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管理员8 发表于 2025-9-3 08:44

以青春之力赓续抗战精神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9/3/3e732fbd-e1da-42d1-8549-51dca7503474.JPEG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白鹿湖社区暑托班开展“学习革命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红色研学活动,孩子们听老兵讲革命故事。
徐江海摄(人民图片)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9/3/2c43431b-d083-47fb-a27b-0f8fef324011.JPEG

家长带孩子在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建国路西安事变纪念馆参观学习。
张 成摄(人民图片)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9/3/7760586f-4851-4c0a-b93e-10793834bba8.JPEG

李雪萌在上海市市西中学为同学们授课。
受访者供图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9/3/02975a48-11f4-4a00-93d7-274116aba94a.JPEG

延河讲师团成员与汪定炳烈士遗属张雪竹(左五)合影。
受访者供图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近日印发通知公布第四批34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本次公布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主要包括纪念抗战时期重要战役战斗、为抗战作出突出贡献的著名英烈和国际友人、华侨和境外抗战的设施、遗址,以及反映日军侵华罪行的设施、遗址。其中大多已被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今年暑期,红色研学旅游受到中小学生欢迎,各地高校组织学生进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社会实践。同学们走进抗战纪念设施、遗址,走上社区、学校的讲台,开展烈属走访、主题宣讲等活动,在红色之旅中体悟抗战精神。
跟随讲师团来到芷江:
让思政宣讲“声”入人心
张殊翟
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是一座因战争闻名、因和平而兴的革命英雄城。1945年8月21日,侵华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在芷江向中国军民投降,芷江从此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之地。随后,中国战区先后在16个地区举行受降仪式,写下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光辉一页。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暑期,我跟随中国人民大学延河讲师团来到芷江开展实践调研、青年宣讲等活动,追寻抗战足迹,奔赴信仰之旅。
在芷江,我们走过芷江机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受降旧址、受降纪念坊、飞虎队纪念馆等地,走进历史现场,体悟伟大抗战精神。烈日炎炎,汗水打湿了我们的衣服,但看着芷江机场一个个巨大的石磙,脑海里浮现出当年数万民众在日军轰炸下艰苦作业、修建机场的场景,炎热与疲惫一扫而空。我们的背包行囊如何能与沉重的石碾石磙相提并论,骄阳似火如何能比拟日军的枪弹炮火?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外,我们登上和平台阶,排列成象征胜利的“V”字阵型,齐诵诗篇:“雪峰山啊雪峰山……传承和弘扬的伟大抗战精神,从此载入中华民族的精神族谱,成为强国征途上不竭的力量之源。”80年前,中国军队为了保卫芷江,和日军展开雪峰山会战,取得了抗战正面战场“最后一战”的胜利。今天的我们,用朗诵声传递对先辈的崇敬,用实践来传承先辈的精神。
参观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后,我们与馆长吴建宏进行交流。为了找回日军在芷江投降的原始视频资料,吴建宏在20年间飞往世界各地,奔波数万公里,最终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找回时长20多分钟的珍贵影像资料,这段影像记录着日本投降代表签字的瞬间,是中华民族洗刷近百年耻辱的一个重要标志。吴建宏从事文博工作30多年,他的坚守与执着令人动容。除了征集文物,他还致力于让抗战精神走出展馆,让和平的种子在更多人心里扎根。
在走访烈士亲属的过程中,抗日烈士汪定炳的一生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生于芷江的汪定炳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常与同学一起走上街头宣传抗日。18岁的他冲破家庭的阻挠,毅然加入新四军。1941年,汪定炳在潜入日军后方执行侦察任务时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最终被日寇用煤油烧身,壮烈牺牲,用生命诠释了民族气节。
“我在遥远的前线为国家及民族解放在战斗着!”通过汪定炳烈士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能感受到他“宁为救国死,不为亡国奴”的报国之志,也被这份坚贞不屈的精神深深打动。如今,烽火家书的温度仍在,信仰之火生生不息。
除了走访参观外,我们还结合芷江历史文化背景与沿途所看、所学、所想,开展了宣讲活动。
深入海峡路社区,成员卢蓉冰以“从领袖情怀到芷江古韵”为主题,将芷江新时代欣欣向荣的发展图景娓娓道来;在“全民来参与 芷江更美丽”文明实践活动中,成员张令讲述革命先辈吴玉章“不负人民、唯负家庭”的家国大义,结尾时深情朗诵家书《哭吾妻游丙莲》,引发街坊邻里的强烈情感共鸣。
此次红色之旅,我们走出课堂,亲临历史现场,走访相关人员,重拾历史记忆,深入学校与社区开展思政宣讲,力求“声”入人心。这是我们沟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也是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生动一课。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理解了芷江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未来,我们延河讲师团将坚持以青年声音宣传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讲好“党旗下的思政课”,以矢志不渝的初心与躬身实践的担当,书写青春华章,贡献青年力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延河讲师团副团长、哲学院2022级本科生,徐妍迪采访整理)
走进东北烈士纪念馆:
追寻黑土地上的英雄记忆
李多闻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所在的学院举办了“薪火燃新语 乡音赋红韵”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一名在河南求学的黑龙江学子,活动之初,我首先想到的目的地是东北烈士纪念馆。它守护着东北人民的抗战记忆,也是我一直想去但未曾踏足的地方。小时候常听抗联的故事,这次来到东北烈士纪念馆,我才真切触摸到这段历史的肌理。
