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管理员8 发表于 2025-7-9 17:39

探寻“北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边城见闻)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9/4df0a3d8-fb52-4594-a47e-a5956efe25a2.JPEG
“洋弟子”在“崔把头”(左)的指导下体验中国非遗采参习俗。
杜沿宾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9/10ce6504-a99a-4bfa-b7a6-e09bd2a7227a.JPEG
白山市抚松县小山电站库区冬景。
孙莅珉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9/1237b6dd-7331-4552-be74-9948cae3b87f.JPEG
小朋友在白山市抚松县长白山华美胜地旅游度假区体验滑雪之乐。
施 维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9/0dc1155a-9017-46ff-b75e-875642007dab.JPEG
大自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技术人员正在监测人参产品生产。
刘 勇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9/42907b0e-b28d-4b51-82ad-cb83f635ac32.JPEG
图片来源:吉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审图号为吉S(2025)014号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9/8f62d0f2-7e67-4fcb-aace-8a1136e7b957.JPEG
本报记者(右)在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采访。
毕家昕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9/4cab6f94-030b-423a-aa3c-b64de5d9ef70.JPEG
白山市临江市松岭雪村,田野与群山相映成趣。
临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广义的“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路以古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曲折西行,成为亚欧大陆文明交汇之路。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从长安等地东行,还有一条“北丝绸之路”。这条丝路,陆路与水路兼具,直抵东北亚深处,因此也称为“东北亚丝绸之路”。它不仅是贸易通道,也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北丝绸之路”的核心路段,就位于今吉林白山市。
白山市静卧于长白山下、鸭绿江畔的群山林海之中。秀美的山川,养育着东北虎、棕熊等珍禽异兽,滋养出人参、灵芝等药用植物。这座户籍人口不足百万的边城,承载着千年驿道的厚重,书写着“百草之王”的传奇,擦亮了东方“雪域王国”的名片。
历史上,野山参、松子等特产从这里走向盛唐长安,中原的丝绸、陶瓷等通过这里传到东北亚。来往使臣和商旅踏出了一条被称为“北丝绸之路”的古道,日本、新罗等国的使节和僧人也曾沿此路往来中国。中华文化借由这条路传播到东北亚地区。
如今,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已成为全球人参交易的“心脏”。富有特色的关东民俗、冰雪风光,架设起联通世界的桥梁。中外贸易互通、人文交流合作的故事,在这座山间小城激荡起“北丝绸之路”的时代回响。
一条古道——
绘就“车书本一家”的图卷
331国道白山段,绵延在莽莽群山中。山林深处,漫江与锦江交汇,形成波涛滚滚的头道松花江。
临近头道松花江的抚松县抽水乡碱场村西坎屯西北约500米处,一段古道遗址依稀可见。听抚松老人们讲,“北丝绸之路”就是从这儿的大山中经过,连接曾经的中原王朝与东北边疆。
时间倒回千余年前,渤海国使臣带着长白山地区的人参、貂皮等特产,从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市)出发,沿古道一路行至西京鸭渌府(今白山临江市),由此转水路沿鸭绿江顺流而下,在辽宁丹东出海,到山东登州(今山东烟台蓬莱区)上岸,再行陆路直抵长安。
抚松段是这条古道陆路部分的交通干线。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抚松县进行两次考古调查,发掘出新安古城、大营遗址、汤河口遗址、温泉遗址等朝贡道上的重要驿站,描绘出这条“北丝绸之路”的明确走向。
沿着这条道路,文化交流在苍翠山峦间迸发活力。史料记载,渤海国为了履行藩属国责任和义务,先后向唐朝中央政府派出使臣163次。通过古道,渤海国向中原派遣的朝贡使团、王公贵族子弟数以万人计,学习中原文化,学习先进的手工技艺,效仿中原礼仪。中原文化促进渤海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极盛时辖5京15府62州,号称“海东盛国”。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唐朝诗人温庭筠的这首《送渤海王子归本国》,是渤海国与唐朝中央政府之间密切的人文交流的生动注脚。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历经风雨沧桑的古道已隐没于山林与历史之中,但连接文明与贸易的记忆却薪火相传。从千年前一支支庞大的商旅、使团行走在深山峡谷间,到如今满载人参的货车驶向世界各地,独具特色的冰天雪地吸引八方来客,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脉动在此交织。
一株人参——
实现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跃升
清晨,客流比阳光更早来到抚松县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市场内,一株株根须虬结的人参摆满摊位,在运货工人的脚步声和直播带货声中,熙攘热闹的景象从每天早上开市,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
