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看“幸福”如何跨越山海、穿越时空(侨·博物馆⑥)

时间:2025-7-16 08:48 0 69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侨眷陈印扶通过“华侨幸福通讯处”给父亲去信原件。

广州华侨博物馆供图




广州华侨博物馆馆藏“华侨幸福通讯处”木匾。

本报记者 徐令缘摄

在广州华侨博物馆,有一块红底金字的漆木牌匾静静陈列。七个阳刻大字“华侨幸福通讯处”在斑驳漆面上依然清晰,苍劲有力。这块牌匾,见证了20世纪广州鸦湖乡华侨华人出海奋斗的酸甜苦辣。它像一枚凝固的时间印章,诉说着海内外中华儿女跨越山海、心手相连的故事。
从这里寄出的家书,承载着亲人间的思念;汇入的侨汇,支撑着千万家庭的生计。走进广州华侨博物馆,看“华侨幸福通讯处”寄送相隔万里的浓浓乡愁,传承穿越时空的百年侨心……
“幸福”驿站传侨音
不舍的泪语与闻讯的欢笑,交织成这座小小通讯处独有的“幸福旋律”,谱写着海外游子与故土亲人之间绵延不断的情感长歌
走进广州华侨博物馆四楼“记住乡愁”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红底金字、漆面斑驳的木质牌匾,上书“华侨幸福通讯处”七个字。它静静悬挂于展柜中,开启了“侨信印记”展区的序章。
时光在木匾的漆面上留下斑驳,仿佛讲述着一段段尘封往事。在信纸传情、银票寄思的年代,多少侨胞家属曾怀揣牵挂,踏入“华侨幸福通讯处”的大门,期待着一封来自远方的家书、一笔支撑生活的侨汇。
1932年,“华侨幸福通讯处”由广州市白云区鸦湖乡华侨幸福会创办,专门为海外侨胞处理汇款与书信业务。当时,鸦湖乡已是远近闻名的侨乡。至1933年,鸦湖乡籍的旅外侨胞已逾5000人。他们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但始终心系故土、情牵亲人。为了便利侨胞寄送书信与侨汇,幸福会在广州抗日西路购置物业,设立通讯处,成为连接海内外的重要纽带。
不舍的泪语与闻讯的欢笑,交织成这座小小通讯处独有的“幸福旋律”,谱写着海外游子与故土亲人之间绵延不断的情感长歌。
1947年,马来西亚华侨曹氏托“华侨幸福通讯处”寄回家书:“寄银壹万元……听长者教训,莫闲游放荡……”对孩子的关爱、对家庭的牵挂,凝聚在叮嘱的话语之中。
侨眷陈印扶通过“华侨幸福通讯处”寄出两封写给父亲的家书,字里行间记录着家国命运的跌宕起伏。第一封信中,他讲述了1949年8月连平县迎来解放。随着土改推进,生活逐渐好转,陈印扶的言语间满是对新生活的期望。第二封信中,他追忆抗战时期的苦难岁月——母亲与弟弟惨遭日军杀害,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而今,他已重新成家,育有子女。信末,他恳切请求父亲寄来照片或归家团聚。
通讯处门前,曾悬有一副意味深长的对联:“幸会同堂,桑敬梓恭,东道何须分主客;福沾有地,熙来攘往,满门谁不是鸦湖。”短短数十字,道尽侨心所系。身处异乡,深厚的乡情让乡亲一见如故、亲如一家。无论身在何方,侨胞始终与亲人故土心手相连,正是这份不改的赤子情怀,让“华侨幸福通讯处”成为侨界记忆中的温暖港湾。
“华侨幸福通讯处”收发的一张张侨批,把“幸福”传递到千家万户。在通讯不便的年代,它以质朴的方式,传递着游子牵挂与桑梓深情,诠释出其名“幸福通讯处”的含义。
字里行间显侨心
传递侨心,广州华侨博物馆郑重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一件件展品,体现着侨胞对家与国的深情守望
传递侨心,广州华侨博物馆郑重接过历史的接力棒。2020年8月31日,在广州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指导下,白云区鸦湖乡幸福会华侨服务中心将“华侨幸福通讯处”漆木匾、20世纪初期保险柜、侨批汇票等珍贵藏品正式捐赠广州华侨博物馆。
广州华侨博物馆为这批文物量身打造了展柜与玻璃罩,设专人每日巡查,并将其设于基本陈列第四部分“侨信印迹”单元的重要位置,作为重点文物着重介绍。木匾之下,鸦湖乡的保险柜、侨批原件、华侨汇票等等一一陈列。侨批作为广州华侨博物馆馆藏的特色珍品之一,勾勒出华侨华人下南洋、奔美洲、寄银养家、报效桑梓的清晰轨迹。
