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天文学家捕捉到史上最清晰的恒星“进食”画面
7月3日(星期四)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金字塔时代的首个完整基因组:揭示古埃及与中东的血脉联系
从一位生活在最早金字塔建造时期的老年男性牙齿中,科学家们提取并测定了首个完整的古埃及人类基因组序列。
这具遗骸距今约有4800至4500年,与埃及历史上的古王国时期——即“金字塔时代”——在时间上重合。研究人员7月2日在《自然》(Nature)杂志上报告称,其基因组不仅带有与其他古代北非人群相似的祖源特征,也显现出来自中东人群的血统印记。
长期以来,从古埃及遗骸中提取高质量DNA极为困难,炎热气候和木乃伊的制作过程会严重破坏DNA。此前的尝试或因样本污染而失败,或只能获得有限数据。本次的突破得益于遗骸未经木乃伊化处理,并被埋葬在陶罐中,从而幸运地保存了相对完好的古DNA。
团队最初从遗骸的几颗牙齿中提取DNA时,预期并不高。但其中两份样本所含的古DNA足够完好,最终得以测定出一套完整的基因组序列。Y染色体序列表明,这具遗骸属于一名男性。
其DNA大部分与约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北非早期农民的基因组相似。其余部分则最接近美索不达米亚人群,美索不达米亚是中东地区的古文明发源地,曾孕育苏美尔文明,也是世界上最早文字系统的诞生地之一。研究人员表示,目前尚无法确定,这究竟意味着美索不达米亚人与古埃及人之间存在直接的基因联系,亦或该男子的美索不达米亚血统是通过其他尚未采样的人群传入埃及的。
这名古埃及男子的其余骨骼为我们揭示了更多生活细节。其骨骼上的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等痕迹表明,他去世时已属当时的高龄,可能活到了六十岁。此外,骨骼的磨损也显示出长期体力劳动、长时间弓着背坐于坚硬表面的迹象。分析称,他很可能是一名陶工。
这套完整古埃及人类基因组数据的发布,是分子埃及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但这一基因组仅代表单个个体,未必能完整反映古埃及作为多个人群熔炉的基因图景。要全面描绘古埃及人的基因历史,仍需更多样本和更严格的验证。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科学家吵翻了!AI模拟人类思维是里程碑还是夸大其词?
一项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的研究称,通过在大规模人类行为数据集上训练大语言模型(LLM),开发出了能模拟人类思维的AI系统“半人马”(Centaur)。该模型据称可预测和模拟自然语言描述的实验中的人类行为。然而,科学界对此反应两极。
有人指出,传统认知模型只能捕捉人类认知中极小且孤立的部分,但随着LLM的进展,“我们突然有了一套令人兴奋的新工具”,也许能整体理解人类思维。
德国赫尔姆霍兹人类中心AI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创建了包含160项心理学实验、超6万名参与者数据的“Psych-101”数据集,并基于Meta的LLM“Llama”训练出“半人马”。测试显示,该模型在双臂老虎机等任务中的表现优于传统认知模型,甚至能泛化至未训练过的任务变体(如新增第三台老虎机)。研究者认为,此类模型或能辅助实验设计和行为理论开发。
但质疑者指出,模型的“类人”输出与实际认知机制无关。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魁北克人工智能研究所米拉分部的学者批评称,模型无法真正模拟人类思维,且泛化能力存疑。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团队测试发现,模型在短期记忆任务中能回忆256位数字(而人类平均仅7位),反应速度达1毫秒,表现出“超人类”特性。有人则表示,就像指针钟和数字钟可以显示同样的时间,但内部原理完全不同一样,“半人马”虽能给出类人输出,但其机制与人类思维截然不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学者进一步质疑,160项实验仅覆盖认知领域的极小部分,模型泛化能力有限。
尽管争议存在,部分学者肯定其潜在价值。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研究者认为Psych-101数据集本身具有意义,一些学者则对这类工具的长期科学价值持谨慎乐观态度。目前,科学界普遍呼吁更严格的验证,以厘清模型机制与人类认知的真实关联。
《科学通讯》网站(www.sciencenews.org)
无需地球补给?3D打印生物塑料容器让藻类在火星茁壮生长
