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大省调研行】应变求新看广东
今年以来,美国政府单边关税政策持续冲击全球经贸秩序。面对挑战,我国外贸展现出强劲韧性。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后,外贸企业迅速响应,积极把握关税调整窗口期。记者近日在广东采访了解到,当地外贸企业通过品牌突围、市场多元化、技术创新和供应链重组等策略,直面挑战,积蓄动能,彰显“中国制造”的韧性与竞争力。关税扰动 企业有招
广东的企业家向来善于抓住机遇,也勇于迎接挑战。多家企业表示,对关税风险早有预判,应对行动早已展开。
在国内空气压缩管道这个行业,广东福斯特流体技术有限公司名气不小,用他们的话讲,“网上搜行业一线品牌,人工智能都会推荐福斯特”。
做外贸,福斯特却是一名新兵。2020年,福斯特开始组建外贸团队。经过3年努力,不仅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在东南亚、中东、南美洲等地区也有了自己的客户,去年还在越南成立了分公司。公司外贸收入从2023年的200万美元增长到去年的1000万美元。目前,外贸业务板块占公司总业务份额的15%左右。
公司办公室的墙上,贴有2025年发展目标,“外贸发展翻一番”列在醒目位置。“加征关税让我们的出口放缓了一点,但不管外部形势如何变化,下半年我们还是要朝着目标前进。”广东福斯特流体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福利说。
面对关税冲击,很多美国企业与中国企业沟通协调,选择了承受相应成本。“客户想让我们去东南亚建厂,我是拒绝的。”东莞市帝凡电器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易林梅说。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后,帝凡电器出口美国的产品还要缴纳54%的关税。因为主要面向中高端市场,帝凡电器和客户双方的利润空间较大,“我们跟客户谈过了,他们觉得目前的税率还是可以承受的”。
在消费品领域,也有企业选择顺势加价。毕竟,在很多门类上,美国除了中国制造,没有更多选择。“我做好了加价的准备。”广州八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祥说。8年来,八橙科技一直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向美国和欧洲卖剃须刀、理发器等带刀头的电动产品。“在这个细分领域,我们是有底气的,市面销售的产品基本是中国制造,我们一看就知道是国内哪家做的。”卢祥说。
大型科技企业也应对有道。作为一家以交互显示、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型企业,广州视源股份已连续4年营业收入超200亿元。2024年,视源股份海外营收为43.5亿元,同比增长近17%,占营收的四分之一,美国市场占海外市场的三分之一。
视源股份相关负责人说,关税对企业有影响,但准确地说,影响有限。多年来,视源股份一直持续布局多元化海外市场,目前在荷兰、泰国、阿联酋等6个国家设立子公司,在东南亚、中东、欧洲的2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本地化市场团队,构建了完备的海外运营体系。分析视源股份海外部分的营业收入,2024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相关市场增长速度最快。“这也是未来我们海外市场最重要的发展方向。”该负责人说。
打组合拳、下先手棋,任尔东西南北风。关税战的一幕幕,在上一轮中美贸易摩擦中,广东外贸企业已有感受,并作出积极应对。今年大家都多了几分从容,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大多乐观向上,表示不会被贸易保护主义打趴下。
创新提速 拓展市场
底气首先来自创新的加持。谁能做到先进技术的独一份,谁就拥有更大主动权。
4月初,美国对全球加征关税后,大多数美国的行业龙头企业参加广交会的计划并没有变。选择中国制造的理由是,很多产品不仅价格上有优势,技术上也颇具吸引力。这引发了很多外贸企业的思考,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瞄准高端市场,才能更好应对未来海外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
从1987年成立到现在,从最初做代工的小作坊到去年外贸销售收入1亿多元,佛山市南海南洋电机电器有限公司对先进技术的追求从未停歇。南洋电机总经理助理陆国浇说,公司规模不大,但有“两个15%”为人称道,一是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15%,二是营业收入的15%雷打不动投入研发。
“未来做美国市场,我们肯定要靠技术优势,做利润率更高的产品。”陆国浇表示,以高端风幕机为例,如果在美国当地生产,售价是在中国生产出口美国市场的近两倍,这一价差空间,可以让美国客户承受住一定程度的关税溢价。其实,早在6年前,南洋电机已经在做各种技术研发和相关认证准备,现在条件成熟,外部压力加大,用陆国浇的话讲,正是亮出“留的这一手”的时候。
行行出状元。有先进技术加持,小剃须刀也能成为百亿元级大市场。一套中高端理发器在美国可以卖到200美元,看着不起眼,门道可不少。卢祥举例说,单说刀头,剪切力、发热率、噪音度、剃净度4个方面,一直都有创新空间。团队分析发现,产品微创新是消费者购买的直接原因,这就要用工程师的思维去做出好产品。
技术升级的储备不分企业大小、不分国内国际市场。视源股份的MAXHUB交互智能平板不仅获得国内认证,在海外同时获得了微软认证。“视源股份是销售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如果销售一代产品给市场,我们至少还有一代在研发中,一代在预研中。”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底气还来自外贸结构的不断优化。广阔的海外市场,有更多机会摆在那里。
尽管一些国家大搞单边主义、“小院高墙”,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无法阻挡。很多品牌早已不囿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化品牌。全球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是相似的,都重视产品的功能性,能满足哪些需求、带来何种价值。
