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做中几民心相通的桥梁(我在中外交流第一线)

时间:2025-9-13 09:29 0 40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益丰船务员工与当地儿童在一起。




益丰船务中方员工为外籍员工做培训。




几内亚籍员工吴起(右)与中国同事合唱《月亮代表我的心》。




益丰船务员工在水下清理船底。

益丰船务供图

当地时间9月6日,在几内亚博法省中远海运散运所属益丰船务企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丰船务”)的驻地,益丰船务综合部副经理黄炳和同事一起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视频,“因为我们的工作都是轮班倒,不能及时收看,就协调时间统一来看视频”。
气势磅礴的阅兵,让黄炳和在场的中国同事心潮澎湃,而外籍同事则是纷纷赞叹。“祖国越来越强大,让我们这些身在海外的中企员工倍感自豪。”黄炳对记者说。
2019年,黄炳所在的益丰船务来到几内亚博法省,开启了一段艰苦创业的历程。
一切从零开始
益丰船务有着深厚的爱国传统。它起源自爱国华侨程丽川先生于1951年受党组织委托在香港成立的“三兴船务行”。沧海桑田,益丰船务在市场大潮下不断变化,但无论怎样,坚定服务国家战略的初心始终没有变。
2018年,中国铝业几内亚项目签约,益丰船务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从几内亚博法省的铝土矿到外海转运锚地有一段河道,矿石要先经河道运出,才能在锚地装船运输。但几内亚基础设施薄弱,河道航行数据不全不准,也没有码头,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我原来负责过的船舶调度,都是30万吨甚至40万吨的大船,到了几内亚,内河里只能使用1.2万吨的小驳船。”中远海运散运副总经理、益丰船务第一任总经理李志强表示。
为了服务好这个项目,益丰船务团队先后8次来到几内亚,充分调研矿山到港口之间这段河道的情况,最终提出使用“码头+驳运”的方式,将矿石从内河码头运输到过驳锚地的大船。
驳运对于散运公司来说,是全新的业务。“从大船到小船,没有经验可循,没有资源可依靠,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李志强说。
黄炳向记者回忆刚到几内亚的情况,“我记得特别清楚,2019年12月15日要举行中铝几内亚项目首驳装船仪式,但12月9日首批第一船5件驳运设备才运抵几内亚科纳克里锚地。”驳运设备的潜卸需要拖轮配合才能完成,“我们先是找到一艘旧拖轮,同事开出去后才发现动力不够,最后租来两艘,在12月14日把设备潜卸下来,没有耽误首驳装船仪式。”
生活中的困难不比工作中的少。刚到几内亚,正好赶上雨季和旱季交替,黄炳和同事在繁重的工作之外,还要防疟疾、防“硫酸蚁”。“‘硫酸蚁’体内有一种腐蚀性很强的强酸性毒液,当它落在皮肤上,如果直接拍打,它身体里的液体就会像硫酸一样把人灼伤,特别难受。”黄炳说。
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阻挡益丰船务团队前进的脚步。现在,驳运的数量稳步增长,有力保障了国家重要战略矿产的运输。在这个过程中,团队还不断攻坚克难,2023年春节,益丰人连续作战,成功完成拖轮上排坐墩作业,攻克了在坞修能力上的短板。
“爱国奉献、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丝路同舟,这就是我们益丰人的精神品质。”李志强表示,未来,益丰船务将坚定服务国家战略的初心,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出益丰人的贡献。
在工作中一起成长、增进感情
企业出海,都面临融入当地的问题,雇佣当地员工是一种重要手段。益丰船务也不例外,尤其是经历过2020年新冠疫情刚开始的那段日子,“一个人当2个人用,一条拖轮原本要10个人才能正常运转,但那时我们5个人就把它开起来。”黄炳对记者说。
益丰船务从2020年开始招聘当地员工,这既能解决人力短缺的问题,也能为当地增加就业,可谓一举两得。
