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伟大抗战精神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个铭记历史的时刻,也注定会被历史所铭记。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迎风猎猎,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矗立。中国人民同热爱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以一场盛大阅兵仪式,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80响礼炮,铭记80年前的那场伟大胜利。一个古老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朝着复兴梦想笃定前行的每一步,须臾没有忘记曾经走过的路。壮阔历史进程中淬炼出的不朽精神,深刻塑造了今日中国看自己、看世界的眼光,是世界读懂当前中国的深层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庄严宣示:“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站在重要的历史节点,隆重纪念那场永载史册的伟大胜利,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精神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携手各国共同维护和平,凝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磅礴力量。
(一)
一段历史永志不忘,一种精神穿越时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郑重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80年后的今天,中国同世界各国共同纪念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历史、告慰先烈,更是为了走好当下的每一步,携手开辟一条通向和平与繁荣的未来之路。
我们纪念的是来之不易的和平——
14年抗战艰苦卓绝,约一半国土被侵略者践踏,930余座城市被侵占,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中国人民为这场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作出了重大牺牲。一寸山河一寸血,多少视死如归的抗争,多少气冲霄汉的牺牲,才换来胜利与和平。
和平从来不是什么人的恩赐,和平必须用行动捍卫。牢记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是对当年为维护人类自由、正义、和平而牺牲的英灵、对惨遭屠杀的无辜亡灵的最好纪念。
我们纪念的是跨越国界的并肩——
伟大胜利来自用生命铸就的同盟。苏联援华航空队在南京、武汉、重庆等地“鹰击长空”,许多飞行员献出宝贵生命;驼峰航线上,中美飞行员穿越风雪与雷霆,把急需的物资送到抗战前线;滇缅丛林中,中国远征军与英国盟军并肩突击,用鲜血开辟国际“输血线”“生命线”……
在那一个个必须作出抉择的时刻,正义的光芒熠熠生辉。德国的拉贝、丹麦的辛德贝格在南京大屠杀中千方百计保护中国民众;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向申请入境上海的奥地利犹太人签发了数千份“生命签证”;埃德加·斯诺、林迈可、汉斯·希伯等记者向世界报道真实的中国和中国军民抗战壮举;中国女记者胡济邦冒着炮火全程经历并忠实记录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留下一个个动人故事……
在人类共同抵御黑暗的岁月,中国人民与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奋战在同一条战壕,汇聚起挽狂澜于既倒的强大力量。
我们纪念的,更是古老中国在危难中的浴火涅槃——
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使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空前团结,迸发出排山倒海的精神伟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改变了民族的面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伟大抗战精神,承续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支撑亿万中华儿女在至暗时刻挺立不屈脊梁,引领一个古老民族实现从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命运转折,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注入不可或缺的力量。
伟大抗战精神,彰显全人类对和平的永恒向往、对正义的执着坚守,是人性之光、正义之光在黑暗深渊前的傲然闪耀。精神之光永不褪色,照亮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道路,为今天应对各种时代挑战提供启示和指引。
“历史告诫我们,正义的信念不可动摇,和平的期盼不可阻遏,人民的力量不可战胜!”让伟大抗战精神化作奋进的动力、团结的力量、开辟未来的信念,阔步前行的中国将为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二)
纪念,不仅是重要历史节点上的一次驻足,更寄托着对坚守和平的孜孜追求。
80年前,当胜利的曙光终于到来,摆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个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命题:如何让和平的阳光永驻人间?国与国相处,应秉持什么样的原则?怎样才能汲取战争教训,走出一条普遍安全之路?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秩序是历史的呼唤。《联合国宪章》问世,联合国宣告成立,承载着人类对建设一个和平、安全、繁荣、进步世界的美好理想,代表着国际社会对多边主义和集体行动的共同承诺。“主权平等”“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这一系列原则,共同构成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全球治理由此掀开崭新一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保卫世界和平、拯救人类文明的重大意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和主要战胜国,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创建者之一。从携手25个反法西斯同盟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到同美、英、苏一道签署决定尽快建立一个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从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系统表达中国对新国际组织的主张和建议,到力促将民族自决原则列为《联合国宪章》宗旨;从参与发起旧金山制宪会议,到率先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在决定世界命运的历史转折点,中国为新国际秩序的破茧而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国际社会在深刻反思二战的基础上,携手建立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人类和平与正义的事业,迎来了改变全球版图的变革浪潮。二战后,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蓬勃发展,30多亿人挣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联合国会员国从创始时的51个发展到如今的193个。变化不只反映于国际力量对比,更反映在全球范围内思想的觉醒、理念的进步、治理的改善。尽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现实中仍然存在,但在道义和理念上已日益不得人心。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把握自身前途命运,坚定不移推动国际公平正义,持续为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注入强大动力。
80年前,《联合国宪章》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在战争的灰烬中播下希望的种子”。80年来,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跌宕起伏,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始终为世界总体和平筑起一道坚固屏障。当今世界发生的各种对抗和不公,不是因为《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过时了,恰恰是由于这些宗旨和原则未能得到有效履行。今年6月,在联合国大会纪念《联合国宪章》签署80周年会议上,一位代表呼吁:“各国必须采取新的集体行动来应对挑战,让80周年纪念日不仅成为反思的机会,也成为行动的号召。”
80年光阴流转,而今驻足回首,更能洞悉现行国际秩序从何处来、因何而生、缘何重要。面向未来,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稳定,依旧是世界和平的根基所在、人类进步的前途所系。
(三)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担当和责任。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世界各国命运与共的时代现实,面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逆流涌动,维护国际秩序稳定、推动人类进步的事业,需要以新理念凝聚新共识。
汲取历史教训、把握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在乱象纷呈中指明前进的道路:“人类生活在同一星球,应当同舟共济、和睦相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守护世界和平安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是贯通历史与未来的深刻思考——
中华民族从战争磨难中走来,目睹了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的深重苦难,绝不会将自身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民族,也绝不希望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重蹈殖民主义、霸权主义覆辙将世界再次推向深渊。
