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青春闪光,“乡”约盛夏

时间:2025-8-28 08:39 0 5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实践队队长阿牛为藏族群众解读居民医保政策。




实践队队员次仁卓嘎围绕运动热身主题,面向札达县学生们开展教学。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红枣是石楼县的特色农产品之一,图为首都师大学生团队以红枣为灵感设计的毛绒玩具盲盒。




学生团队在永由村组织的红歌律动活动。

暑期,广大学子投身“三下乡”社会实践,将知识与热情播撒在广袤乡村大地。他们深入田间地头、社区企业、学校课堂,在服务基层、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写下闪亮的青春答卷。
近日,记者采访了首都师范大学的两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听他们讲述这个暑假的难忘故事。
AI遇见古槐
在山西省石楼县崖头村的一片菜地里,几个来自北京的年轻人正蹲在田间,仔细分辨着生长中的西葫芦和丝瓜。
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亲手采摘蔬菜,也是第一次真正触摸中国乡村的肌理。
一位老大娘看着忙碌的孩子们十分感慨。在这个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的村子里,学生带来了欢声笑语,也带来了新点子。
这个夏天,“寻迹东征,青融石楼”实践队来到这里,用AI技术和青春智慧,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李思睿是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的大二学生,据她介绍,团队分成两个小组展开工作。崖头村小组的同学们用AI辅助,围绕红枣等当地特色农产品,设计出一系列文创产品,又拍摄剪辑了三段深度融合AI的短视频。这些从05后视角制作出的视频,为当地民宿宣传注入了全新活力。
在永由村,同学们将屹立在村口的一棵千年古槐融入设计。他们不仅为当地篮球队设计了充满地方特色的队旗,还将文创产品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杯子、毛巾这些寻常物件,因为有了古槐元素的装点变得别具意趣。学生们专门发起组织的“我爱你中国”红歌律动活动也很受欢迎,大家踊跃互动,老人和孩子们笑得开怀。
实践队里,小组成员分工明确。除了李思睿,还有来自学前教育专业的高一玮、牛嘉璐,来自美术学院的孙可是文创设计的主力,刘逸宸则来自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班,为队员们提供技术保障。
从蔬菜采摘到闲唠家常,从文创制作到红歌传唱,学生们用前沿技术和质朴情怀,在石楼县书写了一段温暖的故事。
“这是我们第一次真正使用AI设计出产品,并应用到实际场景中——我们走出书本,走出学校,真正帮助他人。”李思睿说。
最让学生们难忘的是拜访乡村学校老校长的经历。任校长看着与村民互动的同学们,动情地说:“今天你们来到这里,我看到的景象和之前完全不同。老人和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就是我一直扎根乡村教育的原因。”
夕阳西下,篝火燃起,同学们和村民们手拉手跳起当地的舞蹈。科技与传统在此刻交融,青春与乡村在此刻相遇。这个夏天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每个参与者的记忆中,如同那棵千年古槐,生生不息。
高原绽放芳华
在祖国西陲的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海拔45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由7名藏族师范生和1名博士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在牧民家中耐心讲解医保政策。他们在这个边境县,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实践之旅。
队员们走访当地人社局,深入了解牧民需求,最终编写出《高原常见疾病问诊对话手册》。这本手册详细记录了如何用普通话描述病情、如何挂号、如何向医生提问等实用对话。“我们了解到,当地不少牧民去医院时需要找翻译,沟通不便造成了一些麻烦。”带队老师孔奕博说。
在当地,队员们遇到了一名00后藏族姑娘。她初中毕业时考上了阿里地区最好的高中,最终却因家庭原因被迫辍学。“她特别好学,特别认真。”孔奕博说,队员们主动留下了她的联系方式,希望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鼓励她继续学习。
一名60多岁的大叔也让学生们难以忘怀。他每天早早来到课堂,坐在第一排认真记笔记。从没上过学的他,靠着自学学会了一些普通话。这位大叔告诉队员们:“我想说得更流利,在县城开个餐馆接待游客。”
实践队队长阿牛是来自首都师大化学系的大三学生,在10天的暑期实践结束后,她有了毕业后到札达县中学任教的想法。这个来自昌都的藏族姑娘说,亲眼看到今年刚落成的札达县中学后,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学生团队在当地尝试的“民生+教育”双线模式实现了比想象中更好的效果。通过与当地人社局合作,他们将医保政策翻译成藏语,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讲解给牧民听;他们充分发挥自身师范专业优势,为当地孩子开设科普课堂,用亲身经历鼓励孩子们走出高原,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这里的孩子普通话都很好,这让我们更想鼓励他们走出去看看。”面对孩子们,实践队队员分享了自己从藏区到北京求学的经历。
这是首都师大团委书记王洵第一次组织赴西藏的社会实践。“虽然在西藏的暑期社会实践只有10天,但我们想以此为开端,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她说。临别之际,首都师大与札达县签订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合作协议》,未来将持续派出实践团队,并邀请当地教师来北京培训。
从海拔3700多米的县城到4500多米的高原牧场,在这片神秘而壮丽的札达土林之间,这群藏族大学生用脚步丈量家乡土地,用专业知识回报故乡。这是语言联通带来的希望与机遇,是边疆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动注脚。(本报记者 孙亚慧)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28日 第 09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