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马科礼沓倡借鉴中国扶贫模式

时间:2025-11-26 10:40 0 118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商报:参议员马科礼沓(Rodante Marcoleta)对社会福利部的12项主要介入措施提出质疑,这些项目在参议院版2026年国家预算中达2,125亿比索,他质疑其是否确实惠及目标群体并有效缓解全国贫困状况。

在11月24日的全体会议审议中,马科礼沓指出,尽管实施了“菲律宾家庭补助计划”、社会养老金、保护服务、营养补充计划及生计援助等广泛计划,独立调查仍显示自评贫困与饥饿率持续高企。他特别强调,该部门明年预算中逾半数资金仅用于家庭补助计划。

他质疑:“介入措施如此繁多,却仍有近半数菲律宾家庭自评处于贫困状态。”

他引用社会气象站的调查数据说明,自评贫困率在2022与2023年维持48%,2024年升至57%,至2025年9月仍徘徊于50%。据其估算,这相当于约1,420万户家庭,若以每户五口计算,也就是2,500万至3,000万菲律宾民众。

马科礼沓也警示非自愿性饥饿的普遍性,指出2025年三月调查中27.2%受访者因食物匮乏经历饥饿。他痛陈:“这是最沉痛的现实。人们渴望进食却无粮可咽。”并补充这代表约750万户家庭处境。

他表示,这些数据显示,尽管社会福利计划范围广泛,许多家庭仍未感受日常生活改善。

马科礼沓还对部分项目的政治化使用表示担忧,并回顾其担任众议员期间的亲身经历。他提及立法议员出席与贫困者援助、紧急就业与蔗农援助计划资金有关系的活动,直言此类行径实为“恶劣示范”。

除了对执行情况的担忧外,这位参议员质疑现行策略是否足以助数百万民众脱贫。他指出家庭补助计划自2008年启动,后经《第11310号共和国法令》制度化,可是,推行17年后,贫困现象依然普遍。

援引“虚假项目”报告及部分家庭未能实现长期稳定的情况,他犀利提问:“难道仅止于补助?当受助家庭遭遇虚假项目该当如何?”

马科礼沓随后提出可研究中国扶贫模式作为借鉴。他说,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中国在1978至2018年间使8亿人口脱贫,年均脱贫人数达1,900万。他强调,中国模式的两大核心要素:开创提升收入水平的经济新机遇,并对结构性弱势家庭提供精准扶持。

他分析:“如果我们假定我国贫困人口为1,717万,理论上借鉴中国经验可在一年内实现脱贫。”

马科礼沓澄清其意图并非贬低社会福利部努力,而是探讨能否本土化应用类似策略——特别是提升收入层面的措施。

他举例建议对每月用电量低于200度的家庭实施电费补贴,指出此类节流措施可让低收入家庭将资金转用于食品与其他基本需求。

社会福利部预算审议主席参议员皮娅·加耶丹诺(Pia Cayetano)承认这些疑虑,表示该部门正着手评估各计划成效。她说,遵照总统指示,社会福利部已委托研究确定最有效的介入措施,以及需调整或整合的项目。

加耶丹诺认同部分计划虽具成效但资金不足。她举例“千日营养计划”每月仅提供350比索补助,直言此金额过低难以达成预期效果;另提及“零饥饿”食品补贴项目虽使受助家庭每月获3,000比索,且自述饥饿率下降四个百分点,但仍待加强。

她同时强调社会福利部在家庭补助计划下的成果,指出2022至2025年间有144万户家庭达到自足标准后脱离计划。她说,许多受助家庭子女已完成中小学教育,通过资格考并在执照测验中名列前茅,另有244万受益者已转入生计援助计划。

加耶丹诺承认仍需持续努力。

她表示:“设定目标值得肯定,而部长并不满足于现有数字。”并补充说明社会福利部旨在确立最有效的资金运用方式,以切实满足最贫困民众需求。

马科礼沓对相关说明表示认可,但重申持续减贫关键在于提升收入而非仅提供援助。他认为检视中国的双支柱策略或可带来启示。

他强调:“若无法提高其平均收入,无论推行多少介入措施终将徒劳。”

马科礼沓明确指出,目标应是实现菲律宾家庭的长期经济稳定,而非短期纾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