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走进电梯,与艺术相遇(深观察)

时间:2025-5-21 13:29 0 33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进社区”项目现场。




“艺术电梯”计划第一阶段现场。(本文配图由作者提供)

在高楼林立的上海陆家嘴,有这样一个老旧居民区——市新小区。近年来,这里不仅实现了老房加装电梯的“垂直更新”,还以“艺术电梯”计划实现了社区精神文化空间的“向上生长”。从最初的海派绘画作品进电梯,到“中国式风景”主题绘画作品的延展,再到专家讲座、参与式工作坊,一场艺术与生活共建的实践,正悄然重塑城市一隅。
打造“电梯美术馆”
艺术如何真正进入社区空间,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艺术电梯”计划给出了一种城市微更新的可能路径。2023年,社区枢纽站与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联合发起了“艺术电梯”计划。该计划将中华艺术宫“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中2件虚谷的作品《白猫》《春波鱼戏图》融入小区电梯。
在考虑电梯内部空间小、不得破坏不锈钢结构以及可能的广告植入等因素后,展陈设计采用了礼花、蝶变和海派等元素:电梯内部巧妙植入蝴蝶翅膀的图形,并在左右两边各放置一幅作品,通过当代视觉设计组合,使传统的海派绘画更适合电梯环境。同时,项目与电梯安装公司合作,将电梯的小雨棚替换为青年艺术家于群设计的彩色透明钢化玻璃,营造出光谱奇特的视觉效果。
“艺术电梯”改造完成后,许多小区居民进入电梯门的一瞬,就发出了“太漂亮”的感叹。
在成功加装一台“艺术电梯”的基础上,任伯年、蒲华、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赵之谦、陈师曾等7位海派名家的经典绘画作品也纷纷进入电梯,打造出一部部“电梯美术馆”。这些电梯不仅内外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海派绘画史从专业语境中“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社区居民视觉文化日常的一部分。
这一做法打破了艺术作品“只在美术馆展出”的传统观念,使作品与居民生活产生更直接的互动。电梯空间作为社区日常流动性极强的“垂直通道”,以其高频使用属性成为最具潜力的艺术传播场所。通过艺术的视觉嵌入,小区的文化气质也悄然改变:原本略显冰冷的金属厢体被赋予审美的温度,传统与当代在此融合,艺术从审美对象转化为情感连接的媒介。
2024年,“艺术电梯”进入第二阶段。中华艺术宫与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联合发起“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进社区”项目,社区枢纽站作为特邀策划。展览将林风眠与吴冠中的自然风景、花卉、城市题材作品引入陆家嘴街道市新小区与东园二居民区的18台新建加装电梯内。
与海派绘画强调笔墨的风格不同,“中国式风景”展现的是中国现代艺术家如何将传统绘画精神与西方形式语言融合。林风眠作品中柔和的色块、静谧的构图,营造出梦境般的东方诗意;吴冠中作品则通过线条结构与斑斓色彩传达出对江南水乡与城市肌理的深刻感受。两者共同描绘的,是一个充满抒情意味、又极具现代精神的东方视觉世界。林风眠的《绣球花》《溪流》,吴冠中的《荷花》《都市之恋》《崂山松石》等作品,以高清制作的方式呈现在电梯厢体内部。每幅作品旁都附有简明的导览文本与二维码,居民可通过手机访问专属页面,了解画家生平、作品背景与艺术特色。这一设置让观者能够自主学习、按需获取信息,实现了“日用而不觉”的文化传达方式。
在此,艺术不只是“看”的对象,还引发了居民的思考:“我们怎么看风景”“我们的城市是什么样”?艺术通过电梯这一介质,从画布出发,延伸到社区公共讨论、家庭美育、代际交流等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成为打通审美与生活之间的文化桥梁。正如中华艺术宫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所说,希望让艺术真正走出展厅、走进百姓,打造没有围墙的城市文化空间。
实践“社区即课堂”
“艺术电梯”不仅改变空间面貌,也通过讲座、工作坊等活动激活社区认知。2023年,社区枢纽站创建人王南溟以《中西绘画比较中的虚谷》为题,在市新小区居民活动室讲解虚谷艺术风格及海派绘画的中西融合背景,结合中华艺术宫“何谓海派”系列展览的策展理念,让居民理解艺术家的思想背景与创作逻辑。随后,时任中华艺术宫馆长陈翔在小区再次开讲,以《海派绘画史陈列与交流》为主题,围绕8台“艺术电梯”中的画作展开系统讲解。他认为,每一台“艺术电梯”中的作品,不仅展示了艺术语言的多样性,还折射出上海作为近代艺术重镇的文化底蕴。这些讲座推动了从“看展”到“懂展”的转变,使居民不仅能欣赏艺术,还能以学习者的身份主动思考作品与自我生活经验的关联。
艺术进入社区的关键在于转变居民身份——从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艺术电梯”计划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次展览,还将艺术融入社区的日常生活。比如社区居民参与的蓝晒艺术工作坊——基于林风眠、吴冠中作品中的花卉作品,通过蓝晒工艺进行手工创作,将生活中可感的自然景象转化为视觉表达。这种体验将观者转化为创造者,激发了社区成员的创造热情。这些蓝晒作品后来被陈列在楼道,不仅展示了创作成果,也记录了社区共同的美学经验。
此外,“来一点线条,来一点色彩”工作坊也为社区景观赋予集体创作的意义。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师李戈晔的带领下,社区居民围绕林风眠和吴冠中的作品风格,用画笔装点小区白色花箱。这些作品不仅提升了公共美感,也成为社区记忆和情感认同的媒介。通过艺术共创,居民之间建立了新的沟通机制,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悄然增强。
项目还设立“邻里讲解员”机制:由居民担任讲解志愿者,在电梯前为其他邻居介绍艺术家与作品故事。这一机制既是艺术教育的延展,也是社区治理“自治”原则的有效体现。这类公共教育活动持续嵌入社区治理实践中,渐渐改变了社区文化的氛围:原本较少参与文化活动的群体逐渐走出家门,参与艺术讨论,居民之间的交流主题从生活琐事延展到文化理解,形成了“艺术拉近邻里”的温和张力。
构建城市文化节点
截至2024年底,市新小区已建成26台“艺术电梯”,加装覆盖率达62%,形成全国首个“电梯美术馆群”。2024年,该项目入选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颁发的第二批“美术新空间”,展现了在城市更新中实现“艺术社区与社区治理”的机制创新。
市新小区的案例是社区居民与艺术的一次双向奔赴。早在2023年,居委会便组织居民参观中华艺术宫“风自海上: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展览,学习“星梦停车棚美术馆”“楼道美术馆”等先行案例;2024年,市新小区居民再次前往中华艺术宫参观“中国式风景”展览,表达希望这些作品能进到家门口电梯的愿望。如今,这一愿望已成为现实。
正如一位居民所说:“我们每天都在进出这部电梯,它让我觉得,艺术其实离我们很近。”“艺术电梯”计划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展示了多少作品或使用了多少技术,而在于它重新连接了艺术与生活、空间与情感、居民与治理。它拓展了美术馆的边界,让专业艺术深入社区日常,在一次次抬头观看中,构建起城市文明中柔软而坚实的部分。
当城市更新不只是管线入地、道路拓宽,还以艺术参与的方式重塑人们的关系与记忆,这样的更新,亦体现出人文关怀的温度。市新小区的“艺术电梯”经验说明,哪怕在普通的楼道里,也能生长出公共文化的花朵;哪怕是一部电梯,也能成为一个小型却意义深远的城市文化节点。
(马琳 作者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中华艺术宫副馆长)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21日 第 07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