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数字合作如何“数”造未来(环球热点)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16/a59a97c1-5250-40a5-b878-6a94083a8586.JPEG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的2025布鲁塞尔车展上拍摄的比亚迪汽车。
新华社记者 孟鼎博摄
连日来,中欧政商界关于数字科技合作的交流沟通不断。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中欧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最佳案例大会及第五届中欧(法国)跨境电商论坛、第十一届欧洲论坛上,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跨境电商、数字转型等数字科技合作成为中欧共同关注的热门“关键词”。中欧数字合作呈现哪些特征,面临什么机遇挑战,有何合作前景,专家分析指出,中欧数字合作正迎来在创新赛道上并跑的新阶段。
数字合作范围不断扩展
在近日举办的2025第十一届欧洲论坛上,中法两国近百名政商学界人士围绕“不确定时代:开放重塑增长”主题,探索中欧新商业发展模式。法国前总理、法国政府中国事务特别代表让-皮埃尔·拉法兰在论坛上表示,欧洲需要用战略眼光重新考虑对华关系如何发展,人工智能发展与监管等都是双方可重点合作的领域。
比亚迪、吉利等中国汽车企业在欧洲投资建厂,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华为云、阿里云等云计算相关企业在欧洲建设数据中心、提供云计算解决方案;中国字节跳动、科大讯飞等科技公司的人工智能相关产品在欧洲市场推广。
今年6月,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对接会共促成涉及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产业的贸易投资项目28个,总金额超68亿元。2022年,大众汽车集团投资约24亿欧元,促成其旗下软件公司CARIAD与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地平线成立合资企业,聚焦于研发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中欧间数字合作持续推进。
据中国欧洲学会近日发布的报告,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人形机器人等前沿科技创新的重要国家。近年来,欧盟持续加大对数字转型特别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中欧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既有竞争也有合作潜力。
“当前,中欧在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产业领域,在跨境数据流动、数据保护与科技监管政策领域,形成了较好的数字合作范例。随着全球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不断突破,中欧数字合作范围不断扩展,软硬件合作兼顾,合作领域从数据跨境流动、跨境电商等向人工智能、数字算力、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不断拓展。”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上海数据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姚旭分析。
资源禀赋存在较强互补性
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欧盟进出口2.82万亿元,同比增长3.5%,平均每天进出口超过150亿元,相当于建交时一年的贸易值。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层出不穷的风险挑战,中欧经贸合作依然延续良好发展势头,呈现强大韧性。数字技术及数字经济作为中欧最具前景的合作领域之一,在中欧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通过‘市场换技术’加强与欧洲技术合作,以欧洲汽车产业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进入中国,促进中国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当前,随着中国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在数字创新环境和应用场景多样性上具有一定优势,许多优秀数字技术企业和产品进入欧洲市场,中欧在数字技术创新与数字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上存在较强互补性,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合作已取得许多新成果。中欧数字合作正迎来在创新赛道上并跑的新阶段,尽管面临数字技术、经济议题政治化的风险,合作共赢仍是中欧交往的主基调。”姚旭分析。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鲁传颖认为,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欧盟在基础研究和底层算法上实力雄厚,多年来孕育了诸多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和创新成果。然而,欧盟的科研优势未能转化为大规模的商业应用和产业竞争力。相比之下,中国在人工智能工程化和规模化应用上独树一帜,中国科技企业具备将模型快速落地迭代的卓越能力,拥有海量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培育出具备强行业适配性、高场景敏感度与系统级技术集成能力的企业。这种“理论驱动型创新”与“应用驱动型创新”的互补,为双方构建技术合作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双方共同提升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的作用。此外,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正面临地缘政治博弈带来的诸多干扰,中欧都强调通过多边机制来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跨国挑战,在维护开放包容的国际治理方面也有共同诉求,这种多边立场的契合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动力。
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性力量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日前对欧盟总部、德国、法国的访问期间指出,中欧作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经济体,中欧坚持对话合作,阵营对立就难以形成;中欧选择开放共赢,经济全球化潮流就不会逆转;中欧携手践行多边主义,世界就乱不到哪儿去。国际形势越是严峻复杂,中欧就越需要加强团结协调,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性力量。
中欧数字协会主席路易吉·甘巴尔代拉认为,欧洲与中国在通信领域进一步合作的潜力巨大。双方具有可以互补的独特优势,欧洲的监管框架、研发生态系统和技术创新与中国的制造能力、市场规模和数字技术快速部署能力相结合,有助于实现互利共赢。这种协同作用可以加快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关键技术领域进步,促进世界的互联互通和技术凝聚力。
姚旭认为,在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增强的当下,中欧是维护全球贸易稳定、创新发展至关重要的两个行为体。在数字合作领域,中欧需加强政治互信,中国需要让欧洲了解中国在数字合作领域的积极态度,欧洲也需要认识到中欧在数字合作领域合作共赢仍是当前最符合双方利益的选择。此外,中欧可以发掘并推广数字合作中的成功案例,在规则对接、标准制定、产业互补、境外投资、技术研发、带动就业等方面持续总结已有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
“鉴于中欧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存在显著的共同利益与结构性互补因素,双方具备构建深度协作关系的现实基础与战略必要。通过加强合作,不仅能有效避免数字地缘政治的对抗性恶化,更能为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注入稳定性力量。”鲁传颖认为,中欧可建立中欧人工智能治理高层对话机制,推进人工智能治理标准的对接与联合制定,加强多边场域的合作与立场协调,构建中欧人工智能企业协作与风险应对机制,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形成“技术包容、规则协调、责任共担”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本报记者 高 乔)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16日 第 08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16/0a2b8090-27e5-452e-9de3-fe6dfe2b0b24.png?id=84dea179-2662-463d-8789-85200c29f80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