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管理员15 发表于 2025-7-19 11:00

隐瞒性取向可撤销婚姻,中国1600万“同妻”可借鉴吗?

原标题:菲律宾法院判隐瞒性取向可撤销婚姻,中国1600万“同妻”可借鉴这个思路吗?


【菲龙网专稿】马尼拉的暑气未消,手机屏幕亮起,菲龙网一则推送像根刺扎进眼里:"菲律宾夫妻结婚多年无性生活,最高法院判决:这是欺诈!"。窗外是陌生的热带街景,心却猛地飞回了山城重庆,我眼前立刻浮现出表姐那张强装坚强的脸。一个同样被“性取向骗婚”深深伤害的女人。如果这场“无性之骗”的判决也能响彻在她的法庭上,该多好。

菲律宾的惊雷:一纸判决如何定义婚姻欺诈?2017年,一位菲律宾妻子满怀憧憬步入婚姻,却遭遇丈夫回避亲密接触,仅仅两个月后就远走失联。当她在丈夫物品中发现男性裸体杂志,对方最终亲口承认同性恋身份,并且在法庭上全程缺席。

2025年7月15日,菲律宾最高法院的8页判决书如同惊雷炸响:隐瞒性取向即构成婚姻欺诈!法官将被告的缺席视为“诡异的沉默”,直言:“没有任何女性会自陷此等耻辱,除非真相如此;更无男性会在性别受质疑时保持沉默”。此刻,沉默成了谎言最震耳的证词。

此案首次为菲律宾受同类伤害的配偶(无论男女)开辟了更为清晰的法律救济通道:撤销婚姻(而非仅离婚),从法律上彻底否定这场始于欺骗的结合;确立“优势证据”标准,为弱势方减轻举证负担;更向整个社会传递强烈信号:婚姻知情权不容践踏。

中国困局:法律沉默与表姐的伤痕这声惊雷让我想起表姐的泣诉。她人美,能力强,经济独立。30岁那年,扛不住家里催婚的压力,经婚恋机构认识大她三岁的相亲对象。婚后双方父母疯狂催生,但前姐夫总是推脱。两年婚姻里,两人亲密关系屈指可数。直到表姐偶然发现对方是同性恋,她立刻冲去医院做检查(幸好她关注过张北川教授,对同妻风险有警惕),并联系律师起诉离婚。然而,男方极不配合,财产分割上表姐没能得到合理的补偿。唯一庆幸的是,双方没有孩子。为了尽快摆脱这段噩梦般的婚姻,表姐没有在经济上过多纠缠。在法庭上,要证明对方隐瞒性取向构成“重大过错”并索求精神赔偿,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有国内调查研究表明,超过90%的同妻在婚姻中忍受着长期冷暴力,高达91.5%的人深陷抑郁泥潭。最令人心碎的是,当部分同妻因丈夫婚外同性性行为不幸感染HIV等疾病时,她们在法律面前却几乎求告无门。当法律无法驱散黑暗,受害者只能在孤岛中沉没。

离婚后,表姐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外人看来生活已步入正轨。但只有我知道,那些陪她在重庆酒吧喝掉的烈酒里,浸泡着她无处宣泄的愤恨与屈辱。她流着泪一遍遍问我:“我长得漂亮,工作好,虽然脾气有点急,但也还算体贴。所有人都说他妈泼辣强势,无理取闹,但我却能和他妈相处得来……但他怎么能骗我呢?为什么这些事会发生在我身上?难道我的好是他伤害我的理由吗?” 这些锥心之问,没有答案。

表姐的困境,正是中国约1600万“同妻”共同困境的缩影。对于她们而言,最大的痛苦不仅在于婚姻的破裂,更在于法律的无力。中国《民法典》第1052条(胁迫可撤销)、第1053条(隐瞒重大疾病可撤销)中,找不到“性取向”。受害者往往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求离婚。她们无法像菲律宾案例那样,宣告这段始于谎言的婚姻自始无效(撤销婚姻),只能无奈地背负“离异者”的社会标签,承受本不该有的污名与压力。正如表姐苦涩地说:“我的婚姻状况栏显示的是:离异。不过这也断绝了我爸妈想我再婚的念头,毕竟离异女的婚恋市场太难了。” “离婚”与“撤销婚姻”,在法律和社会认知上,天壤之别。
骗婚迷局:社会重压下的道德泄洪口但是有一说一,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菲律宾,男方的“骗婚”也不能简单的归结为道德溃败。中国约80%同性恋者因社会压力步入异性婚姻,儒家“传宗接代”与房产、养老的现实枷锁,菲天主教的“面子文化”与劳工焦虑,都是将性少数者逼至墙角的因素。

我深切理解这一群体所承受的性压力与身份困境,但这绝不意味着对欺骗行为的赦免。正如一位中国高中女生怒斥同性恋父亲所说的:“我绝不歧视同性恋,但您对妈妈的欺骗毁掉了她的一生,这是卑鄙!”网友的呐喊同样犀利:“你可以是同性恋,但不能骗婚”

是的,社会的包容度在提升,但婚姻诚信的底线不容击穿。性取向骗婚现象,与其说是纯粹的个人道德沦丧,不如说是社会系统性压迫下扭曲的泄洪口,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寻求解法的问题,单纯的一味指责和批判,可能是无法根除产生这种问题的心理根源的。

破局之路:法律补丁与社会救赎菲律宾最高法院的判决为中国解决困境提供了镜鉴,凸显了法律保护“婚姻知情同意权”的紧迫性。无论是效仿菲将其列为可撤销婚姻事由,还是至少在离婚中界定为“重大过错”以支持无过错方(如同妻)并解决财产分割举证难,都是必要之举。同时,菲律宾的“沉默推定”原则和引入家事调查官的做法,似乎也值得中国司法实践探索。

然而,真正的救赎不止于法庭。愈合受害者(如中菲的“同妻/同夫”)的创伤需要广泛社会支持:提供心理援助与法律指引,并推动婚前教育预防悲剧。同时,撬动社会观念坚冰,消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营造包容环境,从源头消解迫使个体用谎言换取生存的压力,打破对“离异者”(尤其女性)的污名,让婚姻状况不再成为枷锁,也都是需要逐一破冰完善的事情。

阳光下坦诚的真实,远胜于阴影中粉饰的圆满。唯有人人都能忠于自我而活,才无人需以欺骗为盾,无人因谎言坠入深渊,更无人需在酒吧买醉质问“我错在哪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隐瞒性取向可撤销婚姻,中国1600万“同妻”可借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