我已经不记得第一次听到“赵一曼”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了。从小就听身边人讲她的故事,讲她被俘后面对敌人的各种酷刑决不屈服,讲她坚信中国一定会胜利。这次在纪念馆,我感受到这位“女侠”的坚韧与柔情。展馆里,赵一曼留下的一张照片引人注目,她的眼神充满柔情,却又格外坚毅。
除了赵一曼,杨靖宇烈士的故事也是我从小听到大的。杨靖宇的雕像伫立在纪念馆醒目的位置,他与我想象中的样子几乎一模一样,那么高大,那么强壮。他穿着军用棉大衣,戴着东北人冬天都会戴的帽子,身板笔直,目视前方。
在纪念馆,我看到了士兵们穿过的带补丁的衣服,看到了他们使用过的望远镜、简易饭盒,看到那些曾经用于战斗的真枪实弹,真切感受到当时的战争有多么残酷。他们在冰天雪地里战斗,绝不让敌人向前一步,哪怕只剩自己一个人也从未想过投降,执着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为了中国的未来而斗争。尽管已经听了很多遍抗联的故事,但这次的实地参观还是让我内心大受震撼。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联军带领东北人民保卫自己的领土,守护自己的家园,以血肉之躯抵挡敌人进犯的铁骑。14年抗战,又有多少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今天的幸福,都是无数先辈艰苦奋斗得来的。作为后辈,我们更应铭记历史,砥砺前行。走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中的每一步,都促使我思考:成长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我应该用我之所学,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岁月、那些故事。先辈们面对困难决不退缩的决心,鼓舞我勇敢面对未来,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走出纪念馆时,《露营之歌》的旋律在我脑海中响起,眼前浮现出歌中描绘的一切。馆外,艳阳普照大地,回看纪念馆美丽的建筑,我想它的美丽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是因为它承载着的不朽精神。
(作者系新乡学院人文学院2024级本科生,马玉洁采访整理)
在上海发起专项社会实践: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抗战史实
李雪萌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本科生党支部发起“传承伟大抗战精神,赓续红色基因血脉”专项社会实践。
作为团队负责人,我在老师的指导与支持下,策划了一系列学习、研究与实践活动,带领团队成员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脉搏,切实担当起红色文化学习者与红色历史传播者的双重使命。
我们分别从家乡的红色纪念地标启程,走进烈士陵园与抗战遗址,重温烽火岁月,感悟英雄精神;我们在上海开展实地调研访谈,了解上海抗战历史中的地方记忆与精神传承。一处处浩气长存的红色故地,一项项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让我们在回望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坚定以实际行动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决心。
依托上海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我们共同打造了“红色记忆,薪火相传——上海抗战历史回眸”主题课程。从文化抗战的激荡洪流,到隐蔽战线的惊心动魄,从敌后战场的星火燎原,到难民救助的深厚情谊……8节课程从多个维度挖掘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内涵,展现抗战的伟大历程与壮阔图景。团队采取“选题策划—研学实践—试讲分享—教学比赛”的研课模式,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与教学表达,为后续宣讲奠定基础。
对我而言,与小组成员共同开发《八方同勠力,万里送戎装——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支援新四军工作》这门课程,是一段珍贵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在系统梳理上海抗战史脉络后,我们选定这一主题,引导青年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人民援助敌后战场的重要史实,感受上海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刻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
“中共江苏省委将支援新四军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领导上海人民为新四军与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提供无私援助。这场长期、深入、隐秘而卓有成效的支援行动,既是新四军发展壮大的关键支撑,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助力。”在上海市市西中学,我走上高一年级的讲台。面对着40多双清澈而专注的眼睛,那一刻,我仿佛与台下的同学一同回到那个风雨如磐、信仰如炬的年代,被革命先辈的战略智慧、坚定信念与牺牲精神所震撼。当我讲到地下交通员采取一传十、十传百的“滚雪球”式带路办法时,我看到同学们眼中闪烁的敬佩与惊叹;当我朗诵“雁南飞,树叶黄,想起战士在前方,浴血抗战西风里,还只穿件单衣裳”的歌谣时,我感受到同学们内心的震动。
课后反馈显示,许多学生深刻认识到上海人民支援抗战的担当精神,明白抗战胜利源自无数无名英雄的牺牲奉献。我无比清晰地体会到年轻一代对于重温峥嵘岁月、追寻先辈足迹的强烈渴望;我深刻认识到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的重要意义。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信仰烽火长燃不熄。我相信,这段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历史,这份用智慧和勇气淬炼的精神,将成为鼓舞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宝贵财富。未来,我们会继续深入开展宣讲活动,将理论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的生动资源,让专业的历史教育在服务社会中创造新的价值。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25届本科生,牟书瑶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03日 第 12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9/3/4e9fe25d-7dbc-4bd9-b237-a525c4b86761.png?id=dcd091ac-b9a7-4aae-8b40-1d2b2332da1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青春之力赓续抗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