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光谷创业三重奏

时间:2025-8-28 10:34 0 64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陈炜介绍涂抹了钙钛矿溶液的黄色玻璃。受访者供图




李淼展示机械手抓取咖啡杯。本报记者 孙亚慧摄




徐彦斌近照。受访者供图

在湖北武汉,留学生创业园如同光谷的一块“强磁石”,是重要人才聚集地。7月,光谷人才科创种子基金正式成立,将为初创型企业提供更多支持。前不久,记者采访了三支武汉留创园在园团队,看他们如何将论文“印”进现实,让创新照亮未来。
一块玻璃的华丽“变身”
实验室内,武汉九曜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教授陈炜向记者展示了一块玻璃的华丽“变身”。
60厘米×60厘米的导电玻璃被均匀地涂抹上黄色钙钛矿溶液,一块块茶色玻璃在灯光下泛着金属光泽,再经过激光划刻、蒸镀等十余道工序后便可以成为电池。这项技术有望将玻璃窗直接做成电池,为家庭提供太阳能绿色电力,助力写字楼和园区建筑实现碳中和。
从1999年考入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至今,陈炜已在材料学领域深耕了26年。2015年,陈炜还在日本,当他的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全球第一篇反式钙钛矿结构电池论文时,这项技术还只是实验室里的构想。而今,他带领团队已将转换效率推至27.5%,逼近晶硅电池27.8%的世界纪录。
“相较于晶硅所需的1700℃制备温度,钙钛矿仅需要150℃,材料厚度和纯度要求也比晶硅大幅降低,这些特性让钙钛矿成本有望降至晶硅的一半。打个比方,将墨水电泵注入狭缝涂布头,像印刷报纸一样就能在玻璃上‘印’出能发电的薄膜。”陈炜说。
最初,稳定性差和使用寿命短的缺点显而易见,这让产业化之路布满荆棘。“比如在新疆吐鲁番,当地表温度高于80℃的时候,钙钛矿组件的稳定性受到极大挑战,晶硅组件则稳定许多。钙钛矿光伏电池目前的预期寿命在5至10年,而晶硅光伏电池一般可达25年。”
如何进一步提高材料稳定性?陈炜用“高压锅理论”来解释技术攻关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给电池‘加盖子’阻止‘沸水’挥发,让钙钛矿永保组分。又或者在水里添加‘阻沸剂’,就像把清水变糖水,提高钙钛矿分解温度。”
同许多埋头做创新的科研人员一样,从实验室到产品面世,陈炜带领团队走过了一段艰辛的自我突破之路。“做技术的人总有这样一个理想,希望能看到自己的技术变成产品出现在货架上,惠及千家万户,在国计民生的某些领域得到应用。”他说。
在武汉留创园一系列优惠措施的帮助下,2024年,陈炜团队建成了占地1500平方米的洁净厂房和MW级钙钛矿组件中试产线,武汉首块反式钙钛矿光伏组件在光谷成功下线,目前已具备第一阶段钙钛矿室内光伏产品的批量出货能力。
面对产业化挑战,陈炜试图打开更多路径:在日常消费领域,将钙钛矿用于太阳能背包、太阳能电子标签等产品。“一些创业公司的教训告诉我们:技术领先不等于商业成功。我们希望能行稳致远,夯实技术,到达一个节点再推出一款产品,逐步扩大规模。”如今,陈炜的实验室设备年营收近千万,支撑着20余人的团队。他计划3年内实现组件营收平衡,5年突破特定场景使用寿命瓶颈。
夜幕降临,实验室的涂布机仍在低鸣。那片深色材料在仪器照射下持续输出电流,仿佛在回应陈炜的话:“我们正努力将论文‘印’进现实。”
带着机械手“二次出发”
3月,“AI100青年先锋”名单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上发布,首批共有65名青年入选。其中,湖北“天问”机器人总负责人、武汉大学副教授李淼是湖北唯一一名入选者。
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后,李淼前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学习算法与系统实验室的创办者奥德·比尔达教授。他的博士论文提出了复杂物体灵巧操作的鲁棒性算法,并成功应用于现实世界的机器人操作问题,尤其在机器人抓取和操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武汉留创园二楼,记者见到了开启第二次创业征程的李淼。作为武汉大学教师,他曾在2016年首次创业,研发机器人操作系统,但最终因理想与现实脱节而退出。“初次创业的时候,想法特简单:‘只要产品牛,总会有消费者买’。碰壁之后才知道这种想法多天真,根本没有考虑市场到底需不需要这种产品。”
