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护航,企业出海底气足(经济聚焦·知识产权“出海”)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24/b867f3d2-b629-4e14-9f0f-4967dc1db543.JPEG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知识产权局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共识与行动。近年来,我国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产业蓬勃发展,引领全球绿色转型潮流;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量子信息等产业中,中国创新也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答题,知识产权“出海”有哪些特点和做法,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如何完善?记者进行了采访。
——编者
当地时间7月11日,瑞士日内瓦,2025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奖揭晓,宇树科技从95个国家的780多家公司中脱颖而出,成为获奖企业之一。
全球范围内拥有授权专利约200件,提交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约50件,技术保护与产品出海协同推进……宇树科技获得全球知识产权领域这一荣誉,源于其在机器人领域的硬核科技实力。
宇树科技的成功并非孤例,在全球经济变革和科技革命大潮中,一批又一批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扬帆出海。2024年,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和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量均居全球第一,印证着我国从“世界工厂”供应全球到“创新实验室”赋能全球的历史性转变。
知识产权“出海”关乎企业成长,也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企业为何要在海外申请专利?
“知识产权‘出海’,是获得海外市场准入的刚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中心主任李文宇认为,“专利具有地域性,产品出口须提前布局知识产权,防范风险。”
“市场未动、专利先行”是不少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秘诀。“我们在产品进入海外目标市场前的18—24个月,就要完成核心知识产权的布局。”长城汽车技术中心副总经理荣雪东说,企业已累计申请海外专利近3000项,形成了以知识产权为战略支点的出海模式,有效规避了侵权风险,更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
知识产权“出海”可以有效维护企业品牌价值。“尤其是商标抢注、品牌模仿方面,中国企业在海外曾经吃了不少亏。”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说。
前些年,海信集团的Hisense商标在德国被外国公司抢注,想要回商标却被漫天要价;瑞幸咖啡的商标在泰国被抢注,企业经历了漫长的维权……这对企业品牌形象和海外拓展战略都造成了影响。
对一些高技术企业来说,知识产权“出海”可以提升竞争力,已经从被动要求变成了主动选择。有研究显示,专利认证可有效提升产品的溢价能力。
“知识产权‘出海’,是抢占技术制高点的必选动作,一些企业凭此在全球竞争中建立技术优势,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知识产权所所长李慧颖说。
知识产权“出海”关乎企业成长,也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放眼全球,知识产权的竞争已不再是企业行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工作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马一德认为。
技术密集型企业主导,应对纠纷能力显著增强
知识产权“出海”,我国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
先看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申请人提交的PCT国际专利和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分别同比增长12.7%和23.2%;全球前5000个品牌里,中国品牌价值达1.76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
在5G通信、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我国研发培育一大批高价值核心专利,涌现出一批凭借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市场的跨国企业。
全球视野下,我国正加快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出海”,呈现出新的特点。
“知识产权‘出海’由技术密集型企业主导。”李慧颖介绍,“技术密集型企业研发投入大,创新成果多,海外布局也更加广泛。”
“华为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最近4年高达20%以上,持续的高额研发投入催生出一系列创新成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介绍。
在出海过程中,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应对纠纷能力逐渐增强。业内人士透露,2024年以来,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知识产权诉讼胜诉率超过70%。“以前中国企业总是把海外知识产权诉讼和调查想得很可怕,应对纠纷的经验和能力不足,现在应诉专业水平提高了不少。”李文宇说。
知识产权“出海”与市场变化也紧密相关。李文宇介绍,企业专利申请量可预判其海外发展状况,企业营收和市场表现也影响专利投入。
2024年,我国绿色低碳技术的PCT国际专利申请公开量达6356件,是2020年的2.3倍,连续4年位居全球第一。“绿色低碳技术的申请量不断增多,背后是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叫响全球。”李文宇分析。
探索技术授权模式,积极构筑产业专利池
知识产权“出海”过程中,中国企业探索了哪些机制和模式?
“知识产权不仅是保护工具,也可以转化为可盈利的资产。一些知识产权实力和能力较强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做知识产权的运营和商业化工作。”李文宇说。
数十亿元,这是宁德时代2024年靠知识产权获得的收入。“预计这一数字还会继续增长。”宁德时代首席知识产权官孙明岩介绍,在宁德时代,知识产权部门正在为公司带来利润。
技术授权模式,是宁德时代近年来探索的一种模式,公司将电池制造技术授权给合作伙伴,通过收取特许权使用费和服务费来实现轻资产运营。在欧洲、北美等区域,企业正通过该模式拓展业务。
“产品的出口面临各国法律变化等不可控因素,技术的出口和转化给了中国企业出海一种新选择,因为技术和专利本质上是全球通用语言。”孙明岩介绍,该模式风险小投入少,是公司当前拓展海外业务的首选。
近年来,中国企业十分注重标准必要专利的开发。
“华为在蜂窝通信、短距通信、音视频编解码等多个主流标准专利领域居于领先地位,标准必要专利是我们工作的重要部分。”樊志勇说,华为采取“研究—专利—标准”联动的策略,在全球标准组织中发挥影响力,并通过专利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
“标准必要专利多是难以绕过的基础性、核心性专利,就好比布局较早的企业申请了‘凳子’的专利,那所有制作‘椅子’的企业都需要获得‘凳子’的专利许可。”李慧颖表示,在前沿领域,中国企业必须前瞻性抢占标准必要专利高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当前,我国正积极引导专利池建设运行。专利池是开展交叉许可、一站式许可等业务和相关服务的专利运用模式。以华为为例,已经有数百家企业通过双边协议或专利池付费获得了其专利许可。
“一家公司加入专利池,既是专利池里面的权利人,也是许可使用人;在池里,公司既能凭专利收费,也要向其他公司的专利付费。当这家公司的专利比例大于市场份额,就可以获得净收入。”樊志勇介绍。
专利池能够整合专利资源,降低专利许可交易成本,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应用,也可以提高企业专利合规意识和风险防范水平。“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已在知识产权布局上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如建立专利池以支撑产业联盟,通过知识产权许可和转让实现跨产业链协作。”马一德表示。
激励创新,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
企业出海层级不断提升,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如何进一步完善?
随着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改变的不仅是中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还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逻辑。“传统的代工制造模式正在向品牌运营模式转变,单纯的产品输出正在向技术输出升级,简单的市场开拓正在向全球资源配置演进。”马一德说。
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的作用愈加凸显。我国持续深度融入国际规则体系,实现了对经济贸易的有力推动。
1980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此后,我国陆续加入了知识产权领域几乎所有主要的国际公约,并积极履行国际公约规定的各项责任义务,日益成为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坚定维护者、重要参与者和积极建设者。
我国不断完善全球知识产权伙伴关系网络,截至2024年9月,已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正在实施的知识产权合作协议超过200份,构建起多边、周边、小多边、双边“四边联动、协调推进”的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新格局。2020—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从3194.4亿元提升到3987.1亿元,年均增速5.7%。
展望未来,中国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不断提质飞跃,必将持续为全球创新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人民日报记者 吕钟正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孙庭阳、陈家家参与采写)
版式设计:张芳曼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24日11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