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管理员8 发表于 2025-7-30 09:12

芭蕾舞台的追梦之路(侨界关注)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30/cf8ba04a-5209-4451-802d-305c7ce672ab.JPEG
孙佳勇表演的 (右)舞剧《白蛇》剧照。
受访者供图
今年2月,江苏苏州舞台上,芭蕾舞剧《白蛇》缓缓揭开东方神话的帷幕。孙佳勇饰演许仙,以西方芭蕾的肢体语言演绎中国的千年传说。这位旅欧15年的瑞士籍华人舞者来自辽宁沈阳,自幼热爱舞蹈,如今虽退役为自由舞者,但仍在探索中坚守初心,用舞步延续热爱。
结缘芭蕾
辽宁沈阳,课间操的音乐在操场上响起,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做着广播体操。就在这样一个寻常的日子,12岁的孙佳勇接过一张舞蹈学院的招生传单。纸张轻薄,却在他心里埋下了芭蕾的种子。
“那时候我对舞蹈其实没什么概念,只是觉得芭蕾看起来很洋气。”孙佳勇回忆道。传单上的优雅舞姿点燃了他的兴趣,他带着好奇和兴奋回家,希望能试一试这条新路。然而,当他表达出学习芭蕾的愿望时,家人却不同意——他们更希望他安心读书。
年幼的孙佳勇用写日记的方式消解内心的失落,直到家人读后,才明白他对舞蹈的热爱,终于允许他试一试。
孙佳勇12岁才开始接触芭蕾,与许多从幼儿园起就练功的孩子相比,已经落后很多。初入训练营,他对芭蕾几乎一无所知,更无法适应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课程。“一周6天不回家,对家的想念和身体的痛苦加在一起,让我第一周就哭着打电话给家里,说我想放弃。”孙佳勇回忆道。
听到他的哭诉,父亲在电话那头说:“开弓没有回头箭,至少也得学完一年。”这句简短的话成为他最初咬牙坚持下去的动力。
幸运的是,老师们并没有因“起步晚”而否定他。“我比较幸运地成为传统芭蕾舞艺术家、教育家谢慧珍老师的关门弟子。她觉得我很好教。”在谢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孙佳勇一步步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也逐渐建立起了对芭蕾真正的理解和热爱。
经过6年的中专学习,在恩师刘世宁的建议下,孙佳勇报考了同济大学舞蹈学院,并顺利通过考核。大学4年,是他舞技成长的阶段,更是他将热爱转化为职业的起点。
毕业之际,恰逢瑞士苏黎世芭蕾舞团在上海巡演,他大胆报名,凭借扎实的功底与沉稳的舞台表现脱颖而出,成功获得舞团的认可,踏上了通往世界的舞台。
出国寻梦
2009年,孙佳勇加入瑞士苏黎世芭蕾舞团,踏上了异国寻梦之旅。由于基础扎实且自律刻苦,他很快便在剧团中得到认可。“当时,剧团成员觉得我什么高难度动作都能做,我也确实拼得厉害,只想着既然有机会来到国外,那就必须什么都做到最好。”孙佳勇回忆道。
带着这份执念,他几乎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训练与排练中。每逢有演出机会,孙佳勇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争取,甚至同时参加两个组别的表演。他的日程被排得满满当当——周一到周六高强度训练,唯一能够休息的周日也被他自觉用于练功,从不懈怠。
“团长对我又惊又敬。”他说,“一方面觉得我太拼了,甚至有些不理解;另一方面又佩服我的吃苦精神,认为我是真心热爱芭蕾,热爱舞台。”
然而,这种几近极限的努力也为他的身体带来负担。在一次巡演前夕,孙佳勇的左腿迎面骨剧烈疼痛,经医院诊断为骨裂。但为确保演出顺利完成,他靠着止痛药硬撑,继续带病排练,最终在舞台上发挥出实力,以完美的表演为巡演画上句号。
这次表演的代价却是伤势恶化,他不得不休养数月,由此错失了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面试机会。“那是我人生中第一个真正的低谷期。”他坦言,“现在回头看,当时太年轻,头‘铁’得不行。”
伤愈后,孙佳勇加入了巴塞尔芭蕾舞团。在这里,他迎来了完全不同的舞蹈体验。相比苏黎世舞团对技巧的高标准要求,巴塞尔舞团更注重情感表达与身体语言的自由延展。
“我像是突然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原来舞蹈也可以用来‘说话’,还可以把故事分享得这么动人。”他说,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如海绵一般吸收新知,学会放松身体,打开内心,用舞蹈去“交流”。
此后,他又加入了洛桑贝嘉舞团,从古典到新古典、从传统到现代,不断拓宽自己的芭蕾边界。“我很庆幸有机会加入这三家舞团。”孙佳勇说道,“它们让我接触到了不同的芭蕾体系,也让我学会了如何融合风格,构建属于自己的舞蹈语言。”
砥砺前行
两年前,因旧伤累积,孙佳勇从舞团退役。虽不再频繁登台,他仍以自由舞者身份坚持跳舞,把握每一次展示的机会。
刚退役那段时间,他曾一度迷茫。“我到底在追求什么?”他不停地问自己。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年逾64岁的洛桑贝嘉舞团前团长、现任艺术总监吉尔·罗曼仍活跃于舞台,才顿悟:“年龄带来的不仅是伤痕,还有对芭蕾更深的理解。”芭蕾不止于技术,它也承载着情感与人生阅历,舞者越成熟,表达越动人。
释怀之后,他学会珍惜当下。今年2月,《白蛇》舞剧在江苏苏州首演,孙佳勇饰演许仙一角,这是他退役后的首部大剧,也是他首次参与全由中国演员出演、以中国神话为题材的芭蕾舞剧。“中国故事与芭蕾结合对我来说很新鲜,也让我很好奇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面对全新的动作编排和角色演绎,他积极参与创作,不断打磨细节。首演结束后,他坦言:“跳了十几年舞,现在还能学到新东西,对我而言是种幸运。”这场演出也收获了观众的肯定。
更令他振奋的是,《白蛇》即将登上纽约林肯中心的舞台。“那是每位舞者心中的圣地。能在那儿演绎中国神话,就像带着我的心血和自己的文化站上了世界的舞台。”
舞台之外,孙佳勇也投身于芭蕾教学,常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教学视频,分享舞蹈经验。他强调,舞蹈的技巧可以习得,但身体语言的感悟需要传授与领悟并行。“我希望能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孙佳勇说道。
一名小舞者因动作不够“标准”而频频被舞蹈学院拒录,但孙佳勇却看到了其独特的表达方式。“那是她的个人特色,不该被磨掉,而是需要找到与芭蕾的连接点。”在孙佳勇的指导与自身的努力下,这名小舞者最终被心仪的舞蹈学院录取。
“每个人的身体语言都是独特的,教育的意义不是统一标准,而是激发个性。”孙佳勇常说,舞蹈从不只是技巧的比拼,更是一种情感的流露。
无论是站在聚光灯下,还是在课堂一隅,他始终以一位舞者的敏感与坚韧,感知世界、传递热爱。未来,孙佳勇仍将不断突破自己在芭蕾领域的边界,将更多中国故事,用舞蹈的语言,带到更广阔的世界舞台。(黄珍玲)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30日 第 06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30/e8873f05-9e8c-4dd4-864b-afad2cfb801c.png?id=890c7069-371d-474e-9120-1d462d67899c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芭蕾舞台的追梦之路(侨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