“全世界都认咱们这儿的宝贝。”摊主王梅正将鲜参铺进泡沫箱,苔藓垫底覆面,动作行云流水,“我们的人参品质好、包装板正,到货保证新鲜,东南亚的客户老喜欢了。”
与市场内许多商贩一样,王梅也是土生土长的抚松人,祖上几代靠采参、种参谋生。到了王梅这一代,人参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父母那辈人基本上跟国外没有交流,现在我每年都会收到不少海外订单。”王梅说,“等到秋天鲜参上市,海外订单会更多。每年摊位的营收都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
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是全国唯一、全球最大的国家级人参交易专业市场。2024年,市场鲜参交易量5950万斤,交易额24.1亿元人民币;干参交易量1800万斤,交易额30亿元人民币。“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全球人参的‘心脏’。”市场负责人张国红介绍。
白山人的雄心不止于“卖原料”。走进抚松县大自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现代化的中药提取生产线、人参皂苷单体分离设备高效运转,人参叶滴丸、人参肽等产品琳琅满目。
“过去论斤卖原料,现在论克卖精华。”公司销售经理刘勇向记者介绍,精深加工掘出高附加值,人参皂苷单体最低可以卖到每公斤3.5万元人民币,公司自主研发的系列产品在海内外市场热销。
今年6月,新一批送往欧洲的产品样品检验报告出炉,数百项指标全部达标,欧洲企业立马下了10万盒人参产品的订单。“人参文化不仅是我们抚松的精神根脉,也是更广阔的大中华文化圈的共识。”刘勇说,源于共通的文化底色,公司产品出口到东南亚、东北亚、欧洲,发展蒸蒸日上。
“人参,正从白山特产变身国际大IP。”白山市商务局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白山市人参加工企业超3000家,人参食品、饮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600多款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种风情——
化作文明交流互鉴的舞台
“棒槌!”
“什么棒槌?”
白山市的茂密森林间,传来采参人崔长安与同伴的呼喊声。
“我们将人参称为‘棒槌’,发现人参后,要这样大喊一声,这叫‘喊山’。”指着不远处一株长着红籽的植物,崔长安向身后的“洋弟子”介绍。他将人参的枝叶拴上“棒槌锁”,依次完成挖参、抬参、包参的过程,动作娴熟地演示,并讲解其中的细节。
这是去年8月外国留学生走进白山体验特色非遗活动时的一幕场景。
在长期寻采山参的过程中,长白山区的劳动者形成了一套独特习俗,包括拉帮、进山、抬“棒槌”等活动。长白山采参习俗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被称为“崔把头”的崔长安,是当地有名的采参行家。活动中,外国留学生跟随“崔把头”采参,体验“放山”文化。崔长安将自己50多年的采参经验及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毫无保留地向“洋弟子”传授。
“沉浸式体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开心。”“这里的一切都让我着迷,我一定会把这段美好的记忆分享给我的朋友们。”来自马来西亚、孟加拉国、越南等9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对采参经历印象深刻。
长白山采参习俗、松花石雕刻技艺、长白山满族风情剪纸……关东民俗吸引全球目光。近年来,依托长白山地区的粉雪、温泉、天池、林海等自然禀赋,白山市加速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林海雪原,成为白山市的一张崭新名片。特别是粉雪,因其松软干燥呈颗粒状,是国际公认的优质滑雪雪质,吸引了众多国际游客。
为更好保障国际游客的安全,上个雪季,抚松边境管理大队漫江边境派出所组建“双语服务队”,选派业务精湛、英语流利的民警到一线,提供“双语咨询”“双语受理”服务,解决外国游客旅途难题——帮游客找回护照、为迷路的游客指引方向、将特色民俗活动翻译成英文讲给游客听……冰天雪地,化作文明交流互鉴的大舞台。
巍巍群山,见证千年“北丝绸之路”的辉煌,也映照着人参市场的繁忙烟火;莽莽密林,飘荡着“喊山”的古老回响,也聆听着雪道上不同语言的欢呼。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活力相应和,一个多元交融、潜力无限的未来,正在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
链接·吉林白山
白山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腹地,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边境线长454公里,拥有临江、长白两个国家一类口岸,是吉林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节点。
白山素有“长白林海”“雪域王国”“立体资源宝库”之称,境内形成了“春观山花、夏登天池、秋赏枫叶、冬游冰雪”四季旅游格局。这里也是“中国人参之乡”和世界三大粉雪基地之一。
近年来,白山深耕“林海参乡”品牌,持续举办人参高质量发展大会、中国·抚松长白山人参节、林海参乡文化展等重点活动,着力打造集展示、交流、交易于一体的国际化平台。邀请“洋弟子”到抚松体验采参习俗等非遗技艺,不断拓展人参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出人参康养游、冰雪体验游等特色文旅线路,推动人参产业与文旅深度融合,共促“参”文化走出去、引进来。(本报记者 门杰伟)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09日 第 17 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寻“北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边城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