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非洲绿色发展提供新示范(新时代中非合作)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8/13/38748c7d-8cac-4a17-a7d8-e9d5d9714fa4.JPEG中毛技术人员在中非绿色技术公园交流工作。
本报记者 管克江摄
从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出发,驱车沿N3国道向东行驶约一个半小时后,戈壁荒漠中出现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园区。这里是中毛共建的中非绿色技术公园项目。双方在防治荒漠化、改善民生、培养技术人才等方面积极探索,助力毛里塔尼亚应对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为非洲绿色发展提供新示范。
“在沙地里种出了蔬菜,中国科学家好样的”
走进园区,一垄一垄的苏丹豆、茄子和西红柿已经采收完毕,甜瓜和西瓜已有拳头大小。再往里走,等待移植的阿拉伯金合欢树苗、珍珠粟、埃及酸叶木苗郁郁葱葱。微风吹拂,幼嫩植株轻轻摇摆,散发出淡淡清香。
“去年我们收获了900公斤左右的蔬菜水果,免费提供给周边15个村庄的约6000名村民。村民称赞,我们在沙地里种出了蔬菜,中国科学家好样的!”“非洲绿色长城”毛里塔尼亚国家署副主任马哈茂德·阿卜杜拉赫曼说。
为抵御撒哈拉沙漠南侵威胁,包括毛里塔尼亚在内的11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制定了“非洲绿色长城”计划——建设一条宽15公里、长度超过7000公里的森林防护带,通过生态可循环的方式阻止萨赫勒地带的荒漠化进程,破解撒哈拉沙漠以南乃至整个非洲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等问题。
中非绿色技术公园项目由中毛双方共同实施,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提供示范区建设与后续技术支持。项目占地4公顷,主要涵盖外围防沙阻沙区域、经济果林区、沙土蔬菜种植区、牧草种植区及家禽养殖区,是中国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非洲绿色长城重点区域沙漠化防治实用技术合作研究与示范”的具体实践。
据介绍,自2017年中国科学院与毛方签署首份合作协议,参与推动“非洲绿色长城”计划以来,中非绿色技术公园项目已在毛里塔尼亚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100公顷沙地被成功固定,其中4公顷沙地经中国固沙技术治理,转变为可持续利用的绿洲。
新疆生地所副研究员周娜表示:“我们还将持续开展监测与研究,力争形成一套适用于‘非洲绿色长城’计划建设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
“为增进毛里塔尼亚民众福祉作出贡献,我的这份工作很有价值”
中非绿色技术公园里有不少“新装备”:公园中心有数十块光伏板——这是光伏扬水系统,光伏发电驱动水泵从水井抽水,配合智能灌溉系统,为公园内的果蔬供水。沙坑里埋入的一根根白色柱状物体,共同组成土壤墒情智能监测系统,可测量不同深度土壤的水分、温度,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数据中心,结合气象站同步监测数据,合理调控田间灌溉。
在周娜看来,中非绿色技术公园是“绿色技术的试验田”。围绕这一项目,形成了“科研机构+优势企业+示范基地”的三元协同机制:科研机构负责技术研发和模式创新,优势企业按需提供配套材料与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及质量管控,示范基地则作为技术集成、验证与示范推广的核心平台。
园区一角,灌溉技术工人穆罕默德·伊塞勒穆蹲在沙地里,熟练地更换着电磁阀智能控制喷淋阀门组件,这是他去年就已经掌握的技能。他说:“中国同事们来自新疆,那里的自然环境和我们这里近似,在荒漠化防治上有很多成功经验。有中国同事的帮助,我相信这里一定能实现绿色发展。”
据介绍,中非绿色技术公园项目已经为45名当地技术人员完成绿化技术培训,还为当地社区直接创造了120个就业岗位。项目毛方协调员图拉德·迈杜曾在中国留学两年,现任毛里塔尼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官员,负责推进中非绿色技术合作。他表示,当地许多曾以畜牧业为生的年轻人如今掌握了水泵操作、滴灌调试和苗木种植技术,他本人也参与其中,获益匪浅。“毛中合作项目为增进毛里塔尼亚民众福祉作出贡献,我的这份工作很有价值。”
“中方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我们希望借鉴中国的绿色发展经验。中非绿色技术公园项目已取得出色成绩,我们正在制定计划,努力把它打造成非洲地区的示范项目,在毛里塔尼亚其他地区乃至非洲其他国家推广。”马哈茂德说。
“不仅是一项双边合作项目,更是播种未来希望的绿色变革”
中非绿色技术公园不远处,一棵棵金合欢树宛若伞盖。
“去年,我们在大约20亩的区域飞播了阿拉伯金合欢、埃及酸叶木、珍珠粟、热火藤等,在没有任何人工干预的情况下,综合成活率达到40%以上。”中碳森林资源(北京)有限公司毛里塔尼亚代表处负责人庞国聪介绍,该公司通过与中非绿色技术公园合作,在毗邻区建起中碳森林造林技术示范区,推动荒漠化防治中国经验与“非洲绿色长城”计划有机结合。
毛里塔尼亚每年旱季长达9个月,这些植物是如何在沙漠中存活下来的?庞国聪说,公司选育了适合荒漠条件生长的树种,还引入了独特的“树种球”技术——树种被包裹在一个直径3到5厘米的“土坷垃”里,这个“土坷垃”内富含肥料和水分,能够支持树种早期生长。
基于这一成功经验,2024年12月,毛里塔尼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非洲绿色长城”毛里塔尼亚国家署与中方科研和企业代表共同签署共建1万公顷碳汇林谅解备忘录,拟以中非绿色技术公园的经验为蓝本,打造标准化、可复制、适应性强的区域治理样板。
毛方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20亩试验区域的种植效果验证了中国技术适用于非洲荒漠的潜力,下一步双方将通过机械化与社区合作降本增效,助力推进“非洲绿色长城”计划。
“绿色发展不仅是中国同非洲国家共同实施‘八大行动’‘九项工程’‘十大伙伴行动’的组成部分,也是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新疆生地所研究员、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会长雷加强表示,中方专家将继续与毛方协同攻关,为毛里塔尼亚等非洲国家荒漠化防治和绿色发展作出贡献。
毛里塔尼亚农业部部长哈马胡拉表示,感谢中方长期以来对毛里塔尼亚农业生产的支持帮助,希望借鉴中国在农田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化和蔬菜种植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助力毛里塔尼亚农业高效发展。
“中非绿色技术公园不仅是一项双边合作项目,更是播种未来希望的绿色变革。”毛里塔尼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部长拉格达夫说,这一合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利共赢。(本报记者 管克江 邹 松)
(人民日报努瓦克肖特电)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13日 第 03 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