思开物”等通用平台以及大规模多构型数据集RoboMIND,北京人形希望让企业不用“重复造轮子”,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加速成熟,让“走进千家万户”的愿景更早变成现实。
“目前行业内,各家企业优势不同,比如你擅长运动控制,他擅长机器人本体设计,但也有些共性问题十分关键,比如一体化关节、具身大小脑、数据集等。”北京人形品牌公关负责人魏嘉星告诉记者,“作为国家级的创新中心,我们的任务就是牵头攻关那些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然后把最新研究成果陆续开源开放。”
“走在创新无人区”
采访中,鞠笑竹对记者讲起研发中的一个“啊哈时刻”——即那些让人无法预料却眼前一亮的惊喜体验。
“我们模拟早餐场景,训练机器人用微波炉加热玉米、倒水,然后从抽屉里拿出纸巾摆好。但那天,工作人员忘记把纸巾放进抽屉。”鞠笑竹回忆,“没想到机器人拉开空空的抽屉,停了一会儿,就自己在桌面上找到了纸巾,继续完成任务”。
“能做出这样的行为,说明人形机器人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泛化能力,”他感叹,“也意味着机器人离自主思考、自主工作又近了一步。”
为何这样的时刻让人感到惊喜?
鞠笑竹向记者解释,和过去研发大飞机、汽车不同,当前在机器人领域我们与国外顶尖企业正齐头并进。前方是什么?没有参照。未来什么样?也没人直接给你答案。
“换句话说,我们的人形机器人正走在创新的‘无人区’。取得突破后的那种成就感、认同感是无可比拟的。这也是许多研发人员来到这里的原因”。
除了技术创新,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发展与应用落地,同样在“无人区”中探索。
一边是人们不满足于“炫技”,迫切希望人形机器人走进家庭,参与养老、育幼、家务,并接手高压电力巡检、抢险救灾等特种工作;另一边是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但人、财、技术等资源仍较分散,标准体系框架尚不完善。
如何整合行业资源,加快应用场景拓展,同时保障技术安全向善,是行业亟须解答的问题,而北京正踊跃牵头探索答案。
2024年10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挂牌“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
“目前,国内有北京、上海两家国家地方共建的创新中心。北京的创新中心背后,有优必选机器人、京城机电、亦庄机器人等企业力量,接受更多市场考验。”鞠笑竹介绍,“这相当于一个发展路径的创新实验。”
同时,在国家战略部署下,北京人形还承担多方面统筹任务,包括组织行业资源,以及牵头参与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标准制定和产业培育。
“我们与高校积极共建联合实验室,包括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分别攻关机器人情感交互、养老服务等关键领域。”魏嘉星告诉记者。
今年5月,北京人形参与编制的《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图谱》和《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正式发布,对数据集的采集标准、基础术语和测试方法等进行了统一,构建了“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全链条规范。
“这在行业内有里程碑意义。”魏嘉星说,“只有制定了标准,未来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攻关以及规模化、产业化探索才有支撑,人形机器人才能真正走进千行百业、千家万户。”(本报记者 霍旻含)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26日 第 08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