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纸裁云,“剪”出共富新路(千行百业看海归)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30/e7cb472a-4e05-454b-ad8c-c4851b4f7a04.JPEG张秀娟与女儿杨雨潇联手推出的丝绸剪纸。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30/d6407191-cacb-4574-b678-1867d7d506af.JPEG
杨雨潇在剪纸。本文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在浙江台州,留学法国的杨雨潇放弃了当地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临海,接手了母亲张秀娟开办的剪纸博物馆。几年时间里,在兼顾剪纸审美和收藏价值的前提下,杨雨潇努力创新产品种类,提高剪纸的实用性。致力于传承发展的同时,她将剪纸技艺转化为共富引擎,以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为笔,写下了临海剪纸新的一页。
“这门手艺需要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
当杨雨潇在法国获得国际贸易谈判的硕士学位时,她的人生计划像剪纸的镂空线条般清晰:留法工作几年,积累实践经验后便回国。2016年,她如约回到浙江临海,一脚踏进了母亲张秀娟的剪纸世界——这位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海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正为临海剪纸的未来焦灼。
彼时,家族经营的紫阳街非遗馆面临扩张抉择:政府提供括苍地块,如果无人接手很可能错失机遇。一边是巴黎写字楼的余温,一边是红纸屑纷飞的工作台,杨雨潇最终留下,负责张秀娟剪纸博物馆的扩建工作。
母亲的一句话是关键:“剪纸是充满生命力的艺术,灿烂而炽热,这门手艺需要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
针对传统纸张易潮易霉变的痛点,这几年,杨雨潇与母亲大胆尝试,将丝绸、羊绒棉等新型材料引入剪纸艺术,成功申请了13项国家专利。
“相较于传统剪纸,丝绸剪纸的工序更加复杂,有七八道工序。”杨雨潇介绍,“它没办法直接拿来剪,材料在下剪前后都要进行处理,这也是它的价格比传统剪纸高出不少的原因。”
剪刀与丝绸的隐喻贯穿其中。剪刀是母亲的传承——张秀娟剪纸又快又稳又准;丝绸是女儿的革新——杨雨潇拓宽设计思路,将易碎的纸张升级材质,剪出可水洗、不褪色的作品,定价翻了10倍仍被企业青睐。
一如许多子承父业母业的接班人一样,两代人彼此爱护却也磕绊难免。“在法国我学的是国际贸易谈判,现在仍是常常与母亲‘谈判’。”杨雨潇笑着比喻。张秀娟习惯工作与生活不分家,女儿则认为二者理应分开,创作是创作,生活是生活。
“有时起因是说‘事情’,说着说着成了说‘情绪’”,多少让杨雨潇有些哭笑不得。“我们后来找到了完美解法:母亲专注创作,我运营双馆。技艺上的事我认真请教,经营上的事母亲让我多拿主意。”电话那头,她乐呵呵地说。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正值暑假,张秀娟剪纸博物馆比平常更加热闹。百蝶穿花图、龙凤呈祥纹样图等精美的剪纸作品引人注目。
常有路过的游客举着手机问:“能剪个名字吗?”杨雨潇总委婉拒绝。在她看来,这类请求背后,藏着对剪纸的认知困境——大众眼中,它或许仍是“用而不贵”的窗花手艺。杨雨潇希望通过不断推出高水平的剪纸作品,进一步提高剪纸的审美与收藏价值。
定价成为生存分水岭。母亲时代的剪纸均价不过数十元,杨雨潇主导的丝绸剪纸系列则锚定200—500元的价格区间。比如,A4尺寸剪纸作品装裱后售价400多元,纯手工完成,成为依维柯、上汽大通等企业的定制礼品。
如何让更多游客愿意带一份剪纸作品回家?杨雨潇将目光瞄向了百元内价格段。
今年,她启动“剪纸+”实验:用更多样化的材质替代纸张,设计可佩戴的剪纸耳饰、胸针。“如果实用品兼具审美,消费者或许会为设计埋单。”
同时,杨雨潇还陆续推出了十二生肖羊绒棉剪纸杯垫、挂件等一系列文创产品。“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她算过账:礼品定制占营收大头,研学体验还有不少潜力待挖掘。“扩馆之后,我们承接研学、团建等活动的能力会大幅增强,会让更多人有体验剪纸技艺的机会”。
她还借鉴中小微企业技能培训模式,先后组织开展临海剪纸进万家等服务,为周边村民增收开辟新途径。“剪纸技能培训已经举办了150多期,有2000余人结业,获得剪纸高级工证书的有80人。”杨雨潇说。
“纸张可以成为现代设计的媒介”
6月,韩国横城郡图书馆。
杨雨潇展开一幅临海山水剪纸,围观市民边看边称赞。临海与横城郡这场姐妹城市20周年的文化交流,让她重新理解了剪刀的力量。
在韩纸博物馆,杨雨潇看到了非遗的另一种形态:桑皮纸被折叠成几何灯具,有了创新表达。“化‘纸’为‘桥’,纸张可以成为现代设计的媒介。”在她拍摄的展柜中,韩纸玩偶童趣十足,与古朴雅致的临海丝绸剪纸风格不同但目标一致:让传统融入日常审美。
杨雨潇说,让自己触动更深的来自对“姐妹城市”的实感,剪纸成了城市友谊的具象载体。
如今,杨雨潇用更多镜头专注记录下一幅幅精美剪纸的诞生:画面里,剪刀在绸面游走如芭蕾舞者,剪紫阳街的夜,也剪屋檐下的猫。视频不光展示,也讲解,讲海水江崖纹的典雅,也讲缠枝纹的吉庆寓意。不仅在短视频平台,母女俩还把剪纸课通过在线授课或录课等形式,带到了孔子学院,把临海剪纸送到了更多外国学生身旁。
回国近10年,杨雨潇已习惯了挑战与希望并存。在临海,张秀娟为剪纸创新熬红双眼,杨雨潇忙着对接赴海外展览,饰品打样也做得有条不紊。看着手中的剪刀,年轻的传承人意识到,想把老手艺发展好,这把剪子就不能只剪纸、剪绸。也得“剪”成见,再“裁”出新貌。(本报记者 孙亚慧)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30日 第 10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30/a07067c2-8c46-4696-8e3d-a51d7146fcf0.png?id=75e58398-835f-44f9-8fe6-f5e8aa227d2f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