吴起是几内亚人,2022年加入益丰船务,一口流利的中文让记者惊奇不已,“我很喜欢中文,来这里工作之前,我是一名英文老师。”本身就有语言天赋,又对中文感兴趣,吴起的中文就这样一步步熟练起来。
刚来的时候,吴起只有24岁,在全新的环境里工作,难免会有一些不适应,说起这些,吴起用的词是“害怕”,“离父母好远,离家乡得有500多公里”。
短短两个月过去,吴起就不再感到“害怕”。“我感觉公司就是我的家,同事就像兄弟姐妹,每个人对我都很好。”吴起对记者说。
“我们都是在一起工作的过程中把知识、技能等传授给外籍员工,大家在工作中一起成长、增进感情。”黄炳说。
不少外籍员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益丰船务对此十分尊重。“今年4月,我们举办一场开斋节的活动,中方员工和外籍员工共同参与,大家其乐融融。”黄炳说。
到春节时,公司会举办篝火晚会,外籍员工也加入其中,大家围着篝火一起跳舞,“黄皮肤和黑皮肤在篝火照耀下,仿佛融化在一起,不分彼此,大家都是益丰人。”黄炳动情回忆。
活动中,外籍员工和中国员工一起唱歌跳舞,有外籍员工唱中国歌曲,也有中国员工唱外国歌曲。“我唱了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大家跟随我的节奏一起唱,氛围很好。”吴起对记者说。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
深耕几内亚的6年时间,益丰船务一直尽职尽责地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做民心相通的桥梁。
益丰船务驳运的河道周边有20多个渔村。“当我们的船开进河道的时候,那真是万人空巷。岸边挤满了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船。”李志强说。
渔民打鱼要撒网,这些渔网会影响驳运船的航行,因此益丰船务就主动沟通,走访周边的渔村,进行安全宣传,“我们向渔民展示航标、浮筒这些在河道上的标志,告诉他们,在标志之间的是航道,渔网不要撒在河道上”。
黄炳对走访渔村有着深刻的印象,“当时我们带着应急电源和投影仪前去走访,准备播放一些宣传片。当设备展示出来的时候,村里的男女老少都露出了惊奇的表情。他们绝大多数都没有见过这些东西。”
黄炳有一台无人机,在他操作无人机的时候,很多人围了过来,当看到手机屏幕上他们的笑脸时,好多人捂着嘴跑开了,“仿佛是要逃离我的手机。但是,他们眼中都充满着笑意”。
渔村的情况激励着益丰船务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不仅要完成好主营业务,还要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此,益丰船务尝试招聘当地社区居民来公司工作,解决一些就业的问题。“这对他们来说很重要,来到益丰工作之后,可能会使全家的生活境况得到改善。”黄炳说。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今年7月,一场简单的交付仪式在几内亚博法省举行。由益丰船务捐赠的渔船建造完工,交给了博法省的部分渔民。一艘艘木船排列在岸边,样式基本一致,但涂装五花八门、炫彩夺目。木船尾装着的就是益丰船务捐赠的崭新的发动机。“当天现场来了很多人,每个人脸上都挂满了笑容,这些渔船对他们来说,是生计,也是希望。”黄炳对记者表示。
博法海事局局长当天在现场表示:“这些船,对渔村来说太重要了,再次特别感谢中远海运!”
渔民出海遇到紧急情况时,益丰船务还会积极开展海上救助。2022年,他们一次就救助了6名海上受困渔民,得到了几内亚国内主要媒体的报道,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在中几双方传统节日中,来自两个国家的员工会共同庆祝,互道祝贺,大家欢聚一堂增进对彼此的了解。
经过多年努力,益丰船务在当地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与周边渔村的相处也越来越和谐。在那条静静流淌的河道上,既有着益丰船务驳运船的庞然大物,同样也保留着传统打鱼的烟火气,“这是一幅很美的画面。”黄炳为记者描绘着。(本报记者 张一琪)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13日 第 07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