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我们就是守护千家万户的那道坚实屏障” ...
菲龙网管理员8
有 237 人收听 TA
68990
主题
69442
回复
89280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中国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5
)
菲龙网管理员8发布过的帖子
0/7
土中媒体论坛在安卡拉举行
0/7
机器人企业何以在广东聚木成林(活力中国调研行)
0/7
我国已建设口袋公园超4.8万个
0/7
上合组织成员国将进一步加强区域互联互通合作
0/8
向阿拉伯读者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
0/46
【光明论坛】外贸新业态催生发展新动能
0/37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小相机”打开“大视野” 深圳智造如何脱颖而出?
0/31
一杯奶茶如何重塑万亩良田?解码中国奶茶“地域密码”
0/26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大漠深处三代人的绿色守望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我们就是守护千家万户的那道坚实屏障”
时间:2025-7-3 09:55
0
48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图①:黄志川抱着救出的婴儿。
图②:山岳救援。
图③:日常训练。
图④:斋堂消防救援站。
本文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每次出警,我想的就是把被困群众安全救出,把带出去的队友平安带回。山洪再猛,火势再凶,路再险,只要穿上这身衣服,我们就是守护千家万户的那道坚实屏障。”近日,接受本报采访时,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消防救援站副站长黄志川眼神里闪烁着历经1900余次出警淬炼的坚毅。
今年4月28日,32岁的黄志川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在北京“23·7”抗洪抢险行动中,他带领车组前置备勤,转移营救被困群众,创造了受灾最严重之一的沿河口村“零伤亡”的奇迹。2024年他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他所在的斋堂消防救援站先后荣获应急管理部授予的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1次。
在北京大西山里、永定河畔,这支平均年龄25岁的年轻消防员们,披上“蓝色盔甲”,为人民群众筑起生命之堤、搭建救援通道,践行着“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铮铮誓言。
在洪水中,筑起生命之堤
5月29日,从北京市区沿京蔚高速向西,穿越重重隧道群,深入门头沟区群山腹地,笔者来到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最西边的消防救援站——斋堂消防救援站。它守护着雁翅、斋堂、清水3个镇,共计980平方公里的土地,承担着这片区域的灭火救援与抢险救援任务。
下午2时,笔者在斋堂消防救援站,见到了刚结束中国救援队联合国复测工作的黄志川。在消防站一楼大厅里,一张黄志川抱着襁褓中的婴儿、从受灾的房屋里转移出来的照片吸引了笔者的目光。这一幕,定格了“23·7”抗洪抢险中的一个惊险却又满含温情的片段。
“谁都没有想到那场雨会这么大。”黄志川再次回忆起2023年7月的那场救援,洪水咆哮肆虐村庄,山体滑坡断路,信号中断失联……一幕幕场景在黄志川眼前浮现,也将笔者带入那场惊心动魄的洪水救援中。
斋堂镇沿河口村,位于石岩沟和刘家峪沟的交汇处,呈三面环山、一面开口地形,是地质灾害高发的敏感地带。2023年7月,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影响,北京遭遇极端强降水,门头沟山区面临洪涝灾害。
黄志川回忆,降雨来临前,7月28日晚上8时,他临危受命,驾驶着消防救援车,率一车五人去沿河口村前置备勤。29日,暴雨倾盆,值守在河道边的黄志川发现河水变黄,这是山洪即将到来的前兆。
7月30日,暴雨如注,洪水卷着泥沙像猛兽一样呼啸而来。黄志川带领队员和村干部一起疏散转移群众,大部分村民已转移到安置点。
次日凌晨2时,黄志川突然发现村里的屋顶还有闪烁的灯光。“当时我不放心,于是带着一位熟悉地形的村干部,走到离房顶较近的一侧山体斜坡上察看,发现房顶上有一家四口,老人怀里还抱着一个婴儿。”此时,屋内的水即将没过屋顶。黄志川利用所带的救援装备,搭建绳桥,跳到对面的屋顶上。队友张诚鑫利用一棵倒伏的大树,搭建起一座木桥,让被困的村民拉着绳索,踩着木桥过去。黄志川则抱着婴儿过桥,成功将一家四口转移。
