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财经丨免签“朋友圈”扩容,入境游热度攀升
“在中国旅行期间,我遇到了很多热情友好的人,与他们的交流让我感到格外温暖。”来自法国的游客Zabulle告诉人民日报海外网,“我特别喜欢重庆。白天的重庆像一座混凝土森林,而夜晚则灯火辉煌,充满魔幻色彩。虽然重庆不像北京或上海那样国际化,但也正因为如此,更能让我感受到真实的中国城市生活。”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3/c55fb727-4b71-4d5c-974a-1cd8c086e457.png?id=7ae0574f-4184-408c-9f77-3195fc617641
5月1日,一名外籍游客在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客运大厅与演出人员合影。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国家移民管理局近日发布公告,自6月12日起,印度尼西亚公民可适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便捷来华,中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增至55国。了解到中国最新的免签政策后,原本只打算在江西景德镇短暂停留的印尼籍艺术家Serina,不仅将行程延长至10天,还计划再续签半年的居留许可,深入探索陶瓷文化。
免签扩容激发入境热潮,进一步打开世界了解中国的新窗口、新通道。截至今年3月31日,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921.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0.2%;其中免签入境657万人次,占比71.3%。马来西亚媒体《南洋商报》发表文章称,中国不断优化的签证政策掀起了“中国旅游热潮”。法国《费加罗报》则表示,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广阔的国土面积,旅游资源丰富,对法国游客充满吸引力。
更长的免签停留时间、更大的免签活动范围,也意味着更多入境“流量”。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化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孙小荣向人民日报海外网表示,“随着免签政策进一步深化,入境旅游目的地呈现出愈发多元化的趋势。除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以外,越来越多的二线、三线城市开始崭露头角,成为新兴入境旅游目的地。”
入境旅游市场升温,多地积极布局。例如,山东威海大力实施“引客入威”行动,着力打造“好客山东 首站威海”入境旅游品牌。福建漳州文旅相关负责人告诉人民日报海外网,“为鼓励旅行社开发更多高质量的、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和产品,接待更多的境外游客入漳旅游,漳州专门制定了入境奖补措施。”
如何凭借消费场景与独特体验,留住大客流,并进一步将人流转化为经济增长动能与发展实效,成为多地关注的重点。“这就需要各城市从多元消费场景与高品质服务两方面发力。首先,适当降低门票价格,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其次,城市需要充分挖掘自身特色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创新旅游产品供给。除了大型主题公园和商业街区,城市还可以通过挖掘本土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消费场景。再次,城市需要从游客的出行、住宿、餐饮、购物等各个环节入手,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孙小荣认为,随着入境游客的多元化,还要考虑各国游客在消费习惯、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实现精准服务。(海外网 穆瑀宸)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3/cff8e444-771c-4136-966b-c7eded56074d.jpg?id=8f50f29f-231c-4e4c-bd47-ff169934264e
页:
[1]