“现父一路平安抵到檀香山埠……然后再付银信报及到埠可也;到日本国时,故所以我同胞个个遵守国难,同胞个个并无有一个人上日本国,但我们要抵制到底……”
1933年,美国华侨李道强去信家中爱子。信中,李道强将路途平安的消息知会家人,叮嘱妻子照顾孩子。此外,他谈及乘船行经日本之时,船上同胞无一人上岸的故事。字里行间,尽显华侨对祖国时局的牵挂。
2024年8月,在广州华侨博物馆与江门市博物馆共同举办“鸿雁传家书 浓浓家国情”广府侨批专题展上,这封书信原件正式与观众见面,观众因此有机会亲自阅读见证华侨华人在抗日战争时的真实心境。
如此的例子还有很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广府华侨在与家乡亲人的书信往来中时刻关注着家国时局的变化。1928年4月20日,美国华侨吉同在给家人的信中谈到美国华侨正在筹集捐款,用以应对日军干涉;1934年,美国华侨雷华佐使用“拒日救国”专用信纸给兄弟雷华振写信,上面印有“拒日救国”大字和“永远不买日本货、永远不卖日本货、永远不卖东西给日本人、永远不帮日本人做事”等字。
一封封字迹斑驳的信件、一件件留下岁月痕迹的展品,展现着对家与国的深情守望。在广州华侨博物馆,“侨韵”始终深厚、“侨心”依然真挚、“侨音”愈发嘹亮。
华侨精神永相传
“鸦湖乡‘华侨幸福通讯处’已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它承载着华侨华人的集体记忆,传承着百年华侨精神。借由博物馆的平台,我们要把这份精神传递到未来”
“讲好华侨历史故事,是打开未来的一把钥匙。”广州华侨博物馆馆长罗兴连表示:“鸦湖乡‘华侨幸福通讯处’已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它承载着华侨华人的集体记忆,传承着百年华侨精神。借由博物馆的平台,我们要把这份精神传递到未来。”
广州华侨博物馆是这份精神传承的见证者与讲述者。常设展内,鸦湖乡“华侨幸福通讯处”系列文物静静陈列在玻璃展柜中,见证人流如织,续写华侨精神。这些文物铭刻了广府侨胞的拳拳之心,记录了文化根系中的脉脉温情,为广州华侨博物馆这座广府华侨华人的精神家园更添一份厚重。
近年来,博物馆在打造广州侨文化新名片方面开拓创新,陆续推出“百年长堤 华侨印记”专题展、“鸿雁传家书 浓浓家国情”——广府侨批专题展、“我和祖国有个约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穗港澳台·华侨华人书画巡回展、“侨行万里 一脉岐黄”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等不同类型精品展览,并持续开展“我和祖国有个约会”故事分享会、“侨课进侨校”等活动,促进文化交流。
华侨华人既是华侨故事的受众,也是华侨文化的传播使者。从寄银养家到捐资助学,从拒日救国到抗震救灾,广大华侨华人一直在用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可信、温暖、有文化厚度的中国。
博物馆也会一直讲述他们的故事。罗兴连说:“未来,广州华侨博物馆将持续发挥三大核心作用。一是构筑华侨文化阵地,成为华侨华人‘精神家园’。在馆内基本陈列展示广府华侨贡献的同时,陆续推出华侨华人主题精品展览,举办华侨华人传统文化体验等文化交流活动,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强化文化纽带功能,通过展陈唤醒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深化文化归属感。三是搭建中外人文交流平台,立足华侨华人开放包容特质,促进跨文化对话与文明互鉴,助推多元文化繁荣发展。”(本报记者 徐令缘)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16日 第 06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