今年1月份,在巴林首都麦纳麦的希尔顿康莱德酒店,一款智能机器人在大厦外部几近垂直的幕墙上行走,进行高空清洗作业,引发市民围观。这场精彩作业的主角,是广东凌度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空平面幕墙清洗机器人。
凌度智能副总经理黄健介绍,相较传统的雇佣“蜘蛛人”清洗方式,机器人清洗不但成本低,还在节水方面优势明显,对沙特、阿联酋等水资源紧张的国家和地区很有吸引力。“截至目前,我们的产品已出口至2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中东、欧美和东南亚。”
在黄健看来,当前条件下更要积极拓展非美地区市场。对企业发展前景,他颇有信心。“外墙清洗是一项高危工作,替代人工的清洁机器人在国际上拥有广阔市场。”他说,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迭代升级适用场景,并借助国际性展会提升知名度,争取覆盖更大市场。
“世界很大,我们产品的销售空间不仅在美国。”广东中玲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业务经理何晓茵说。做了30多年服装出口生意,开发新市场的过程,也让中玲实业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以前是客户下什么单,企业就生产什么。现在,由于中东和拉美市场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计的接受度很高,客户希望企业提供更多服装设计服务。“客户喜欢我们的设计,我们每年也会把新开发的功能性面料发给客户。双方互动频繁,带给企业不错的发展势头。”
持续扩大的全球“朋友圈”是外贸底气的见证,也让企业认识到抱团闯市场的重要性。采访中,多家外贸企业表示,单个企业单打独斗去拓展海外市场的能力是有限的,跟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视野和拓展能力会放大。
品牌突围 向新而行
许多外贸企业积极调整战略布局,将目光投向国内市场。同时,政府部门也积极作为,全力助推企业破局突围,稳住外贸基本盘。在转型突围中,企业各显神通,新产品、新市场,新业态、新模式,越来越多的广东制造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落点聚焦在品牌化和高端化。
向品牌化跃升,让品牌之船扬帆市场之海,不断提升附加值和竞争力。
在广东眷蜀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面向国内市场的自主品牌眷蜀JSoul旗下多款耳机产品。作为美国知名音频品牌的供应商,企业过去几年接受年订单量超10亿元,外贸占比超95%。从去年开始,眷蜀尝试开拓内销市场,陆续推出自主品牌产品。
“国外用户比较注重耳机的实用功能,而国内用户还重视耳机的外观、触感等。”广东眷蜀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泽浩介绍,基于国内尤其是东莞本地的耳机产品供应链优势,完全有信心做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有企业表示,早已过了做贴牌“躺赢赚大单”的时代,没有自主品牌会永远受制于人。所以要早谋划、早动手,通过跨境电商去海外市场培养自己的品牌。退一万步讲,如果关税税率再有变化,那就手握自己的品牌“走出去”,去替代之前海外采购商的市场份额,去直面海外市场的挑战。
看到变化的不只是企业。企业转型,政府陪跑,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在东莞,多家企业提到了东莞优品平台。“平台要帮没有品牌的企业树品牌,帮小品牌做大品牌。”东莞优品平台品牌负责人沈双介绍说,上线两年多时间,“东莞优品”已汇聚超过300家东莞品牌企业及5000多款优质“东莞造”。
向高端化攀升,从产品、市场到业态、模式,都要向新而行。
“这几年,绿色、节能、智能化这些热词在国内市场很受追捧。”陆国浇说。今年5月初,南洋电机拿到了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颁发给企业的“同线同标同质”证书。“这意味着我们的产品不论出口还是内销,标准都是统一的。进一步从企业自身来看,发展目标也是统一的,就是瞄准国内外的高端市场。”
新业态、新模式。40年前,广东企业做外贸,以量和价取胜。如今,企业抢出海,以智和新谋道。代际传承让一批“80后”“90后”乃至“00后”经营者登上舞台,对互联网的天然亲近感,让他们对新业态新模式有着自己的认识。一位“90后”企业负责人说,时代在变,找客户的思维方式已经不一样了,高端化自然有独特的商业模式。
新产品、新市场。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此前商品主要销往欧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地。今年,企业积极把握国内市场机遇,依托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完善的物流、销售网络,推出一系列符合国内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同时与国内电商平台、家电连锁卖场合作,参与各类家电促销活动,提升产品销量与品牌影响力。
新政策、新支持。为助力企业拓展国内市场,深圳海关聚焦企业内销痛点,优化内销业务办理流程。“我们通过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办理时限等举措,提升内销便利化水平,全力助推加工贸易企业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深圳海关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处副处长罗传勇介绍。
发扬斗争精神、开拓多元市场、保持创新劲头,以广东为代表的中国外贸企业正以“主动进化”的姿态,将危机转化为全球市场版图扩张的跳板。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回避风浪,而在于学会在颠簸中调整航向。(经济日报记者 乔金亮 杨阳腾 冯其予 潘卓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