火星上植物生存的未来可能依赖于生物塑料技术。最新研究表明,绿藻(杜氏盐藻)能在模拟火星环境的半透明生物塑料容器中生长。这一发现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为就地建造宜居结构提供了新思路。
火星环境极端恶劣,大气压仅为地球的1%,液态水难以稳定存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利用聚乳酸(PLA,一种可降解生物塑料)3D打印出特殊容器,通过内部压力梯度维持水分稳定。这些容器的雾状结构可阻挡有害紫外线,同时允许足够光线穿透,满足藻类光合作用需求。所需材料包括3D打印机、藻类细胞以及火星上已有的冰和二氧化碳。
相比维持人类生存,培育藻类或植物在火星环境中更为可行。容器内的气压约为地球的4%,虽不适合人类,但足以支持光合生物生长。此外,团队此前研究发现,气凝胶材料可抵御火星低温,未来或可结合生物塑料打造更接近地球环境的系统。培育多样化可食用植物对长期生存至关重要。
该研究标志着外星生命维持技术的重要进展。植物是支持人类长期太空生存的关键,而这一系统为实现自给自足的太空居住迈出了重要一步。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人体自带“解毒器”?研究揭示肠道菌群对抗PFAS的惊人能力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因在自然条件下极难降解,被称为“永久性化学品”。PFAS与多种健康问题相关,包括生育能力下降、儿童发育迟缓,以及某些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
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团队鉴定出一类天然存在于人类肠道中的细菌家族,它们能够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多种PFAS分子。当将这些细菌中的九种引入小鼠肠道以“人源化”其微生物组时,这些细菌会快速富集小鼠摄入的PFAS,并随粪便排出体外。研究还发现,随着小鼠接触的PFAS浓度增加,这些微生物的工作效率同步提升,始终能清除固定比例的毒素。暴露数分钟内,被测菌种对PFAS的吸收率介于25%至74%之间。
该成果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首次证明肠道微生物组可能在清除体内PFAS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尽管尚未在人体中直接验证。研究人员计划基于这一发现开发益生菌膳食补充剂,以提升肠道内这些有益菌的水平,从而抵御PFAS的毒性影响。
PFAS广泛存在于防水服装、不粘锅、食品包装等日常用品中,因其极难降解,已在环境和人体中大量累积。剑桥大学MRC毒理学单元的专家指出,目前缺乏有效清除体内PFAS的手段,而这项研究为开发新方法提供了可能。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宇宙盛宴:天文学家首次清晰观测到大质量恒星吸积过程
借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射电天文台(NSF NRAO)的甚大天线阵(VLA),天文学家首次捕捉到一颗正在形成的大质量恒星周围气体的剧烈吸积过程,这一关键机制推动了恒星的快速生长。
这项研究聚焦于距离地球约2300光年的仙王座A恒星形成区中的原恒星HW2,揭示了其吸积盘的结构与动力学特征。这项研究由意大利国家天体物理研究所(INAF)、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研究所及西班牙空间科学研究所(ICE-CSIC)合作完成,发表于《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
研究团队通过追踪氨分子(NH₃)的运动,发现距离恒星200至700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1.5亿公里)处存在一个高温高密度气体环,属于吸积盘的一部分。观测显示,气体以每年两千分之一太阳质量的速率向恒星坍缩,同时保持旋转运动。这一吸积率是大质量原恒星中的最高记录之一,证实了吸积盘在恒星质量增长中的核心作用。
团队还将数据与恒星形成的高级计算机模拟结果进行比对,表明气体坍缩速度接近自由落体,而旋转速度低于理论预期,符合引力与离心力平衡的模型。此外,吸积盘的不规则结构暗示了外部气流的补充,这类“流吸”结构可能是维持大质量恒星持续生长的关键。
该研究终结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议,证明吸积盘机制足以支撑大质量恒星的形成。早前,借助VLA和史密森天体物理台的亚毫米波阵列(SMA),科学家曾推测HW2存在吸积盘,而新观测以确凿证据验证了这一假设。(刘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