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娱乐新闻
›
从长剧向“短”看影视剧集新业态
菲龙网编辑部7
有 744 人收听 TA
154188
主题
154205
回复
180601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娱乐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7
)
菲龙网编辑部7发布过的帖子
0/92
深刻的难道是编剧么?不,深刻的是我
0/91
今年内娱最震撼的夫妻
0/102
豆瓣9.5,我赌它还能再火20年
0/99
《扫毒风暴》谜团:林强峰为何不拔掉云司令,背后真相竟如此复杂
0/100
《书卷一梦》庆功宴,刘宇宁被挤到最后,比《折腰》寒酸很多
0/99
《扫毒风暴》3个多余的角色,左小青勉强接受,女一号大可不必
0/96
林泽辉《半醒浮生》今日开播 纯狠反差角色张力拉满
0/92
解读《扫毒风暴》20位角色,王奇这个角色挺多余的!
0/98
《她的生存之道》大火,本是冲着王传君去的,却被女主惊艳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从长剧向“短”看影视剧集新业态
时间:2025-7-25 09:40
0
46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近期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在技术迭代、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的三重驱动下,网络视听行业的用户规模、市场体量和使用时长皆呈现出稳步增长趋势,而其中“短”内容的发展趋势最为稳健。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10.40亿,用户规模和使用时长仍居第一。与此同时,微短剧依托短视频的蓬勃发展,用户数量迅速增长。但与之相伴的则是“长”内容吸引力的下降,这表明融媒体时代的影视生态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
“长剧短剧化”的直接表现是,长剧的平均剧集数量和单集时长皆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一趋势是其内部发生深刻转变的直接映照,而内容层面的“短剧化”则更能体现出数字逻辑对传统剧集的深度渗透与媒介化重塑,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题材类型的转向。
短剧具有灵活多变、勇于开拓的优势,能够快速响应社会风尚和观众审美需求,成为影视剧集在题材类型方面积极探索、融合创新的“排头兵”,对长剧的创作题材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是叙事层面的重组。
在故事编排上,长剧开始向短剧靠拢,采取“前置冲突点”“增加反转点”“打造记忆点”等方式,增强情节密度和信息浓度,在提高作品叙事效率的同时,全方位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在人物塑造上,生成于数字媒介环境且能够被受众迅速定位的“标签式”人物设置成为主流,这不仅向受众揭示了人物及其组合关系,也为受众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是营销方式的重塑。
文艺内容在生成前便已具有明显的话题指向性,剧集营销更多地将冲突点、反转点等“高光”内容切割成相对短小的精彩片段,激发受众兴趣。此外,短剧化营销方式还将符合“人设”的台词、表演等片段,通过剪辑、短视频解析等形式进行并置与重组,引发受众讨论。而营销方式的重塑,也是对融媒平台机制的深度适应。这种“三秒入戏、十秒反转”的短剧化营销方式,不仅提高了受众的互动参与度,而且达到了剧集的营销宣传目的。
从短期表现来看,无论艺术上的创新表达,还是商业上的增益表现,“长剧短剧化”策略确实能够成为提振影视剧集市场的有效“强心剂”。但从长期发展来看,则在一定程度上损耗了影视剧集艺术表达的深度和思想传达的高度。目前,在剧集市场中长剧向“短”热闹繁华的表象之下,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题材的“水土不服”。
长短剧之间题材选择与叙事载体的适配性矛盾日益凸显,短剧的“强冲突、多反转”等特点天然适配“悬疑”“复仇”等题材,而长剧则更为适配探讨复杂议题的“年代剧”“历史剧”等内容类型。若强行以短剧逻辑展现长剧题材,则会导致“排异”反应的发生。
二是叙事完整性消解。
叙事性作品冲突点、反转点的浓度提升和强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情节铺陈断裂、人物动机模糊等问题,虽在短期内能为受众带来强烈的情绪冲击和释放,却无法将其带入深度的审美体验之中。
三是营销的短视化。
剧集营销正在由整体性的“全片推介”转向碎片式的“高能切片”,这种牺牲剧集内容完整度与长尾效应的方式,虽可以快速撬动流量,却容易导致文艺受众对作品的认知停留于表面,陷入“只知高光片段,不知思想内核”的审美困境。
文艺作品是受众了解和掌握世界的“独特窗口”,当深层的情感共鸣变为浅层的情绪宣泄,深刻的思想共振变为浅薄的观点狂欢,剧集能为受众留下的可能只有“高能”片段堆砌后弥漫的夸张感、“标签式”人设杂烩下滋生的乏味感、被精致影像包裹着的空虚感,忽略了本应悉心留存的对人类世界丰富认知和人生境界切身体悟所带来的生命充盈感。
随着数字技术突破传统时空观念走向数实融合,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信息接收方式等皆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生动局面。文艺领域中“长剧短剧化”的发展趋势,不仅是对长期以来存在的“注水剧”问题痛定思痛后的自我革新,更是对融媒体时代文艺媒介化转向态势的积极回应。这一现象的产生固然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但需要注意的是,“长剧短剧化”应是文艺创作的创新手段,而非争夺流量、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万能公式”。在“长剧短剧化”的实践过程中,诸多剧作过于注重以短剧逻辑对自身进行媒介化重塑,却忽视了对自身独特创作优势的秉持和拓展。而长剧的魅力正在于,它能通过细致入微的叙事线索铺陈和情感层次递进,促使受众沉浸于其中并与剧中人建立情感联结,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受众洞察角色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也使其在故事的推进中得以见证时代的沧桑变幻。为了应对短剧带来的严峻挑战,长剧在学习、应用短剧快节奏、强冲突、强反转等叙事技巧的同时,更要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细腻的情感铺陈、多面的人物塑造、深刻的思想意蕴、厚重的故事表达来提升艺术水平。
长剧的“短剧化”与短剧的“精品化”发展,在本质上都是以满足受众对于优质文艺内容审美需求为目标。在影视艺术的舞台上,长剧和短剧应该各展风姿、各骋所长。因为影视行业的未来绝非“长短对决”的对抗战,而是“和谐共生”的协作战。
融媒体时代文艺样态呈现出媒介化趋向,打破“零和博弈”思维,以互补逻辑重构行业生态,剧集的长度本身就不是问题。无论鸿篇巨制的长剧,还是短小精悍的短剧,唯有作品的篇幅体量与情节的长度、深度和厚度相得益彰,剧集才能既赢得流量,更留住人心。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田粉红
新媒体编辑: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