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娃赴港读大学后,我要回马尼拉了
原标题:送娃赴港读大学后,我要回马尼拉了:这两个月的观察,比想象中更安心之前给菲龙网投稿,分享了送孩子去香港读书的择校理由,意外收到不少关注。前不久小编约我再写一篇,聊聊孩子开学后的生活。如今我们全家在香港住了快两个月,我再过几天就要回菲律宾,正好借着这段经历,跟大家说说真实的感受。
最担心的 “融入问题”,其实是多余的
出发前,我最焦虑的就是孩子能不能适应新环境 —— 课程节奏、同学关系、教学方式,都和菲律宾华校不一样,尤其看过不少亚裔在北美留学难融入的例子,总怕他受委屈。但开学后才发现,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
香港理工大学的迎新周特别细致。刚开学就有老师带他们逛校园,还专门给国际学生开讲座,讲香港的交通、医疗,甚至连 “去哪里买性价比高的日用品” 这种生活细节都提到了。孩子第一天放学回来就很兴奋,说认识了马来西亚和韩国的同学,用英语交流完全没障碍;平时在宿舍和课堂,更多是香港本地和内地的同学,用中文聊天也很自然,我悬着的心一下就放下来了。
至于网传香港人 “排外”,我们倒没明显感觉。去街边茶餐厅吃饭,服务员态度确实不算热情,和现在香港人都爱去的深圳比差一些。但之前看杨千嬅的电影,发现他们好像对谁都这样,不是针对非港人,权当是一种 “地方特色” 好了 —— 其实也没什么,只是不像内地那么热情而已,完全不影响生活。
宿舍与校园:满足学工科的所有期待
孩子住红磡的宿舍楼,这栋楼挺大,分 9 个独立宿舍区,能住三千多名学生。他和一个山东同学同住,房间里 WiFi、空调、书桌都齐全,基本生活需求都能满足。公共设施更让人惊喜:有饭堂、餐厅,还有健身房、25 米游泳池、活动室、练琴房、花园,甚至配了公共厨房和小厨房(pantry),孩子说生活很方便,和室友也很快磨合好了。
我特意陪孩子逛过校园,红砖建筑和现代楼搭配得很有味道。图书馆宽敞明亮,实验室、工作坊的设备特别全。真正让我有感触的是理工大学的 “理工味”—— 工程、设计、科研设施一应俱全,官网上写的 3D 打印、神经科学实验室都是真实存在的。对学工科的孩子来说,这里不光是读书,还有很多动手机会,他自己也说 “特别期待接下来的实验课”。
香港的生活:紧凑里藏着便利
这两个月,我们也没浪费机会感受香港。太平山顶的夜景、维多利亚港的灯火是必去的经典;孩子更爱科技馆和海洋公园,说周末和同学一起去很方便。香港地方不大,但地铁、巴士覆盖特别全,去哪都快。对学生来说,这里既有都市的紧凑节奏,又有很多短途放松、开眼界的选择 —— 毕竟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大都市之一,这点确实没让人失望。
要回马尼拉了,但更放心了
作为在菲律宾长大的家长,我一直希望孩子不仅能学好专业,还能学会独立。香港的求学经历刚好给了他这样的机会:离马尼拉近,我们探亲方便;同时又能接触到更丰富的科研和就业资源。
才短短几周,孩子的适应速度就超出我的预期。现在我不再有 “孩子远在他乡” 的不安,反而更确定当初的选择没错。也得感谢华裔家庭的出身,不管是语言适应,还是对身份的认同,都让我们在这些国际化城市里多了些便利和可能。
再过几天我就回马尼拉了,孩子的大学生活才刚起步,接下来的故事,或许等他再多体验一阵,我再慢慢跟大家说。
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