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逐梦中国诗歌与世界文学的星河(海客话中国·中欧建交50周年)

时间:2025-7-11 09:31 0 51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雷震近影。

受访者供图

青城山脚下的小路,绿树蓊郁,蝉鸣声声。德国女诗人雷震轻装小扇,模仿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埃兹拉·庞德的语调,吟诵着庞德编译的李白诗《送友人入蜀》英文版。这是纪录片《诗美成都》中的一个镜头。

这个镜头,恰如一个文化隐喻:这位成长于阿尔卑斯山脚下的艺术家,正以独特方式,逐梦中国诗歌与世界文学的星河。

水墨引路

“我小时候居住的地方和青城山有些相似,环境清新安静,人们生活悠闲。”雷震说。奶奶收藏的水墨画、创作的陶艺品和推崇的东方极简美学是雷震的艺术启蒙。19岁时,雷震带着对大城市的向往,奔赴英国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学习绘画,那时她觉得“视觉作品直截了当,是世界共通语言”。在唐人街光华书店,她接触到中国古代典籍的不同译本,发现差别很大,于是决定自学中文——“在伦敦地铁上,看到中国人捧读中文书,我就想:我也要读!”

渐渐地,雷震喜欢上中国的很多东西,中医,繁体字,香港电影……她从《易经》震卦中的“震为雷”为自己取了“雷震”这个中文名,再后来她来到中国,并嫁给一位中国画家。

初到中国,她仍以水墨画创作为主,获奖频频。但练习中国书法成为一个转折点:书法让她体会汉字的表意本质,成为她深入语言内核的桥梁。她开始沉迷于汉诗。

在北京居住18年后,她与原籍成都的丈夫选择到青城山栖居。“成都的烟火气非常浓厚,特别是青城山,汉藏两种文化在此交融。”山居5年,她完成了从画家到诗人的蜕变:具有“不可译性”的诗歌,成为她对抗商业化、整合多重文化身份的精神容器。“诗歌如青竹,具备戳穿水泥的生机。”她说。

驻村观风

“由星辰吹向黎明的寒风/把我们重叠入历史。”雷震诗作《观风》中这个句子,打动过许多读者。这首诗源于她在四川邛崃市花楸山的驻村经历:“住在山上,俯瞰竹海峡谷升日轮,深感我们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她说。

“银河挂空,无止流形/相隔一千三百年/炯炯的双眸已暗/追寻,却成三人……”在《启明·长庚》中,雷震将自己的创作喻为“追影子”:“我一个德国人写唐代的李白,只能通过他的作品,体会他跨越千年的大孤独。”

在雷震的印象中,“诗仙”李白具有天马行空的个性,交游广阔,特别能象征唐代的开放性、国际性和繁华。但他的光芒一度因动荡的历史而被遮蔽。不懂中文的庞德通过美国东方学家的译稿接触到李白诗歌,以诗人的敏锐捕捉到汉诗的特质。庞德的《华夏集》虽然是一本仅收录10余首汉诗的小册子,其中大部分是李白的诗,但和艾略特的《荒原》共同推动了西方诗歌的现代变革。

雷震说,她和庞德一样,都曾被汉诗震撼:“汉诗意义深远、回味无穷,摆脱了语法上的枷锁,是完全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在她看来,中文的文言与白话可以自由调配,是一种独特优势;她通晓德、英、法、中4种语言,不同语系的思维在她的内心持续对话,半生中她曾尝试分别用4种语言写诗,但中文诗歌逐渐成为她的创作重点。

在成都这座“诗歌之都”,雷震的《望江》《古都》等作品融合地理志与抒情诗,隐喻成都2300多年未迁址的文化包容性,也将无人机、玻璃幕墙等现代意象与道家宇宙观并置,凸显成都的城市精神,获得中国诗歌界的认可。

文化公民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雷震的身份成为时代注脚:来自欧盟创始国之一德国,曾受惠于欧盟学生免学费政策在英国伦敦免费上大学,最终扎根中国。

雷震当年是首批欧盟学生免学费政策的受益者。亲历文化边界的消解过程,让她深有感触。“拆除边界是最好的交流,”她说,“中欧之间应该越来越友好。中国和欧洲都拥有古老文明,本来也一直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交往。”

雷震有着独特的“文化公民观”:“如果从一个公民的角度,国和国之间的交流就是以文化交流为主。我们去其他国家旅游,大部分时间是在感受异国文化,比如去博物馆看绘画等。”在她看来,顶尖艺术属于全人类,“歌德、雨果、但丁和李白都是世界文学巨匠。今天,我们都是‘世界公民’,应该超越国界,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诗美成都》中有一个镜头:雷震的书架一侧是西文书,一侧是中文书。该片导演张同道认为,这是文明对话的一个绝妙场景。雷震很喜欢李白的一句诗:“明月直入,无心可猜。”她视之为东西方伟大诗人的精神契约,即跨越细节,直抵永恒的人性。(记者 苗春)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11日 第 07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