紧接着黄志川发现在村子的西侧,不远处的房顶上又出现了灯光。黄志川心里紧张起来。此时,夜色正浓,洪水咆哮着,山体倒塌的轰鸣声不时传来。黄志川与队友沿着山体、慢慢穿过树林绕到村里。由于院内的水流湍急,直接涉水非常危险,于是他从房顶上拉了根安全绳进入屋内,发现被困的是一家三口,其中有位80岁的老人。黄志川先将3人慢慢转移到屋顶,然后利用绳桥,转移到山坡上,最后送回安置点。回忆当时的场景时,被救的魏大爷感慨:“多亏了他们,我才捡回一条命。”
洪水步步紧逼,黄志川带着百余名村民退守在临时安置点。当地点位较高,周围都是岩体,不易发生滑坡。与外界隔绝的3天里,百余人相互依靠、挤在六七十平方米的安置点里。“当时的食物大部分已经消耗完,物资供应紧张、信号中断,与外界取得联系成了当务之急。”黄志川说。
8月1日凌晨5时,黄志川决定和一位队友突围传递消息,将村里的受灾情况反馈出去。他回忆,“由于洪水已经冲垮了村里的房屋、树木,携带着泥石流一路汹涌,道路也被冲毁,突围异常艰险。”在现场他架起一座40米长的绳桥,戴着头盔,仰面借助绳索向前爬去。攀缘到河流中段,由于重力作用,黄志川身体下陷,湍急的洪水一时没过他的头顶。“当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再回忆时,黄志川仍感到后怕。在水里憋着几口气,他奋力向上,抓紧绳索,迅速向前移动,顺利到达对岸。
在对岸的沿河城村,一位村民看到黄志川二人脚上的靴子已经被磨破。于是,她去家里的小卖部拿了两双胶靴,还特意拿了两双红袜子,对他们说:“小伙子,你们这一路过去非常危险,我特意拿了两双红袜子,希望你们一路走过去平平安安。”说到此时,黄志川已经红了眼眶,他表示:“在抗洪过程中,当地百姓与我们消防员之间惺惺相惜的情感令人难忘。”
冒着山洪泥石流的危险,黄志川徒步25公里,经过6个村庄,沿途了解受灾村庄的具体人数、所需物资。当天下午5时许,黄志川到达斋堂镇政府所在地,将了解到的灾情汇报给镇党委、政府,为统一协调部署防汛抢险工作提供了第一手依据。
8月2日凌晨2时许,黄志川和镇政府工作人员以及解放军战士背着物资回到沿河口村,为乡亲们解了燃眉之急。整个抗洪抢险中,黄志川带领队员疏散营救群众200余人,打赢了一场出色的抗洪保卫战。
如今的沿河口村已重获新生。在“23·7”中遭受水灾的老村不远处,新的沿河口村已经建成,全体村民已搬迁至此,开始新的生活。
在山野中,搭建救援通道
对斋堂消防救援站50余名队员而言,“险水敢涉”是面对洪涝等自然灾害时的担当,“刀山敢上”则是日常山岳救援中攀悬崖、越险峰的果敢。今年3月1日10时52分,伴随着警报铃声响起,北京门头沟山区上演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营救。斋堂消防救援站接到市消防救援总队119指挥中心调度称,在雁翅镇珠窝村上涧沟东北方向1公里处,有一名女性摔伤,目前无法行动,急需救援。
蹬上靴子、扣好腰带、抄起抢险救援服,在金属装备碰撞声中,斋堂消防救援站的8名消防员携躯体固定气囊、卷身担架等专业装备,驾驶消防车迅速出库、奔赴现场。途中,队员们分工有序,核对地图、调试绳索,分配救援任务。“这类山岳救援我们执行过几百次,把被困群众安全救下来,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参与此次行动的消防员陈洋告诉笔者。作为斋堂消防救援站的文书,陈洋往往在完成救援任务的同时,还肩负着记录现场情况的工作。
据陈洋介绍,被困者当日与两位好友从市区出发,计划前往珍珠湖庆祝生日,10时到珠窝村后上山,仅半小时就在攀爬中意外摔伤。11时58分他与队友抵达时,发现伤者腰部伤势较重,头部和手臂有擦伤,随即用躯体固定气囊进行身体固定并转移至担架。下山路上砾石遍布,多处路段落差2至4米,尤其一处70°陡坡高约10米,队员们用绳索牵引、梯队接力的方式,在崎岖山路上开辟出生命通道。
这场山岳救援中,专业装备与协作机制构筑起生命防线,让被困者在“火焰蓝”的守护下,度过了这个特殊的生日,成为见证中国应急救援体系温度与效率的生动注脚。
“辖区99.5%为山地,吸引了大量驴友前来。因此,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高山顶峰和险峻峡谷之间,救助受伤和迷路的游客。”斋堂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张爽说,作为一支以山岳救援为主的专业救援队,斋堂消防救援站自2011年以来共接警1400余起,出动队员4500余人次,抢救遇险群众900余人,获得群众自发送来的锦旗80余面,是救援现场名副其实的“绝境奇兵”。
“山岳救援有两大‘拦路虎’:一是救援时间跨度长,连续十几小时的救援时有发生;二是极端天气频发,狂风、暴雨、浓雾、低温等都是队员们必须直面的挑战。”斋堂消防救援站站长范杭伟坦言,每逢节假日游客高峰,队员们连续数日奔波救援更是家常便饭。今年“五一”假期第二天,灵山地区突降零星小雪,雾气与大风交织,不少驴友被困山中。救援队当天接连执行两起紧急救援:0时57分,1名高中生因发烧被困,救援人员4小时往返5公里山路,将其与3名同学安全转移;17时36分,2名游客迷路被困,队员们再次进山,4小时跋涉9.8公里后将被困者安全移交家属。风雪中,救援队伍在陡峭山路上与时间赛跑,用专业与担当为被困群众筑起生命防线。