去年,当湖北省启动人形机器人项目时,李淼带着对市场的重新认知回归,创立手智创新,带领团队聚焦刚柔耦合机械手的技术创新。
不同于传统机械臂的固定特性,李淼团队研发出一种可动态调节刚柔程度的机械手,通过特殊材料与微结构设计,实现类似人体肌肉的刚柔耦合能力。
办公室内,只见机械手五指微张,稳稳拿起了桌面上的咖啡杯,之后又轻巧放下。据李淼介绍,机械手抓取物品时无需传感器主动控制,完全依赖被动材料特性。该技术已申请触觉传感、手指结构等多领域专利,正应用于咖啡制作和医院取药场景。
二次出发,李淼完成了关键转变。在他看来,真正的路径在于“找到并打通技术与落地场景的结合点,并持续提供优质服务”。两次创业,李淼都选择了留创园,他表示,从基础场地到精准政策、融资对接、资源导入,留创园不仅是服务者,更是同行者,是创业者的“战略伙伴”,陪跑创业全程。
面对这几年人形机器人行业获得的巨大关注,李淼保持清醒:“不要让这种热度抑制了其他机器人方向的发展。”李淼认为,人形机器人的价值之一在于技术的溢出效应,他规划了团队发展的清晰路径:学术层面努力突破多模态触觉融合技术的天花板,实现机器人厨房作业等复杂技能;商业层面推动服务机器人在医疗、零售领域应用。
自2024年3月《湖北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突破工程实施方案》发布以来,湖北已先后组建4个由院士、专家领衔的技术团队,推出10余款本土人形机器人产品。“机器人正变得更机智,正越来越多从实验室走向应用一线。”李淼说。
潜心积淀等来“风口”
不久前,光谷人才科创种子基金正式成立,将主要投资于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及未来产业,重点支持成立3年内的初创型企业、团队或个人,为创业项目提供“第一桶金”。
光谷人才科创种子基金负责人表示,基金创新采取“路演制+推荐制”快速遴选项目,帮助高校、科技园区、中试平台等推荐的初创型科技项目实现“从0到1”的跨越,单个直投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最快1个月内完成投资,激励各类人才创新创造。
光谷人才集团武汉留创园负责人付雅嘉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我们会以光谷人才科创种子基金为纽带,串联武汉留创园的孵化服务功能,为所投项目提供咨询辅导、办公场地、市场对接等服务,降低创业项目早期运营成本。当前,已有园区入驻企业签订了种子基金投资意向书。”
武汉留创园里,记者还见到了一位“特殊”的创业者。淼算科技的创始人徐彦斌来自马来西亚,少年时获得新加坡全额奖学金赴新求学。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毕业后,2008年徐彦斌进入当地投行从事金融投资业务,主投IT与数字设备方向产业。2008—2018年,他经历了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的10年,“那时候,我基本每年都要到中国出差十几次。”徐彦斌说,这让他更加了解中国,也逐渐萌生了在中国创业的想法。
2018年,徐彦斌决定移居中国。他先在北京工作,加入了一家专门从事服务器液冷业务的公司,主要客户在中东地区。“我常跟朋友说,中国的创业机会非常好,但是也不能刚来就创业,前期的积淀很重要。”他说。
潜心积淀让徐彦斌等来了“风口”。在人工智能时代,算力是关键生产力,单个半导体元件的温度将直接影响系统可靠性,服务器需要散热,数据中心液冷技术引发广泛关注。看准发展时机,2023年,徐彦斌创立淼算科技,他还将全家人接过来,正式定居中国。
“我曾在美国也待了近一年,考虑是否创业,但最终还是决定回到中国。这里的产业链齐全、供应链完善,我坚定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徐彦斌说。
据了解,武汉留创园正加快全球引才步伐,深度融入光谷人才集团“轻舟行”、全球5大光谷驿站、人才数据平台体系。通过“投资+孵化+服务”闭环,当前已累计引进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归创业人才2000余名,成功孵化企业1100余家,汇聚了34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4名省级人才、338名“光谷3551人才”。(本报记者 孙亚慧)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28日 第 08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