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管理员8 发表于 2025-8-1 08:19

再现峥嵘岁月 传承赤子丹心(侨界关注)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8/1/8f373a45-c8c8-4a46-9ffb-e4bac324885b.JPEG

回国前,温祺芳与其他有志南洋华裔青年在汽车修理铺牌匾下合影。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供图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8/1/64d7c31d-0bca-4103-8172-77cef92cd019.JPEG

郭六成的折叠式行军床。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供图
一个皮面斑驳的手提箱、一套爬满锈迹的修车工具、一块浸着机油与血迹的帆布、一张80余载前的合照……近日,多批南侨机工文物入藏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侨博),丰富了侨博南侨机工系列馆藏,为南侨机工的历史记忆再添生动一笔。一件件实物讲述真实历史,让峥嵘岁月不再遥远,赤子情怀感人依旧。
一批文物,几段回忆
1939—1942年间,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响应陈嘉庚先生号召,放弃海外安稳的生活,回国支援抗战。他们驾驶卡车,在滇缅公路上往返,抢运军需物资,抢修损毁车辆。泥泞山路、敌机轰炸、瘴疠疾病……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这批南洋华侨青年用热血守护着“抗战生命线”,留下数不清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
近日,随着多批南侨机工文物入藏华侨历史博物馆,这段回忆被再次唤醒。
一张陈旧的折叠式行军床,床面覆盖着泛黄的帆布,这是郭六成在滇缅公路上随车携带的物品。平时,它是机工们休息的床;不用时,可折叠起来放在车上;情况紧急时,还能变成简易担架。床上洗不掉的血渍和斑痕,仿佛在诉说着郭六成和机工们翻山越岭、为保持运输大动脉畅通而呕心沥血的过往。
一同入藏的,还有郭六成的皮箱。皮革部分已剥落,铁角和箱锁锈迹斑斑。1939年回国时,郭六成携带的正是这只箱子。抗战期间,它装载着云南白药、盘尼西林等药品,为数不清的伤员送去希望。
锯弓、半圆锉刀、固定扳手,表面爬满锈迹,这是李飞鹏的修车工具。在滇缅公路上,道路狭窄湿滑,稍有不慎便可能连人带车坠入山谷。雨季泥泞难行,瘴疠横行,敌机时常轰炸,环境极为恶劣。生死路上,李飞鹏和所在的运输大队搏命行车,昼夜奔袭。李飞鹏说过:“车不能停,物资要送到前线。”新中国成立后,李飞鹏带着这套工具继续参与江西交通事业建设,直到晚年还精心保留。
一块棕色的帆布,尺寸约1米×1.7米,上面油迹斑斑。这是利汉平用过的修车帆布垫。机工在滇缅公路上抢修车辆时,常会先把帆布铺在地上,再钻入车底,拆下的零件放在帆布上,防止沾染尘土。零件上的机油一天天渗透帆布,留下大小不一的痕迹。这帆布陪伴利汉平走过抗战全程,直至此次捐献前,一直被他的后人小心珍藏。
在马来亚新山的温公司汽车修理铺牌匾下,几位年轻的机工正整装待发。在出发前,他们留下一张珍贵合影。1939年,新山区华侨回国工程服务队的发起人温祺芳变卖修理厂,组织其他华侨华人有志青年回国参战。此后,他的足迹遍布滇缅公路、重庆、延安,参与东北解放和新中国建设。与合影一起入藏的,还有130多件实物:纪念章、历史照片、通信资料,这些珍贵文物,完整记录了他一生为国付出的故事。
文物入藏,让记忆得以延续。一批年轻人的担当与牺牲被重新看见,他们的故事有了归处。
一次征集,多方回响
今年3月,中国侨联发布《关于面向海内外发布广泛征集海外侨胞参与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实物资料的启事》后,多位南侨机工后人主动与侨博联系,表示愿意将珍藏多年的实物资料捐献出来。
7月,在“螺旋桨切割云层的声音——飞虎队历史记忆与和平守望特展”开幕式上,南侨机工郭六成之子郭振华和孙女郭文丽向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捐赠了郭六成的行军床和皮箱。郭文丽说,这些物品是她们家的“传家宝”,她希望“传家宝”能在博物馆发挥更大作用。
李飞鹏的女儿李雯湘在捐赠仪式上动情讲述父亲的抗战经历。她说,滇缅公路上工作强度大,父亲不幸染上瘴疟疾病,一到发病时,全身颤抖,穿着军大衣还止不住寒。在缺医少药、难以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下,他凭着坚强意志,克服身体不适坚持完成运输任务。
89岁的利果林,送来了父亲利汉平用过的帆布垫。他在说明书里写道:“这块帆布寄托了我对父亲无限的怀念,也饱含我对南侨机工的敬意。”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品部江振仕谈道:“此次入藏的南侨机工文物,是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英勇斗争的实物记录,为华侨抗战史提供了鲜活例证。针对这批带有血迹、锈迹、机油痕迹的南侨机工文物,侨博会根据不同材质进行分类保管,在必要消毒杀菌后,使用不同装具加以保护,减少干预,以免破坏历史信息。”
未来,新征集的南侨机工文物会以实物展品形式亮相侨博的年度重点展览“万里同心——海外华侨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特展”。“在特展中,我们计划搭建具体场景,还原历史照片中南侨机工在泥泞狭窄、崎岖陡峭山路上行驶的画面,并将行军床与修车工具等实物融入场景当中。”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展出服务部副主任闫媛媛介绍,侨博还计划推出社区街道和大中小学巡展、小小宣讲员讲述南侨机工故事等各类活动,让南侨机工的英雄事迹走出展厅、走进青少年。
一种精神,三代传承
文物静静陈列,精神传承不息。许多南侨机工后人,正在把祖辈的信念继续化为行动。
南侨机工的精神渗透在后人生活的点点滴滴。郭文丽是一名律师,也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委员。如今郭文丽正致力于用专业知识为侨胞提供法律服务,推动涉侨司法便利。她说:“能帮到侨胞,我觉得有意义。”
李雯湘把父亲的嘱托记在心里。“父亲说,有国才有家,要常怀感恩之心,积极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她年轻时在钢铁厂工作,退休后投身社区志愿服务。李雯湘认为,南侨机工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当下依然珍贵。
利果林把父亲在滇缅公路修车时用的帆布保存了整整80年。上大学时,他曾把它铺在床板上当垫子。后来,他带着帆布辗转多地,未曾遗失。如今,他把它交给博物馆,“希望它能继续讲述父亲的故事”。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宁一指出,南侨机工的历史故事为当代年轻人提供了重要精神启示。
“一是家国情怀的切身实践。南侨机工放弃南洋优渥生活投身抗战,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启示年轻人家国情怀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行动。
二是逆境中的韧性与创造力。在滇缅公路这条‘死亡公路’上,机工们用木板铺就‘跳板’通过‘老虎嘴’险段,用竹筒接雨水冷却发动机,展现了化危机为转机的智慧。
三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南侨机工来自马来亚、新加坡等7个国家,他们为‘中华民族’而共同战斗,用生命诠释了‘根在华夏’的意义。
四是平凡中的英雄主义。南侨机工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事迹证明,英雄未必是天生的‘大人物’。正如南侨机工张光旺在日记中写道:‘我只是个修车匠,但能为祖国修好一辆车,就是我的勋章。’”(本报记者 徐令缘)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01日 第 06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8/1/fbcccf42-9940-471b-b4e1-62e3b15b143a.png?id=45389c31-4f17-4104-8897-643956a9338c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再现峥嵘岁月 传承赤子丹心(侨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