在层峦叠嶂间,斋堂消防救援站年轻的队员们用脚步丈量着大山的险峻,在岩石陡坡上开辟通道,以双肩扛起生命的重量。他们穿梭于山岳间,用一次次挺身而出诠释着“中国救援”的温度。
在训练中,铸就守护之盾
无论是洪水救险,还是山岳救援,都离不开消防队员日常的高强度训练。走进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斋堂大街119号,斋堂消防救援站映入眼帘。大门前,站岗的消防队员军姿如松,目光紧紧盯着前方;穿过救援站主楼,菜田里的辣椒、韭菜、西红柿等蔬菜,已经冒出嫩绿的新芽;旁边的玉米地中,由队员们自己豢养的鸡鸭在悠闲地休憩、啄食;后院的篮球场宁静而空旷,仿佛静候着即将训练归来的“火焰蓝”们前来挥洒汗水。
“消防员登上消防车,再穿戴好战斗服,最后启动车辆,整个出警过程我们只需要45秒!”灭火救援一班班长刘义峰说。当笔者询问出警速度为何如此迅速时,他表示:“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诀窍,我们每天都反复操练,练得多了,就能做到。”
据刘义峰介绍,体能训练是他们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涵盖耐力、上肢力量、核心力量与速度力量等多个方面。跟着刘义峰和特勤分队一班副班长王智,笔者登上救援站二楼,洁白的墙壁上不仅醒目地写着“正年轻 锻炼血性”的标语,还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消防队员们的各项训练成绩:5000米耐力跑、2分钟单杠卷身上、400米模拟火场救人疏散物资、5×40米折返搬运重物等。王智告诉笔者,对于守护生命安全的消防员来说,正是这份日复一日的坚持,才铸就了他们在危急时刻的分秒必争。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中午11点30分,救援站响起了哨声,刚结束训练的年轻消防员们迅速在食堂门口聚成方阵,开始放声高歌《团结就是力量》。唱毕,队伍有序解散,消防员们排队进入食堂,迎接他们的是满满一桌家常菜:热气腾腾的胡辣汤、香辣可口的辣椒炒肉、鲜香软糯的肉沫茄子、香气扑鼻的红烧鸡块。门头沟区消防救援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刘伟告诉笔者,食堂的餐桌上时不时也会有队员们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虽然训练生活充满了汗水与疲惫,但救援站也要给消防员们坚实的后勤保障,让他们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繁重的日常训练之余,消防站也积极组织各类活动来帮助消防员们放松身心、释放压力。据范杭伟和灭火救援一班驾驶员吴世阔介绍,救援站内配备了功能完善的放映室、静谧的读书室以及器械齐全的健身房,为队员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此外,站内还定期举办多种体育活动,如乒乓球比赛和足球友谊赛。“想通过这些活动,让消防员们在紧张的训练与救援任务中调节身心状态,以更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后续的训练中去。”范杭伟说。
除此之外,家人的牵挂与陪伴是年轻的消防员们在救援站中坚守下去的坚实后盾。黄志川说,每当自己外出执行任务,家里都会发来信息,叮嘱他“注意安全,平安归来”。尽管内心十分渴望与家人团聚,但黄志川表示:“如果危急关头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我一定会勇敢地站出来,召之即来,战之必胜!”
斋堂消防救援站所在的门头沟区,分布着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京西第一党支部等多处铭刻着先烈们峥嵘岁月的红色地标。斋堂消防站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常态化组织消防员在这些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学习,引导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践行先锋模范作用。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其厚重的革命精神,化为了消防员们救援时的底气和力量,时刻激励着他们传承先辈的血性与担当。正如刘伟所说:“在每一次救援任务中,消防队员们都在以实际行动传承着先辈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严 冰 龚煜煊 管诗雨 张力凯)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03日 第 05 版)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