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例“现金换U”判刑3年6个月,东南亚华人需警惕!
以下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兰卡本地君近日,国内一则司法判决引起了广泛关注。男子刘某因明知资金涉诈,仍然帮忙将20万元兑换成虚拟货币(USDT,俗称U币),最终被法院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4万元,违法所得也被追缴。
专家指出,这是“现金换U”首次被判刑入罪,意味着这一行为不再被视为灰色地带,而是被明确认定为犯罪。警方的态度也十分明确:凡是明知赃款仍参与换币的“U商”、车手、担保方,都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政策的变化:从模糊到明确
过去几年,“现金换U”在不少人眼里处于灰色地带。有人认为自己只是帮忙换钱、收取中介费,不直接参与诈骗,也算不上违法。现实中,部分案件确实仅涉及行政处罚或资金冻结,刑事追责的案例并不多。
然而,随着电信诈骗、跨境网络赌博的蔓延,虚拟币逐渐成为赃款流转的重要渠道。“现金换U”环节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此次判例之所以受到重视,就在于它释放了一个信号:司法机关今后将不再对这种行为网开一面,而是直接按照刑法处理。
换句话说,以前可能还有人抱着“赚点手续费没关系”的侥幸心理,如今这种空间已经被彻底压缩。
海外华人需格外关注
这起判例对东南亚经商、投资或工作的华人来说格外值得注意。因为当地电诈、BC活跃,赃款往往要通过“现金换U”来转移,而华人群体正是最容易被卷入其中的一环。
跨境执法合作日益紧密,近年来也有不少涉案人员在境外落网后被直接遣返,即使人在海外,参与“现金换U”也可能被追查并承担法律后果。
如何识别高风险场景?
很多人误以为自己“不知道钱有问题”,就可以免责。但司法实践中,是否“明知”,往往会结合具体情况来判断。以下几种情境,几乎可以肯定是高风险:
[*]手续费明显高于市场价,对方主动提出高回报;
[*]交易以现金为主,金额巨大且频繁;
[*]对方坚持避开正规渠道,要求“快点换”;
[*]资金来源与电诈、赌博活跃地区有关。
在这些情况下,即使你主观上声称“不清楚”,司法机关仍可能认定你“应当知道”,从而追究刑责。
现实案例说明:帮人换币赚快钱,风险远比收益大。尤其是在东南亚的华人,更要提高警惕,不要以为“人在国外”就安全。今天看似赚到的手续费,可能换来的却是几年牢狱之灾。
了解更多斯里兰卡实时资讯
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兰卡本地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