从昔日积贫积弱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发展靠的是中国人民的勤劳付出,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追求的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相互成就。这与历史上西方靠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实现自身现代化的路径完全不同。今天,中国提出并携手各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引领各方摆脱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陈旧逻辑,走出集团政治、阵营对抗的历史窠臼,迈向互利共赢、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崭新图景。
这是处理自身与世界关系的智慧抉择——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浴火重生,始终与世界命运紧密相连。1939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为《论持久战》英译本所作序言中指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与军国主义侵略分子血战到底的中国人民,不仅在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而战,也在为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而战。
历史的脚步匆匆向前,不变的是勇担大义、笃行大道的坚定意志。昔日对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誓死追求,已升华为今天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安全的挺膺担当;曾经联合各方共抗法西斯的团结精神,正延伸为推动更广泛、更深入国际合作的不懈努力;那段反抗侵略与强权的英勇顽强,则转化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主动作为……从伟大胜利到伟大复兴,从救亡图存到胸怀天下,中国始终将自身命运置于宏阔的世界坐标中审度前行,既在时代浪潮中实现发展振兴,更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进程中贡献着源源不断的中国力量。
新的历史条件下,着眼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从根本上回应了各国追求发展进步的普遍愿望,也凝聚起各国人民对建设美好未来的最大共识。这正是当今时代所迫切需要的世界观、秩序观、价值观。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认为,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探索出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
这是坚持理念与行动并重的大国担当——
“我们没有忘记,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多次肯定中国军民的英勇贡献。14年浴血奋战,中国赢得了和平,也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当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是理念倡导者,更是率先垂范者。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亲力亲为,出访55次,往访72国,接待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外国元首超过200人次……从国事访问到主场外交再到国际多边峰会,习近平主席深刻阐释和平发展之理、合作共赢之道、“同球共济”之策,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实现了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从发展到安全、从合作到治理的历史跨越。
面对单边霸凌行径横行,中国以坚决有力的行动,坚定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捍卫国际公平正义。面对国际秩序遭受冲击,中国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始终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忠实履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职责和使命,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样子。
为了夯实和平的基础,中国紧握发展这把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切实行动,为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制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向160多个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同超过150个国家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发展议题重回国际合作议程的中心位置,携手各方共同推动世界现代化。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类社会发展每到关键历史关头,都呼唤清晰的方向指引前路,都需要坚实的行动捍卫和平与发展。今天,面对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引领国际社会走出时代困境、实现共同繁荣的大道正途。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与历史自觉。
(四)
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
2025年被国际舆论评价为“二战以来冲突数量最多的一年”。有国际研究机构发布警告,“全球和平指数”正逐年跌破最低值。冷战思维死灰复燃,地缘冲突升级外溢,一些地区人道局势严重恶化……人类“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和平愿景,正在现实的荆棘中艰难穿行。国际上炒作所谓联合国“失效”、国际法“失灵”、多边主义“失能”、国际秩序“失序”的声音不断增多。
时代的挑战层出不穷,尤需勇立潮头、挺膺担当的力量。
“我愿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治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当口,全球治理倡议应运而生。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从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个维度,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战略引领。
“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当今世界乱象频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个别国家囿于一己私利,抱着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旧观念不放。迷信实力带不来真正的和平,反而可能会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本国优先不会带来“一家独赢”,只会造成“各方多输”。只有根除霸权思维,让和平理念落地生根,让主权平等原则指导国际关系现实,才能夯实和平与正义的根基,促进世界的正和。
践行多边主义、坚持团结合作,是人类从历史经验中凝练的生存智慧,更是应对当前挑战的必然选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正是各国超越历史传统、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差异,结成最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以团结协作抗击野蛮暴力的光辉典范。它深刻昭示,当人类秉持正义与良知,携手并肩,就能够战胜前所未有的危机。
放眼当下,人类面临各种全球性挑战,没有国家能够置身事外,更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包打天下。世界不是190多条各自漂泊的小船,而是一艘命运与共的巨轮。世界命运应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由各国共同分享。放下傲慢与偏见、坚持团结与合作,才是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唯一出路。
国际形势越是变乱交织,越要坚持和维护联合国权威。80年来,联合国始终是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对于这座大厦,应该固本强基而不是拆梁毁柱。从去年举行的联合国未来峰会通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未来契约》,到不久前联合国大会以149票赞成的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要求以巴冲突方立即无条件永久停火,事实证明,联合国仍是践行多边主义、推进全球治理的主要平台,建设平等有序的多极世界更加需要联合国。任何搞例外主义、奉行实用主义,对国际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的行径,本质上是对多边主义精神的背离,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倒退逆行。
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我们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如是讲述前行的目标。世界各国都以史为鉴、以和为贵,共同做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发展振兴的同行者、国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一定能为人类前途命运争取更加光明的未来。
******
鉴往知来。抗战的烽火虽已远去,但伟大抗战精神依然如不灭的火炬,穿越风云变幻,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历史深刻启示我们:文明不容倒退,唯有坚定向前;世界不可割裂,唯有团结共生;人类应远离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携手构建命运与共的明天。
眺望人类前行之路,中国愿与世界上一切热爱和平、追求进步的力量并肩同行,共擎精神之火,迈向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崭新征程。(国纪平)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04日06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